往复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1  164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泵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往复泵。
    背景技术
    :传统的往复泵,在壳体内设置有相连接的动力端和液力端,在驱动力的驱动下,动力端带动液力端进行往复运动而做功,不断对液体进行输送。但该往复泵的液力端通常为固定于壳体内部,为不可拆卸的结构,当往复塞或阀门等结构出现疲劳过损坏时,需要对往复塞或阀门单独进行更换,不仅操作过程复杂,且耗费大量的时间。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往复泵,旨在使得能够方便的对往复泵的液力端进行更换,维护简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往复泵,包括: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往复杆;液力组件,所述液力组件包括筒体和往复塞,所述往复塞部分插接于所述筒体内,所述往复塞伸出于所述筒体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往复杆,所述筒体设有进液阀和出液阀;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还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筒体于所述安装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进液阀连通所述进液通道,所述出液阀连通所述出液通道。可选地,所述动力组件与液力组件之间还设有中间杆,所述中间杆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往复杆,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往复塞。可选地,所述往复杆设有第一插槽,中间杆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中间杆背离所述往复杆的端部设有第二插槽,所述往复塞伸出于所述筒体的端部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槽。可选地,所述筒体背离所述往复塞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安装孔的孔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旋合于所述内螺纹。可选地,所述筒体还设有辅助安装部,所述对接不设于所述筒体背离所述安装座的端部。可选地,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多个往复杆;所述往复泵包括多个液力组件,所述安装座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一所述液力组件的往复塞均可拆卸地连接一往复杆驱动,每一液力组件的筒体均可拆卸地安装于一安装孔内。可选地,多个所述液力组件沿所述安装座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或,多个所述液力组件沿所述安装座呈矩阵排布;或,多个所述液力组件为一字排布。可选地,所述往复泵还包括液力堵头,所述液力堵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并能对所述安装孔进行封堵。可选地,所述动力端包括驱动件和斜盘,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斜盘,所述斜盘连接所述往复杆,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斜盘转动,以带动所述往复杆做往复运动。可选地,所述往复泵为立式往复泵或卧式往复泵。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往复泵的动力端驱动液力组件中的往复塞进行往复运动,将液体由安装座的进液通道吸入,经进液阀进入筒体内,并由出液阀排出至出液通道,从而排出至往复泵外,以此对液体进行泵送,机械效率高。液力组件包括往复塞和筒体,其中,往复塞与动力组件的往复杆可拆卸连接,筒体于安装孔处可拆卸地连接于安装座,当液力组件内部的结构出现磨损或损坏需要更换时,将液力组件的往复塞与往复杆进行拆卸,将液力组件的筒体与安装座进行拆卸,从而能将液力组件整体取出进行更换。与传统往复泵相比,往复塞和阀等易损件整合一体可即时取出更换,更换液力组件过程并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简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往复泵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将动力端拆卸后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液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液力组件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往复泵中液力堵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液力堵头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往复泵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往复泵另一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往复泵又一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往复泵315出液口10动力组件3151出液阀11驱动件316容纳槽13斜盘317容纳槽15往复杆32导向带30液力组件33往复塞31筒体40中间杆311外螺纹50液力堵头313辅助安装部60安装座314进液口61进液通道3141进液阀63出液通道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结合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往复泵100,该往复泵100除了可代替传统往复泵100外,更可广泛用于生活供水、化工输送、消防、船舶等各种需要高效液体泵送场合,并具有免维护、备用件库存简单、可以实现无间断工作,尤其适合是在船舶、沙漠等缺少技术支持的场合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往复泵100包括:动力组件10,所述动力组件10包括往复杆15;液力组件30,所述液力组件30包括筒体31和往复塞33,所述往复塞33部分插接于所述筒体31内,所述往复塞33伸出于所述筒体31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往复杆15,所述筒体31设有进液阀3141和出液阀3151;安装座60,所述安装座60设有进液通道61和出液通道63,还开设有安装孔(未标示),所述筒体31于所述安装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60,所述进液阀3141连通所述进液通道61,所述出液阀3151连通所述出液通道6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往复泵100的动力端驱动液力组件30中的往复塞33进行往复运动,将液体由安装座60的进液通道61吸入,经进液阀3141进入筒体31内,并由出液阀3151排出至出液通道63,从而排出至往复泵100外,以此对液体进行泵送,机械效率高。