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7-11  4


    本技术涉及电力施工辅助工具的结构设计和应用,特别提供了一种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


    背景技术:

    1、现有的配网带电作业导线遮蔽罩大致有两种,一是绝缘手套法用的导线遮蔽罩,作业人员需要手持导线遮蔽罩,将下端开口对准导线并按压,使导线套入至遮蔽罩内。二是绝缘杆法用的导线遮蔽罩,作业人员需要将导线遮蔽罩安装在绝缘杆上,然后作业人员手持绝缘杆并将导线遮蔽罩下端开口对准导线,向下拉动绝缘杆,使导线套入至遮蔽罩内。

    2、以上两种遮蔽罩为了保证遮蔽的有效搭接,在设计上遮蔽罩的开口闭合非常紧,所以在上面两种作业方法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耗时耗力,为了使导线顺利的套入遮蔽罩内,遮蔽过程中作业人员手持遮蔽罩用力按压或用绝缘杆用力拉动遮蔽罩,对作业人员的体力消耗非常大,尤其是长距离导线遮蔽时更为明显。二是遮蔽过程作业人员由于用力较大,所以在遮蔽过程中会造成导线舞动,进而存在损伤导线和短路接地风险。三是导线遮蔽罩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导致开口紧闭性减弱,不仅缩短其使用寿命,而且造成遮蔽罩下方出现遮蔽失效的现象。而绝缘杆作业法作业者是在遮蔽罩下方作业,其作业每个动作都有碰触遮蔽罩下方的可能,从而使遮蔽罩对作业者本身根本是起不到保护作用。

    3、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优良的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效果优良的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克服长距离导线遮蔽时耗时耗力、遮蔽过程中会造成导线舞动,进而存在损伤导线和短路接地风险以及遮蔽搭接不到位的问题。

    2、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包括: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内层遮蔽罩、外层遮蔽罩、导线槽、限位旋转槽、绝缘旋转手柄、后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外置勾环;其中,所述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分别与外层遮蔽罩的前端和后端相连接,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设置有内导槽,内导槽的形状与内层遮蔽罩形状相匹配,内层遮蔽罩通过内导槽连接在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内,内层遮蔽罩嵌在前后内导槽内,可使内层遮蔽罩在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内部可靠旋转。内层遮蔽罩与绝缘旋转手柄相连接,绝缘旋转手柄在限位旋转槽内活动,从而进行位置调节,以达到快速装设或拆除遮蔽罩的目的,导线槽为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内层遮蔽罩、外层遮蔽罩上的纵向开口结构,内旋式导线遮蔽罩通过导线槽将导线套入遮蔽罩内。限位旋转槽为绝缘旋转手柄的旋转限位装置。其限位长度可使导线槽可靠重叠关闭或打开拆除。绝缘旋转手柄其采用塑料类绝缘材料制成,与内层遮蔽罩可靠连接,作业人员通过调整绝缘旋转手柄位置,使内层遮蔽罩联动,以达到导线槽关闭或打开的目的。后端密封内导装置采用塑料类绝缘材料制成,与外层遮蔽罩后端可靠连接,并在内层遮蔽罩接触部分有形状相匹配的内导槽,与前端密封内导装置结构相同相互配合使用,可使内层遮蔽罩在其装置内部可靠旋转。所述外层遮蔽罩的侧壁设置有勾环连接口,外置勾环通过勾环连接口与外层遮蔽罩相连接。具体通过螺丝固定,配合使用。外置勾环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与勾环连接口可靠连接,在使用绝缘杆作业法时与绝缘操作杆配合使用。

    3、优选的,所述前端密封内导装置为塑料类绝缘材料制成。

    4、优选的,所述内层遮蔽罩采用塑料类绝缘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机械性能,内层遮蔽罩内侧设置有绝缘防滑胶垫,可与导线产生摩擦力,防止在导线上滑动。

    5、优选的,所述外层遮蔽罩其采用塑料类绝缘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机械性能。

    6、所述前端密封内导装置的内径大于后端密封内导装置的外径,相邻连接的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之间设置有内层防滑胶垫。使导线遮蔽罩之间可靠搭接。

    7、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可以分为两种工作模式,一是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使用绝缘手套作业法,利用绝缘承载工具,如:绝缘斗臂车、绝缘梯、绝缘平台等作为主绝缘,通过绝缘手套对带电导线进行遮蔽的作业;二是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使用绝缘杆作业法,利用绝缘操作杆作为主绝缘,既可在登杆作业中采用,也可在斗臂车或其他绝缘平台上采用,通过绝缘操作杆对带电导线进行远距离遮蔽的作业;

    8、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使用具体步骤如下:

    9、步骤一:带电作业人员手持内旋式导线遮蔽罩,转动绝缘旋转手柄,将内层遮蔽罩、外层遮蔽罩的导线槽旋转至开放位置;

    10、步骤二:带电作业人员将导线槽对准带电导线,将导线套入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内;

