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机的种类很多,用于不同的场合,特别是在框架式断路器上的电动机,其通过齿轮组转动实现工作,齿轮组工作的同时带动电动机上的微动开关动作,实现信号传输。
现有的微动开关传动方式为,其中一个齿轮外壁上设有凹槽,微动开关的按钮位于齿轮外壁的运动轨迹上,通过按钮卡入至凹槽内实现信号的通断传输。
然而,由于微动开关101与带凹槽的齿轮位于电动机的同一侧上,导致安装过小,导致微动开关101的体积过小,从而使得微动开关101内动、静触头连接较近,当通过烙铁焊锡进行外部导线焊接的过程中,很难承受烙铁的温度,导致微动开关101内部组件变形损坏。而且通过直流电,很容易发生烧毁等事故。故需要通过串联一个滤波器102,防止直流电烧毁微动开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且安装方便的一种电动机。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机,包括主体以及齿轮组,齿轮组上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外壁上设有凹槽,其中,还包括驱动机构以及微动开关,微动开关位于主体与第一齿轮对应的另一侧上;第一齿轮的驱动机构固定在主体上,驱动机构一端位于第一齿轮的外壁运动轨迹上,微动开关的按钮位于驱动机构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上,驱动机构为整体联动设置。
采用此种设置,使得第一齿轮与微动开关采用不同侧的设置,大大增加了微动开关的安装面积,通过调整微动开关的大小,即可实现交流或直流都可以运行,无需串联一个滤波器,节省了安装工序以及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驱动机构的设置,使得整体传动更加方便。
其中,驱动机构包括连接轴,主体包括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连接轴一端与第一侧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侧板连接,连接轴相对主体呈转动设置;连接轴上设有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位于第一齿轮的外壁运动轨迹上,微动开关的按钮位于第二驱动件的运动轨迹上。
通过连接轴的设置,使得两个驱动件同步,通过第一齿轮转动,如果带动第一驱动件运动的同时,第一驱动件通过连接轴带动第二驱动件运动,实现整体联动,保证信号传动的稳定性。
其中,连接轴上设有扭簧,扭簧一端与第一驱动件连接,扭簧本体套设在连接轴上。
采用扭簧的设置,增加了第一驱动件与第一齿轮的凹槽的配合强度,扭簧起到复位效果,当第一齿轮转动时,第一驱动件可以及时动作复位。
其中,还包括连接杆,连接杆连接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第一驱动件上设有固定卡槽,扭簧一端固定在固定卡槽上,扭簧的另一端卡在连接杆上。
固定卡槽与连接杆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复位效果。
其中,还包括传动轴,第一齿轮套设在传动轴上,传动轴上设有固定槽,固定槽内设有固态润滑油。
固定槽的设置,通过防止固态润滑油,相对与现有的通过液体润滑油的设置,采用液体润滑油的设置,由于齿轮组的固定孔与传动轴的配合尺寸相差只有10丝,故在固定过程中,很容易将液体润滑油排出,导致齿轮组与传动轴之间的连接处缺少润滑效果,长时间动作转动,会有噪音产生。而采用固定槽的设置,由于内部放置固态润滑油,当转动过程中,由于传动轴转动会产生部分的热量,使得少许固定润滑油液化,持续保证齿轮组与传动轴之间的传动效果,保证持续润滑,相对于现有的设置,噪音大大降低。
其中,微动开关内设有壳体,壳体内设有容纳空腔,容纳空腔内设有至少两组动触头、与动触头匹配的静触头、推杆以及接线端子,推杆与壳体呈滑动设置并且部分伸出壳体的顶面,推杆与动触头呈联动设置,静触头与接线端子呈电气连接,其中一组静触头与动触头为常闭状态,另一组为常开状态,通过推杆移动使得常闭状态与常开状态的切换;壳体的一侧面上设有接线口,接线端子分设在该侧面相邻的两个侧面旁。
采用接线端子分设在与接线口所在侧面相邻的两个侧面上,避免了接线端子并排设置,相对比现有技术接线端子并排设置于底端的设置,采用此种结构,解决了接线困难的问题,使得接线更为简便,同时使得接线后更为美观。同时,也使得微动开关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更大,保证整体的电气的效果,使得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的间距变大,此种微动开关可以通过交流电或者直流电。
