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阀门,具体涉及一种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
背景技术:
1、建筑物的热力入口设施是供热系统连接外网和建筑物内的系统。热力入口设施分供水和回水装置,且大多都由截止阀、自动调节阀等组成。
2、但是,一方面,截止阀、控制阀之间大多采用法兰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这就导致,整个热力入口装置特别庞大及笨重,不便于安装,维护;另一方面,热力入口装置大多都需要采用球阀,传统的球形阀芯通常是被两个设在阀芯两端阀座夹住,与两个阀座抵压、密封配合,转动阀芯时阀芯受到的摩擦力较大,转动阀芯所需的力也较大,影响响应速度,且阀座容易被阀芯啃食,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包括:
3、阀体,设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第四腔体和压力感应腔,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通过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通过第二阀口连通,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通过第三阀口连通,所述压力感应腔通过导压管与回水管路或者进水管路导通,并通过膜片与所述第二腔体间隔开;
4、两个第一调节组件,分别设在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之间,用来分别控制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的开度;和
5、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阀杆、第二阀芯和第二阀座,所述第二阀座设在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之间,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第二阀座上设有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二阀杆弹性设在所述阀体内并与所述膜片连接,所述第二阀芯与所述第二阀杆连接并与所述第二阀座滑动配合,用来根据所述压力感应腔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压差自动调节所述第二阀口的开度;
6、其中,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
7、第一阀杆,与所述阀体转动连接,具有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自由度;
8、第一阀芯,呈球状,与所述第一阀杆连接,所述第一阀芯上设有相导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边缘倒角设置;
9、第一阀座,设在所述第一阀芯一侧,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三阀口分别设在两个所述第一阀座上;所述第一阀座适于与所述第一开口重合不同程度;和
10、定位支撑件,设在所述第一阀芯背向所述第一阀杆的一端,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定位支撑件与所述第一阀芯抵接并与所述第一阀芯转动配合。
11、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支撑件包括支撑柱和定位柱,所述支撑柱设在所述第一阀芯背向所述第一阀杆的一端,与所述阀体连接,与所述第一阀芯抵接;所述定位柱设在所述支撑柱顶部,与所述支撑柱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阀芯转动配合。
12、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弹性垫片,所述弹性垫片设在所述第一阀座背向所述第一阀芯的一侧,所述弹性垫片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阀体和所述第一阀座抵压;所述弹性垫片的两侧均设有若干个沿所述弹性垫片的轴向向外呈拱形的弹性部。
13、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还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设在所述压力感应腔背向所述第二阀杆的一侧,并伸入所述压力感应腔内,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第二阀杆对齐、间隔设置并与所述阀体螺纹连接,用来调节、限制所述第二阀杆的位移范围。
14、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阀座呈筒状结构,一端与所述阀体连接,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第二阀口贯穿所述第二阀座的径向两侧。
15、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阀芯包括挡片和两个阀塞,两个所述阀塞与所述第二阀杆连接,适于分别与所述第二阀座的两个所述第二阀口配合;所述阀塞包括密封片和围绕所述第二阀杆与所述密封片连接的若干导向肋;所述密封片适于与所述第二阀口密封配合,所述导向肋与所述第二阀口滑动配合;所述挡片与所述密封片连接,所述挡片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阀口的直径。
16、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顶推组件,所述顶推组件包括顶推件,所述顶推件穿过所述阀体,与所述第二阀杆对齐并与所述阀体密封连接,所述顶推件适于在外力作用下顶推所述第二阀杆。
17、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推件呈杆状,包括顶推部、螺纹部和旋拧部,所述顶推部、所述螺纹部和所述旋拧部依次连接,所述顶推部适于顶推所述第二阀芯,所述螺纹部与所述阀体螺纹配合,所述旋拧部适于承受外力,带动所述螺纹部和所述顶推部旋转。
18、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推件还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设在所述顶推部与所述螺纹部之间,或者设在所述旋拧部与所述螺纹部之间,所述密封部与所述阀体密封配合。
19、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推组件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螺纹部与所述安装座螺纹连接,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安装座密封配合。
20、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压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来控制所述导压管的通断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在阀体内设置第二调节组件和两个第一调节组件,形成多个阀门,即将多个阀门集成为一体结构,减小重量、体积,方便安装、维护;同时,只在第一阀芯的一侧设置第一阀座,第一阀芯与第一阀座之间的压力更小,摩擦力更小、响应速度更快,开关阀门时第一阀座被啃食的程度更小,且在第一阀芯的第一开口边缘做倒角设置,进一步避免第一阀座被啃食,延长使用寿命。
1.一种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撑件包括支撑柱(24)和定位柱(25),所述支撑柱(24)设在所述第一阀芯(22)背向所述第一阀杆(21)的一端,与所述阀体(10)连接,与所述第一阀芯(22)抵接;所述定位柱(25)设在所述支撑柱(24)顶部,与所述支撑柱(24)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阀芯(22)转动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弹性垫片(52),所述弹性垫片(52)设在所述第一阀座(23)背向所述第一阀芯(22)的一侧,所述弹性垫片(52)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阀体(10)和所述第一阀座(23)抵压;所述弹性垫片(52)的两侧均设有若干个沿所述弹性垫片(52)的轴向向外呈拱形的弹性部(52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还包括限位杆(35),所述限位杆(35)设在所述压力感应腔(15)背向所述第二阀杆(31)的一侧,并伸入所述压力感应腔(15)内,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第二阀杆(31)对齐、间隔设置并与所述阀体(10)螺纹连接,用来调节、限制所述第二阀杆(31)的位移范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座(33)呈筒状结构,一端与所述阀体(10)连接,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第二阀口贯穿所述第二阀座(33)的径向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芯(32)包括挡片(321)和两个阀塞,两个所述阀塞与所述第二阀杆(31)连接,适于分别与所述第二阀座(33)的两个所述第二阀口配合;所述阀塞包括密封片(322)和围绕所述第二阀杆(31)与所述密封片(322)连接的若干导向肋(323);所述密封片(322)适于与所述第二阀口密封配合,所述导向肋(323)与所述第二阀口滑动配合;所述挡片(321)与所述密封片(322)连接,所述挡片(321)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阀口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推组件,所述顶推组件包括顶推件(41),所述顶推件(41)穿过所述阀体(10),与所述第二阀杆(31)对齐并与所述阀体(10)密封连接,所述顶推件(41)适于在外力作用下顶推所述第二阀杆(3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件(41)呈杆状,包括顶推部(411)、螺纹部(412)、密封部(414)和旋拧部(413),所述顶推部(411)、所述螺纹部(412)和所述旋拧部(413)依次连接,所述顶推部(411)适于顶推所述第二阀芯(32),所述螺纹部(412)与所述阀体(10)螺纹配合,所述旋拧部(413)适于承受外力,带动所述螺纹部(412)和所述顶推部(411)旋转;所述密封部(414)设在所述顶推部(411)与所述螺纹部(412)之间,或者设在所述旋拧部(413)与所述螺纹部(412)之间,所述密封部(414)与所述阀体(10)密封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组件还包括安装座(42),所述安装座(42)与所述阀体(10)连接,所述螺纹部(412)与所述安装座(42)螺纹连接,所述密封部(414)与所述安装座(42)密封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力入口一体化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压管(17)上设有第一阀门(171),所述第一阀门(171)用来控制所述导压管(17)的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