液力组件30包括往复塞33和筒体31,其中,往复塞33与动力组件10的往复杆15可拆卸地连接,筒体31于安装孔处可拆卸地连接于安装座60,当液力组件30内部的结构出现磨损或损坏需要更换时,将液力组件30的往复塞33与往复杆15进行拆卸,将液力组件30的筒体31与安装座60进行拆卸,从而能将液力组件30整体取出进行更换。与传统往复泵100相比,往复塞33和阀等易损件整合一体可即时取出更换,更换液力组件30过程并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简单。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往复塞33可以为柱塞也可以为活塞,即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点可以应用于柱塞泵也可以应用于活塞泵。可以理解地,无论是柱塞泵还是活塞泵,筒体31与往复塞33之间通常设有密封结构进行密封,以保证往复塞33相对筒体31运动过程中的密封效果。当该筒体31与往复塞33之间的密封结构出现疲劳失效时,也可以对液力组件30整体进行更换,或者将液力组件30拆卸下来对该密封结构进行更换。往复泵100的筒体31与往复塞33之间还设有导向带32,导向带32不仅能对往复塞33的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还能防止筒体31与往复塞33的磨损。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柱塞泵的筒体31设有导向带32,柱塞穿设于导向带32中,在导向带32的导向下进行上下运动,使得运动更加精准。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组件10与液力组件30之间还设有中间杆40,所述中间杆40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往复杆15,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往复塞33。在安装过程中,往复杆15的轴线应该与往复塞33的轴线一致,使得动力组件10沿轴线方向上的驱动力能够直接施加于往复塞33,保证运动的有效性。当往复塞33与往轴的轴线安装后存在偏差时,可以通过中间杆40进行调整,调整往复塞33与往复杆15的轴线保持一致,从而防止安装误差引起的机械损坏。将中间杆40取下,能够使得往复杆15与安装座60之间能够有足够的空间供液力组件30进行安装,使得液力组件30安装于安装座60的过程更加便捷。中间杆40与往复杆15的连接结构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锁扣等实现,还可以为现有的其他连接结构,能够保持中间杆40与往复杆15连接稳定即可。中间杆40与往复塞33的连接结构也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可选地,所述往复杆15设有第一插槽,中间杆40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中间杆40背离所述往复杆15的端部设有第二插槽,所述往复塞33伸出于所述筒体31的端部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槽。该实施例中,将中间杆40的一端插接于往复杆15的第一插槽,不仅能对中间杆40与往复杆15的连接进行定位,且使得往复杆15与中间杆40连接过程中的接触面积大,使得往复杆15和中间杆40连接稳定;往复塞33伸出于筒体31的端部插接于中间杆40的第二插槽,不仅能对中间杆40与往复塞33的连接进行定位,且使得往复塞33与中间杆40连接过程中的接触面积大,使得往复塞33和中间杆40连接稳定。进一步地,用于连接往复杆15和中间杆40的螺栓于往复杆15和中间杆40交叠处进行连接,即,往复杆15于第一插槽的槽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中间杆40于第一插槽内的部分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二通孔,螺栓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固定连接往复杆15和中间杆40,连接过程简单、方便,易于拆卸。同理,用于连接中间杆40和往复塞33的螺栓于中间杆40和往复塞33交叠处进行连接,即,中间杆40于第二插槽的槽侧壁开设有第三通孔,往复塞33于第二插槽内的部分开设有相匹配的第四通过,螺栓穿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固定连接中间杆40和往复塞33,连接过程简单、方便,易于拆卸。可以理解地,第一插槽还可以开设于中间杆40,第二插槽也可以开设于往复塞33,均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技术效果。可选地,所述筒体31背离所述往复塞33的一端设有外螺纹311,所述安装孔的孔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311旋合于所述内螺纹。该实施例中,在筒体31插接于安装孔的过程中,将筒体31上的外螺纹311旋合于安装孔孔壁的内螺纹,直接将筒体31连接于安装座60,安装过程方便、快捷,且连接效果好,不易松脱和失效。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筒体31上设有进液口314和出液口315,进液阀3141安装于进液口314,出液阀3151安装于出液口315,该进液阀3141和出液阀3151均为单向阀,能限制液体单向流动。可选地,进液口314可以设置为多个,且沿筒体3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该进液口314可以位于密封件与筒体31上的外螺纹311之间。出液口315可以位于筒体31的端部。进一步地,筒体31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还设有密封件,具体可以为筒体31的外壁沿周向凹设形成容纳槽316,密封件部分容置于该容纳槽316,并抵接于安装孔的孔壁。具体地,进液口314背离出液口315的一侧设有容纳槽316,该容纳槽316设置的密封件能够防止由该往复泵100泵送的液体由筒体31与安装座60的连接处溢出。进液口314与出液口315之间还设有容纳槽316,该容纳槽316能够将进液口314和出液口315分隔开来,并将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进行分离。进一步地,所述筒体31还设有辅助安装部313,所述辅助安装部313设于所述筒体31背离所述安装座60的端部。该辅助安装部313能够与安装工具的形状相适配,使得安装工具能够方便的连接于筒体31,从而将液力组件30整体安装于安装座60,操作简单。具体地,该对位部可以设置为齿形结构也可以为卡槽或凸起结构,可以根据安装工具的结构进行适应性改进。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组件10包括多个往复杆15;所述往复泵100包括多个液力组件30,所述安装座60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一所述液力组件30的往复塞33均可拆卸地连接一往复杆15驱动,每一液力组件30的筒体31均可拆卸地安装于一安装孔内。该实施例中,多个液力组件30能够连续进行工作,使得该往复泵100的扬程高,结构紧凑,体积小巧。每个液力组件30均包含独立的往复塞33、进液阀3141和出液阀3151以及相应的密封结构。当其中任意一个液力组件30出现磨损或损坏时,只要简单的取下更换新的液力组件30,不会影响整个往复泵100的运作。可选地,多个所述液力组件30沿所述安装座6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或,多个所述液力组件30沿所述安装座60呈矩阵排布;或,多个所述液力组件30为一字排布。进一步地,结合图5和图6,所述往复泵100还包括至少一个液力堵头50,所述液力堵头50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并能对所述安装孔进行封堵。