其中,还包括隔离板,隔离板位于相邻两组动触头之间,隔离板与动触头之间的距离大于动触头受推杆驱动后移动的距离。
隔离板位于相邻两组动触头之间的作用,防止发生电弧或爬电,形成电气隔离;隔离板与动触头之间距离的设置,防止推杆驱动受到隔离板的影响。
其中,壳体上设有散热孔,散热孔位于静触头与动触头连接处的上方。
采用散热孔的设置,使得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释放,此处需注意的是,散热孔是位于静触头与动触头连接处的正上方,或有可稍微进行偏移,进一步此处散热孔可以为圆孔或方孔。
其中,相邻两组动触头之间设有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与两组动触头相抵。
采用弹簧的设置,使得推杆在运行过程中,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更加稳定,保证连接的效率。
其中,还包括复位弹簧ⅱ,推杆底部设有弹簧座,复位弹簧ⅱ一端与弹簧座相抵,另一端与壳体内壁相抵。
弹簧座的设置,使得复位弹簧ⅱ固定更为方便,同时复位弹簧ⅱ的作用使得推杆更容易复位,保证电气连接。
其中,接线端子分布在底座的四个角上,上盖的四个边角位置处设有缺口,接线端子部分由对应的缺口裸露。
接线端子位于空腔四个角上的设置,相对比现有技术四个接线端子并排设置,采用此种结构,改变了空腔的内部结构,使得空腔的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使得静触头的厚度提高,增加其耐压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爆炸图;
图6是图4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触头与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动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微动开关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微动开关与绝缘垫板安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2-11所示,一种电动机,包括主体6、齿轮组7、驱动机构8以及微动开关9,主体6包括第一侧板61以及第二侧板62,第一侧板61与第二侧板62通过连接柱63进行连接,第一侧板61与第二侧板62形成间隔的腔室,齿轮组7固定在第一侧板61与第二侧板62之间,此处齿轮组7具体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多加赘述。齿轮组7上设有传动轴71以及第一齿轮72,齿轮组7套设在传动轴71上,传动轴71上设有固定槽711,固定槽711内设有固态润滑油712,此处固定槽711优选为圆环固定槽711。连接杆106连接第一侧板61与第二侧板62,且连接杆106与连接轴81为平行设置。
固定槽711的设置,通过放置固态润滑油712,相对与现有的通过液体润滑油的设置,采用液体润滑油的设置,由于齿轮组7的固定孔与传动轴71的配合尺寸相差只有10丝,故在固定过程中,很容易将液体润滑油排出,导致齿轮组7与传动轴71之间的连接处缺少润滑效果,长时间动作转动,会有噪音产生。而采用固定槽711的设置,由于内部放置固态润滑油712,当转动过程中,由于传动轴71转动会产生部分的热量,使得少许固定润滑油液化,持续保证齿轮组7与传动轴71之间的传动效果,保证持续润滑,相对于现有的设置,噪音大大降低。
第一齿轮72的外壁上设有凹槽721。此处第一齿轮72位于靠近第一侧板61一端,且第一齿轮72的齿轮是位于内侧上,外壁为光滑的圆,凹槽721是位于外壁上的。
驱动机构8包括连接轴81,连接轴81一端与第一侧板6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侧板62连接,连接轴81相对主体6呈转动设置。连接轴81上设有第一驱动件811以及第二驱动件812,第一驱动件811位于第一齿轮72的外壁运动轨迹上,微动开关9的按钮位于第二驱动件812的运动轨迹上。此处微动开关9位于第二侧板62上固定,进一步,微动开关9通过绝缘垫板105与第二侧板62连接固定。此处第一驱动件811与第二驱动件812为同一朝向。如果带动第一驱动件811运动的同时,第一驱动件811通过连接轴81带动第二驱动件812运动,实现整体联动,保证信号传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连接轴8上套设有扭簧813,第一驱动件811上设有固定卡槽814,扭簧813一端固定在固定卡槽814上,扭簧813本体套设在连接轴8上且另一端与连接杆106相卡。采用扭簧813的设置,增加了第一驱动件811与第一齿轮72的凹槽的配合强度,扭簧813起到复位效果,当第一齿轮72转动时,第一驱动件811可以及时动作复位。