    11、步骤三:带电作业人再次调整绝缘旋转手柄,使导线槽处于关闭状态,并使内层遮蔽罩、外层遮蔽罩重叠宽度达到15cm的规程要求,完成带电导线的遮蔽作业;

    12、步骤四:当一根内旋式导线遮蔽罩无法满足遮蔽长度要求时,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三,将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依次连接,直至满足作业要求。

    13、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使用具体步骤如下:

    14、步骤一:作业前,带电作业人员需要将外置勾环与勾环连接口可靠连接固定;

    15、步骤二:带电作业人员将绝缘操作杆与外置勾环锁紧,转动绝缘旋转手柄,将内层遮蔽罩、外层遮蔽罩的导线槽旋转至开放位置;

    16、步骤三:带电作业人员手持绝缘操作杆,将内旋式导线遮蔽罩缓慢提升至带电导线附近;

    17、步骤四:带电作业人员将导线槽对准带电导线,将导线套入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内;

    18、步骤五:带电作业人员使用绝缘操作杆再次调整绝缘旋转手柄,使导线槽处于关闭状态,并使内层遮蔽罩、外层遮蔽罩重叠宽度达到15cm的规程要求,完成带电导线的遮蔽作业;

    19、步骤六:带电作业人员操作绝缘操作杆,使绝缘操作杆与外置勾环脱离,完成带电导线的遮蔽作业;

    20、步骤七:当一根内旋式导线遮蔽罩无法满足遮蔽长度要求时,重复步骤一至步骤六,将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依次连接,直至满足作业要求。

    21、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整体为硬质绝缘材料制成的内旋式导线遮蔽罩,能防止带电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触碰带电体发生的短路和接地带来的触电伤害,其外形与导线直径相匹配,并由内外两层套装组成,其内层贴近导线部分设有绝缘防滑胶垫,防止遮蔽罩顺线路滑动,两层遮蔽罩材料一侧有可套入导线的开槽,在另一侧中间配有可选配的外置勾环连接口,方便绝缘杆法使用,其下端配有可调节内层遮蔽罩旋转手柄,通过旋转手柄,可实现导线槽的开放和关闭,实现作业人员快速装设和拆除;本装置采用前端大,后端小的设计,前端内径与后端外径相吻合,方便于长距离导线遮蔽时,与其它多个导线遮蔽罩组合配合使用,延长遮蔽长度,其前端长度为20cm,两端搭接时满足带电作业时搭接大于15cm的安全要求。

    22、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采用标准化、通用化设计理念,适用多种工作场景,既可以通过外置勾环实现绝缘手套作业法和绝缘杆作业法的应用转换,也可通过制作材质的不同适应0.4千伏至10千伏不同的电压等级,其应用性和推广性较高。


    技术特征:

    1.一种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包括:前端密封内导装置(1)、内层遮蔽罩(2)、外层遮蔽罩(3)、导线槽(4)、限位旋转槽(6)、绝缘旋转手柄(7)、后端密封内导装置(8)和外置勾环(9);其中,所述前端密封内导装置(1)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8)分别与外层遮蔽罩(3)的前端和后端相连接,前端密封内导装置(1)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8)设置有内导槽,内导槽的形状与内层遮蔽罩(2)形状相匹配,内层遮蔽罩(2)通过内导槽连接在前端密封内导装置(1)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8)内,内层遮蔽罩(2)与绝缘旋转手柄(7)相连接,绝缘旋转手柄(7)在限位旋转槽(6)内活动,导线槽(4)为前端密封内导装置(1)、内层遮蔽罩(2)、外层遮蔽罩(3)上的纵向开口结构,所述外层遮蔽罩(3)的侧壁设置有勾环连接口(5),外置勾环(9)通过勾环连接口(5)与外层遮蔽罩(3)相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密封内导装置(1)为塑料类绝缘材料制成。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遮蔽罩(2)采用塑料类绝缘材料制成,内层遮蔽罩(2)内侧设置有绝缘防滑胶垫。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遮蔽罩其采用塑料类绝缘材料制成。

    5.按照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密封内导装置(1)的内径大于后端密封内导装置(8)的外径,相邻连接的前端密封内导装置(1)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8)之间设置有内层防滑胶垫。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包括: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内层遮蔽罩、外层遮蔽罩、导线槽、限位旋转槽、绝缘旋转手柄、后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和外置勾环;其中,所述前端密封内导装置和后端密封内导装置分别与外层遮蔽罩的前端和后端相连接。所述带电作业用内旋式导线遮蔽罩采用标准化、通用化设计理念,适用多种工作场景,既可以通过外置勾环实现绝缘手套作业法和绝缘杆作业法的应用转换,也可通过制作材质的不同适应0.4千伏至10千伏不同的电压等级,其应用性和推广性较高。

    技术研发人员:王忠祥,王梦雨,周兆南,张绪生,王扬,李松蹊,孙旭茜,孙圣帅,徐勇,栾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营口供电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7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36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