当需要对往复泵100的流量进行调节时,可以将部分液力组件30拆卸下来,将其对应的安装孔利用液力堵头50进行封堵,液力堵头50上也设置有用于容纳密封件的容纳槽317,以防止安装座60内的液体泄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往复泵100只需要简单地将损坏的液力组件30拆卸下来,在装上新的液力组件30或者液力堵头50即可正常运作,整个过程操作简便,不会延误其工作进度,一般情况下用户只需保留几个备用液力组件30或液力堵头50即可,使得该往复泵100维护方便、成本低且工作效率高。液力堵头50上也可以设置辅助安装部,该辅助安装部可以为齿形结构,也可以为其他的凹槽或凸起结构,能够与安装工具相配合连接。液力堵头50上也设有与安装孔的孔壁上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液力堵头50上设有用于安装密封件的安装槽,以防止液力堵头50安装于安装孔后安装座60内液体的溢出。参见图7,可选地,所述动力端包括驱动件11和斜盘13,所述驱动件11连接所述斜盘13,所述斜盘13连接所述往复杆15,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斜盘13转动,以带动所述往复杆15做往复运动。在驱动件11的驱动下,带动斜盘13进行旋转,斜盘13利用其倾斜结构能够对往复杆15沿其轴向进行往复推动和拉伸,使得往复杆15通过中间轴带动往复塞33进行往复运动,实现对液体的泵送。多个往复杆15沿斜盘13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在斜盘13的运动过程中,能够依次对每个往复杆15进行往复驱动,使得多个往复杆15能够带动往复塞33依次对液体进行泵送,使得往复泵100能够不间断地进行工作,工作效率高。可选地,所述往复泵100为立式往复泵100或卧式往复泵100。为该往复泵100为卧式往复泵100的形式,同样能够达到提高扬程、工作效率高以及易于维修的技术效果。图1和图7中所示为立式往复泵,图8和图9为卧式往复泵。该往复泵100还包括壳体,动力组件10和液力组件30均位于壳体内,往复杆与壳体之间设有密封结构,用于将整个动力组件10进行密封,并在动力组件10内填充有润滑油液,时动力组件10工作在润滑油液中,使得整个液力组件30和动力组件10独立相处,并通过往复杆和中间杆40相连接,从而方便液力组件30的更换。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往复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往复杆;

    液力组件,所述液力组件包括筒体和往复塞,所述往复塞部分插接于所述筒体内,所述往复塞伸出于所述筒体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往复杆,所述筒体设有进液阀和出液阀;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还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筒体于所述安装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进液阀连通所述进液通道,所述出液阀连通所述出液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与液力组件之间还设有中间杆,所述中间杆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往复杆,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往复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往复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杆设有第一插槽,中间杆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中间杆背离所述往复杆的端部设有第二插槽,所述往复塞伸出于所述筒体的端部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背离所述往复塞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安装孔的孔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旋合于所述内螺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还设有辅助安装部,所述辅助安装部设于所述筒体背离所述安装座的端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往复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多个往复杆;所述往复泵包括多个液力组件,所述安装座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一所述液力组件的往复塞均可拆卸地连接一往复杆驱动,每一液力组件的筒体均可拆卸地安装于一安装孔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往复泵,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液力组件沿所述安装座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或,多个所述液力组件沿所述安装座呈矩阵排布;

    或,多个所述液力组件为一字排布。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往复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泵还包括液力堵头,所述液力堵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并能对所述安装孔进行封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端包括驱动件和斜盘,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斜盘,所述斜盘连接所述往复杆,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斜盘转动,以带动所述往复杆做往复运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泵为立式往复泵或卧式往复泵。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往复泵,往复泵包括: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往复杆;液力组件,所述液力组件包括筒体和往复塞,所述往复塞部分插接于所述筒体内,所述往复塞伸出于所述筒体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往复杆,所述筒体设有进液阀和出液阀;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还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筒体于所述安装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进液阀连通所述进液通道,所述出液阀连通所述出液通道。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得能够方便的对往复泵的液力端进行更换,维护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陈英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禾通科技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5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