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单肺通气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7-10  5


    技术主要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单肺通气导管。


    背景技术:

    1、肺隔离技术主要包括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及单腔管三种,在气管内径小于5mm的患儿,双腔支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封堵器均无法使用。只能使用单腔管置入非手术侧支气管内实施单肺通气,若选用外径与主气管内径匹配的单腔管,在多数患儿,单腔管难以置入内径较小的非手术侧支气管内,即使置入,手术侧肺内气体难以排出,难以实现手术侧肺瘪陷,难以实现肺隔离;若选用外径与支气管内径匹配的单腔管,单腔管外径明显小于声门,通气时非手术侧通气经声门漏气明显,手术中容易发生低氧血症。

    2、临床急需一种功能稳定的儿童肺隔离气道管理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包括内径为2.5mm-5.0mm且外径均一的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在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尾端密封设置与呼吸回路接口匹配的呼吸连接口。所述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头端密封设置长8mm-20mm圆锥台状的支气管置入盲端,所述置入盲端(2)为前端外径小于支气管内腔,后端外径与支气管内径密合的类圆锥台状,紧邻支气管置入盲端后侧在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头段设置侧方单肺通气口。

    2、一种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包括内径为2.5mm-5.0mm且外径均一的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在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尾端密封设置呼吸连接口。所述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头端密封设置与对应支气管内腔适配的空腔管形成支气管置入管,支气管置入管头端开口形成主支气管开口,紧邻支气管置入管后侧在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头段设置侧方单肺通气口,并设置用于控制主支气管开口或侧方单肺通气口通气开放及关闭状态的单肺通气控制机构。

    3、所述单肺通气控制机构包括密封设置在支气管置入管内的支气管单向阀,所述支气管单向阀控制支气管置入管内气体由主支气管开口向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单向流通。

    4、所述单肺通气控制机构包括用于临时堵塞支气管置入管的主支气管堵塞器,所述主支气管堵塞器包括圆锥台状的主堵塞体、设置在主堵塞体一侧的主控制杆。所述主堵塞体外形与支气管置入管内腔匹配,最大外径小于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内径,最小外径大于主支气管开口内径。所述主控制杆控制主堵塞体临时堵塞支气管置入管管腔。

    5、所述单肺通气控制机构包括用于临时堵塞侧方单肺通气口的侧通气堵塞器,所述侧通气堵塞器包括圆管状的侧堵塞体、设置在侧堵塞体一侧的侧控制杆,所述圆管状侧堵塞体外径与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内径匹配,所述侧堵塞体长度大于侧方单肺通气口长度,所述侧控制杆控制侧堵塞体临时堵塞侧方单肺通气口。

    6、所述主支气管堵塞器还包括两端分别与呼吸连接口及呼吸回路接口匹配的封堵衔接管,所述封堵衔接管设置在主控制杆远离主堵塞体一侧的端部,所述封堵衔接管适配衔接在呼吸连接口时,所述主控制杆控制主堵塞体临时堵塞支气管置入管管腔。

    7、或,所述侧通气堵塞器还包括两端分别与呼吸连接口及呼吸回路接口匹配的封堵衔接管,所述封堵衔接管设置在侧控制杆远离侧堵塞体一侧的端部。所述封堵衔接管适配衔接在呼吸连接口时,所述侧控制杆使侧堵塞体临时堵塞侧方单肺通气口。

    8、所述单肺通气控制机构还包括t形呼吸衔接管,t形呼吸衔接管包括与呼吸连接口匹配的第一接口、位于第一接口对侧的第二开口、及位于第一接口和第二开口侧方的第三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与呼吸回路接口匹配。第二开口设置匹配的柔质密封垫盖,密封垫盖设置控制杆调节口,控制杆调节口外形及大小与主控制杆或侧控制杆匹配。

    9、所述密封垫盖设置圆孔形成操作口,并设置与操作口匹配的密封体。

    10、所述主堵塞体内设置光源,并在主控制杆内设置电源线,在主控制杆尾部设置电源及开关。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2、1、结构简单,在较细的导管管径下实施,能实现儿童肺隔离;

    13、2、通过支气管置入管内设置支气管单向阀,能方便实施支气管置入管对应侧肺瘪陷,痰液排出;