微动开关9包括壳体5,壳体5包括底座1以及上盖2,底座1与上盖2两者呈可拆卸连接,两者配合后内部形成一个容纳空腔3,容纳空腔内3设有两组静触头31、两组动触头32、推杆33、设有两组动触头之间的弹簧35以及复位弹簧ⅱ36,静触头31包括静触头ⅰ311以及静触头ⅱ312,动触头32包括动触头ⅰ321以及动触头ⅱ322;静触头ⅰ311与动触头ⅰ321为常闭状态,静触头ⅱ312与动触头ⅱ322为常开状态,通过推杆33移动使得常闭状态与常开状态的切换,此处两组静触头31与动触头32接触部分均为触点39设置,触点39具体为圆台形,其顶面为平面。
底座1顶部设有行程槽ⅰ15,行程槽ⅰ15位于接线端子ⅰ111与接线端子ⅱ112之间;此处上盖2对应行程槽ⅰ15处设有行程槽ⅱ16,行程槽ⅰ15与行程槽ⅱ16两者共同形成导向结构;推杆33顶部伸出壳体5,推杆33伸出壳体5的位置即为按钮,推杆33的大小与行程槽ⅰ15以及行程槽ⅱ16适配,推杆33在行程槽ⅰ15以及行程槽ⅱ16上滑动,推杆33设有通孔ⅱ332,通孔ⅱ332具体沿推杆33的径向方向开设,推杆33底部设有两个对角设置的凸块331,两个凸块331对应面为弧面,两个凸块331与推杆33的底面形成弹簧座333,复位弹簧ⅱ36一端与弹簧座333相抵,另一端与壳体5内壁相抵。
两组动触头34上均设有卡槽37,卡槽37大小与推杆33的宽度相适配,两个动触头34位于通孔ⅱ332内且卡扣固定在推杆33内部,且呈上下平行设置。
两组动触头34对应面设有定位槽38,弹簧35位于两个动触头34之间,同时弹簧35两端分别固定在定位槽38内,使得弹簧35两端与两个动触头34相抵;此处弹簧35的另一种安装方式为:两个动触头34超出推杆33的高度,弹簧35套设在推杆33上且分别与两个动触头34相抵,固定弹簧35。
底座1上设有四个接线端子11以及螺孔12,接线端子11分别位于底座1的四个角上,使得开关内部空间利用率增大,同时防止相邻两个接线端子11产生电弧,影响其正常使用。四个接线端子11中两个为一组,上下两组接线端子11呈平行设置,一组中的接线端子11之间呈断开设置,其通过动触头32与静触头31连接导通。
四个接线端子11与底座1的边壁之间形成限位结构,静触头ⅰ311以及静触头ⅱ312均包括固定部313以及接触部314,固定部313卡合在限位结构内,静触头31通过限位结构固定,接触部314即为静触头31与动触头32接触部分;静触头31的耐压通常受到其厚度影响,若其厚度增加,耐压也增强,故此处限位结构的大小与静触头实际需要的厚度适配,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此处接线端子11的组数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不一定为两组。
底座1侧面上设有接线口131,上盖2的四个边角位置处设有缺口25,接线端子11部分由对应的缺口25裸露,上盖2位于底座1外的一面上设有四组隔离筋22,四组隔离筋22围绕缺口25,四组隔离筋22朝向接线口131的一边开设有走线孔24,位于靠近接线口131的两个隔离筋22上的走线孔24由隔离筋22与接线口131形成,位于远离接线口131的两个隔离筋22的走线孔24开设在其对应接线口131的一边上。隔离筋22可以形成电气隔离的效果,防止发生爬电等现象,走线孔24的作用是用于导线连接,导线穿过接线口131以及走线孔24与接线端子11连接。
上盖2上设有与螺孔12对应的通孔ⅰ21以及隔离片23,螺孔内设有收紧部27,螺栓穿过上盖与螺孔的收紧部27,形成螺纹连接,使得底座1与上盖2形成一个容纳空腔3,使得底座1与上盖呈可拆卸式固定,此处收紧部27具体为孔径小于螺孔的孔径,但收紧部27的孔径刚好与螺栓适配,使得螺栓在穿过收紧部27时,形成螺纹,由于螺栓运动发热使得螺栓伸入至收紧部27内,等到收紧部27冷却,收紧部27夹持螺栓使得固定更为紧固。
进一步,螺孔12连通底座1与空腔,使得螺栓穿过通孔ⅰ21以及螺孔12进行固定;底座1与上盖2配合后,隔离片23位于动触头ⅰ321以及动触头ⅱ322之间。
进一步,上盖2上设有散热孔28,采用散热孔28的设置,使得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释放,此处需注意的是,散热孔28位于静触头与动触头连接处的正上方,或可以少量偏移,防止动、静触头连接产生电弧会通过散热孔28通道微动开关9外,进一步此处散热孔28可以为圆孔或方孔或者腰型孔。进一步,上盖2可以为透明设置,便于使用者观察内部状况。
