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临时码头结构,具体讲的是一种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
背景技术:
1、深水港大型码头的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往往有装配化程度高、结构复杂、重大构件多等特点。在建设此类大型码头时,需要配套建设出运码头这类临时设施,以满足出运重、大型预制构件的要求。港口地质情况复杂,选择合适的、经济的、环保的出运码头形式,对于进行项目的创本增效、节能降耗工作可以提供很大帮助,同时也符合国家“绿色工程”的概念。
2、临时码头一般为重力式或高桩式为主:
3、(1)重力式码头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港口设施,具有高承载力、高稳定性、长使用年限、低建设成本等优点,多以重力式预制沉箱、重力式方块等结构组成。混凝土方量大,安装时一般需要大型安装船舶如半潜驳、起重船等,对码头前沿水深有较高要求。在拆卸重力式沉箱或方块临时码头时,由于涉及大量的混凝土,导致拆除过程耗时较长。此外,拆除作业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这与环保理念相悖。同时,这些材料的可重复利用率较低,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4、(2)高桩码头梁板式临时码头施工组织快,能适应其它复杂的地质,但是制桩需要专业制桩厂,制桩运桩时间长。
5、此外,大部分出运码头在拆除后,很难再做到材料的周转,所有的混凝土材料均为一次性,无法做的材料的再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
2、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包括抛石基床、集装箱组和后方回填,所述抛石基床设置于软土地基表面上,所述集装箱组设置于抛石基床的顶部,且集装箱组的上表面在水面上,所述后方回填设置于集装箱组远离水面的一侧,所述后方回填的上表面包括连接区和斜坡区,所述连接区与集装箱组的上表面连接,且连接区与集装箱组的顶面齐平,所述斜坡区设置于连接区远离水面的一侧。
4、进一步的,所述集装箱组包括三个集装箱,所述集装箱内设置有填充物,下层设置两个集装箱,上层设置一个集装箱,三个集装箱通过工字钢固定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填充物包括块石和二片石。
6、进一步的,所述集装箱组的顶部设置有多个吊耳。
7、进一步的,所述抛石基床包括铺设于软土地基表面的碎石层。
8、进一步的,所述后方回填包括填充层和护顶层,所述填充层设置于集装箱组远离水面的一侧,所述护顶层设置于填充层的顶部。
9、进一步的,所述填充层由块石制成,所述护顶层由二片石制成。
10、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1、本实用新型的码头整体结构、受力情况和载荷原理与传统重力式码头相同,且搭建材料能重复利用,拆除后不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施工成本低廉,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采用常见材料制成,如集装箱、工字钢、回填料等,无需定制,可直接采购,能大大节约施工周期,能快速完成临时码头的搭建;整体的装配化程度高,集装箱在填满石块后,能直接进行吊装,便于调整和安装;且大部分工序可在陆上完成,无需大型船舶进场,节约成本。
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1.一种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抛石基床(1)、集装箱组(2)和后方回填(3),所述抛石基床(1)设置于软土地基表面上,所述集装箱组(2)设置于抛石基床(1)的顶部,且集装箱组(2)的上表面在水面上,所述后方回填(3)设置于集装箱组(2)远离水面的一侧,所述后方回填(3)的上表面包括连接区(3a)和斜坡区(3b),所述连接区(3a)与集装箱组(2)的上表面连接,且连接区(3a)与集装箱组(2)的顶面齐平,所述斜坡区(3b)设置于连接区(3a)远离水面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组(2)包括三个集装箱(21),所述集装箱(21)内设置有填充物,下层设置两个集装箱(21),上层设置一个集装箱(21),三个集装箱(21)通过工字钢(2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包括块石和二片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组(2)的顶部设置有多个吊耳(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石基床(1)包括铺设于软土地基表面的碎石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方回填(3)包括填充层(31)和护顶层(32),所述填充层(31)设置于集装箱组(2)远离水面的一侧,所述护顶层(32)设置于填充层(31)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上抛石集装箱式临时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31)由块石制成,所述护顶层(32)由二片石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