    14、3、通过主支气管堵塞器配合,能实施侧方单肺通气口对应侧单肺通气,或双肺通气;

    15、4、通过侧支气管堵塞器配合,能实施主支气管开口对应侧单肺通气,或双肺通气。



    技术特征:

    1.一种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径为2.5mm-5.0mm且外径均一的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在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尾端密封设置与呼吸回路接口匹配的呼吸连接口(12);所述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头端密封设置与对应支气管内腔适配的支气管置入盲端(2),所述置入盲端(2)为前端外径小于支气管内腔,后端外径与支气管内径密合的类圆锥台状,紧邻支气管置入盲端(2)后侧在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头段设置侧方单肺通气口(11)。

    2.一种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径为2.5mm-5.0mm且外径均一的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在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尾端密封设置呼吸连接口(12);所述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头端密封设置与对应支气管内腔适配的空腔管形成支气管置入管(3),支气管置入管(3)头端开口形成主支气管开口(31),紧邻支气管置入管(3)后侧在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头段设置侧方单肺通气口(11);并设置用于控制主支气管开口(31)或侧方单肺通气口(11)通气开放及关闭状态的单肺通气控制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肺通气控制机构包括密封设置在支气管置入管(3)内的支气管单向阀(41),所述支气管单向阀(41)控制支气管置入管(3)内气体由主支气管开口(31)向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单向流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肺通气控制机构包括用于临时堵塞支气管置入管(3)的主支气管堵塞器(42),所述主支气管堵塞器(42)包括圆锥台状的主堵塞体(421)、设置在主堵塞体(421)一侧的主控制杆(422);所述主堵塞体(421)外形与支气管置入管(3)内腔匹配,最大外径小于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内径,最小外径大于主支气管开口(31)内径;所述主控制杆(422)控制主堵塞体(421)临时堵塞支气管置入管(3)管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肺通气控制机构包括用于临时堵塞侧方单肺通气口(11)的侧通气堵塞器(43),所述侧通气堵塞器(43)包括圆管状的侧堵塞体(431)、设置在侧堵塞体(431)一侧的侧控制杆(432),所述圆管状侧堵塞体(431)外径与单肺通气主体导管(1)内径匹配,所述侧堵塞体(431)长度大于侧方单肺通气口(11)长度;所述侧控制杆(432)控制侧堵塞体(431)临时堵塞侧方单肺通气口(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气管堵塞器(42)还包括两端分别与呼吸连接口(12)及呼吸回路接口匹配的封堵衔接管(44),所述封堵衔接管(44)设置在主控制杆(422)远离主堵塞体(421)一侧的端部;所述封堵衔接管(44)适配衔接在呼吸连接口(12)时,所述主控制杆(422)控制主堵塞体(421)临时堵塞支气管置入管(3)管腔;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肺通气控制机构还包括t形呼吸衔接管(45),t形呼吸衔接管(45)包括与呼吸连接口(12)匹配的第一接口(451)、位于第一接口(451)对侧的第二开口(452)、及位于第一接口(451)和第二开口(452)侧方的第三接口(453),所述第三接口(453)与呼吸回路接口匹配;第二开口(452)设置匹配的柔质密封垫盖(454),密封垫盖(454)设置控制杆调节口(455),控制杆调节口(455)外形及大小与主控制杆(422)或侧控制杆(432)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盖(454)设置圆孔形成操作口(456),并设置与操作口(456)匹配的密封体(457)。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堵塞体(421)内设置光源,并在主控制杆(422)内设置电源线,在主控制杆(422)尾部设置电源及开关。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儿童单肺通气导管,属于医疗器械的领域,包括单肺通气主体导管,其头段设置侧方单肺通气口,并在其头端密封设置外径变小的置入盲端;或在其头端密封设置外径变小的支气管置入管,并设置控制支气管置入管开口或侧方单肺通气口开放及关闭状态的控制机构;通过置入盲端,或通过支气管置入管配合控制机构能阻塞一侧支气管口部,完成肺隔离及单肺通气;结构简单,能用于儿童气道,安全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董文艳,吴硕雄,韩晓雨,朱堃,高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医百加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31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36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