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膜供电电路、电池模组控制系统及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动车正在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但是电动车对传统燃油车还存在一定的价格差距,尤其是a00级车型。为了在价格上缩小差距,部分车型会采用一些低成本的加热方案替代水热方案,如底部加热膜。但是高集成动力电池(cell topack,ctp)方案中,电芯底部漏铝与结构胶粘接,增加固定强度,底部加热膜就与电芯铝壳的绝缘层剩下一层结构胶和加热膜的绝缘层。当电芯出现漏液后,腐蚀了结构胶以及加热膜的绝缘层,电芯铝壳与电阻丝搭接;因此在电芯内的电解液出现泄漏后,存在绝缘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加热膜供电电路、电池模组控制系统及电池组件,能够解决电解液泄漏带来的绝缘失效风险。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膜供电电路,包括:第一通断组件,所述第一通断组件的输入端与加热膜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通断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一电源端连接;第二通断组件,所述第二通断组件的输入端与第二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通断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加热膜的第二端连接;供电控制器,所述供电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通断组件的控制端和第二通断组件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电源放电信号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断开,以及在所述加热膜出现绝缘失效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断开加热膜两端的连接。
3、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加热膜的两端均设置通断组件,其中第一通断组件设置在加热膜与第一电源端之间,第二通断组件设置在加热膜与第二电源端之间。这样的设计使得在加热膜两端的通断状态均可以受到有效的控制;在电池组件放电的情况下,可以断开第一通断组件和第二通断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避免加热膜在电池组件放电的情况下,对电池组件的电芯进行加热。在所述加热膜出现绝缘失效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供电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断开加热膜两端的连接,在此情况下加热膜两端均为连接电源端,加热膜处于完全断开状态,即使出现电解液泄漏,在加热膜的两端也无法形成有效的供电回路,从而解决了电解液泄漏带来的双点绝缘失效风险。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膜供电电路还包括:电参数检测结构,所述电参数检测结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加热膜连接,所述电参数检测结构第二端与供电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供电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通断组件的控制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电源放电信号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通断组件断开所述加热膜与所述第一电源端之间的连接;所述电参数检测结构,用于在所述加热膜与所述第一电源端之间断开的情况下,检测所述加热膜上的电参数;所述供电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通断组件的控制端连接,用于在所述电参数的数值大于预设数值时,控制所述第二通断组件断开所述加热膜与所述第二电源端之间的连接。
5、通过将电参数检测结构与加热膜连接,可以在第一通断组件断开加热膜与第一电源端连接的情况下,检测加热膜内是否还存在参数,进而确定加热膜与电池模组之间是否已经失效。若在第一通断组件断开的情况下仍在加热膜上检测到电参数,便可认定加热膜与电池模组之间出现绝缘失效,然后通过第二通断器件断开加热膜与第二电源端之间的连接,从而更加准确的利用第二通断组件解决电解液泄漏带来的双点绝缘失效风险。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参数检测结构为串联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源端与所述加热膜之间的电流检测器;和/或,所述电参数检测结构为并联设置于所述加热膜两侧的电压检测器。
7、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膜供电电路中,由于第一通断组件断开加热膜与第一电源端之间连接的情况下,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加热膜已经无法正常的供电回路,因此只要加热膜上出现电参数便可认定出现绝缘失效,因此,可以直接利用电流检测器和/或电压检测器对加热膜上的至少一个电参数进行检测即可。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断组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器的同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供电控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电源放电信号情况下,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断开加热膜两端的连接。
9、第一通断组件和第二通断组件的控制端可以与供电控制器的同一个输出端连接;在此情形下,第一通断组件和第二通断组件可以利用同一个控制信号进行控制,无需单独设置每一个通断器件对应的控制端口。此外,供电控制器可以在接收到电源放电信号情况下,控制第一通断组件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断开加热膜两端的连接,直接将加热膜两侧隔离,可以在电池组件放电的情况下,直接解决电解液泄漏带来的双点绝缘失效风险。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断组件两端并联设有第一电压检测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通断组件两端并联设有第二电压检测结构;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结构还与所述供电控制器连接,和/或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结构还与所述供电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结构,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通断组件两端的第一电压;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结构,用于检测所述第二通断组件两端的第二电压;所述供电控制器,还用于在输出截止信号之后,若所述第一电压和/或所述第二电压大于预设电压时确定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通断组件的黏连状态;所述供电控制器还与高压继电器的控制端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通断组件处于黏连状态时,控制高压继电器断开所述电池模组与高压连接器之间的连接。
11、通过在第一通断组件和第二通断组件两端设置电压检测结构,可以有效的对第一通断组件和第二通断组件是否正常断开进行检测,一旦第一通断组件和第二通断组件中的一个发生黏连,便可能导致加热膜与电池模组之间的绝缘失效,因此,还可以通过检测第一通道组件和/或第二通断组件是否发生黏连的情况,从而避免通断组件发生黏连导致双电绝缘失效的风险,实现更加准确的解决电解液泄漏带来的双点绝缘失效风险。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结构为电压检测线,和/或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结构为电压检测线。通过该电压检测线与供电控制器建立连接,供电控制器可以直接采集到第一通断组件和/或第二通断组件是否发生黏连,无需设置额外的检测结构,便可以对通断组件是否发生黏连进行确定。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控制器,还用于在充电状态情况下,输出导通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导通所述加热膜两侧的连接。由于在加热膜两侧均设置了通断组件的情况下,加热膜对电芯进行加热的控制过程也需要进行改进。因此在电池组件处于充电状态下,还可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导通所述加热膜两侧的连接的方式,使加热膜可正常对电芯进行加热,提升电池组件的充电效率。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膜继电器;和/或,第二通断组件包括第二加热膜继电器。考虑到通断组件所具备的通断功能,可以直接利用加热膜继电器对加热膜两端的通断状态进行控制即可。
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控制系统,其包括:高压连接器,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或负载;高压继电器,设置于所述高压连接器与电池模组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电池模组的充放电;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加热膜供电电路;至少一个加热膜,串联设置于上述加热膜供电电路的第一通断组件与第二通断组件之间。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控制系统还包括:电流传感器以及熔断器;所述熔断器的一端与电池模组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电流传感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的另一端与主正继电器的一端连接。通过电流传感器的设置可以对电池组件的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进行实时检测,从而更加准确的电池组件的充放电过程进行控制。此外,熔断器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避免大电流对电池模组控制系统内的器件造成损伤。
1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件,其包括电池模组以及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电池模组控制系统;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一侧,所述加热膜与所述电池模组之间设有导热隔离结构;所述加热膜,用于在所述电池模组处于充电状态下,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加热。
18、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1.一种加热膜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膜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膜供电电路还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膜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参数检测结构为串联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源端与所述加热膜之间的电流检测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膜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断组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的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器的同一输出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膜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断组件两端并联设有第一电压检测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通断组件两端并联设有第二电压检测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膜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结构为电压检测线,和/或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结构为电压检测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膜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控制器,还用于在充电状态情况下,输出导通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和所述第二通断组件导通所述加热膜两侧的连接。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膜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膜继电器;
9.一种电池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1.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模组以及权利要求9-10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