采用此种设置,使得第一齿轮72与微动开关9采用不同侧的设置,大大增加了微动开关9的安装面积,通过调整微动开关9的大小,即可实现交流或直流都可以运行,无需串联一个滤波器,节省了安装工序以及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驱动机构8的设置,使得整体传动更加方便。微动开关9采用此种设置,使得动、静触头之间的距离增大,使得不管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都能保证微动开关9的正常运行。
实施例2:
参照附图12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的微动开关9为杠杆型,即一端固定,另一端翘起,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微动开关9运动。
实施例3:
参照附图13-14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的微动开关9的接线端均位于为微动开关9的底部上且接线端为隐藏设置在底部内,微动开关9同样通过绝缘垫板105与第二侧板连接固定。
1.一种电动机,包括主体以及齿轮组,齿轮组上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外壁上设有凹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以及微动开关,微动开关位于主体与第一齿轮对应的另一侧上;第一齿轮的驱动机构固定在主体上,驱动机构一端位于第一齿轮的外壁运动轨迹上,微动开关的按钮位于驱动机构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上,驱动机构为整体联动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包括连接轴,主体包括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连接轴一端与第一侧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侧板连接,连接轴相对主体呈转动设置;连接轴上设有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位于第一齿轮的外壁运动轨迹上,微动开关的按钮位于第二驱动件的运动轨迹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连接轴上设有扭簧,扭簧一端与第一驱动件连接,扭簧本体套设在连接轴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杆,连接杆连接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第一驱动件上设有固定卡槽,扭簧一端固定在固定卡槽上,扭簧的另一端卡在连接杆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轴,第一齿轮套设在传动轴上,传动轴上设有固定槽,固定槽内设有固态润滑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微动开关内设有壳体,壳体内设有容纳空腔,容纳空腔内设有至少两组动触头、与动触头匹配的静触头、推杆以及接线端子,推杆与壳体呈滑动设置并且部分伸出壳体的顶面,推杆与动触头呈联动设置,静触头与接线端子呈电气连接,其中一组静触头与动触头为常闭状态,另一组为常开状态,通过推杆移动使得常闭状态与常开状态的切换;壳体的一侧面上设有接线口,接线端子分设在该侧面相邻的两个侧面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板,隔离板位于相邻两组动触头之间,隔离板与动触头之间的距离大于动触头受推杆驱动后移动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壳体上设有散热孔,散热孔位于静触头与动触头连接处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组动触头之间设有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与两组动触头相抵。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位弹簧ⅱ,推杆底部设有弹簧座,复位弹簧ⅱ一端与弹簧座相抵,另一端与壳体内壁相抵。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