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充电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1、车载充电器是用于供移动设备在车上进行连接车辆以进行充电的装置,例如给用户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充电。车载充电器在使用时,输入端插接于车辆的接口上,输出端连接移动设备,用户通过拉动线束的方式,调节线束的长短,以调节输出端位置,便于输出端靠近移动设备以便于充电。现有的车载充电器如cn219393781u所述的一种可快速拆卸的车载充电器,其两侧的负极触头为圆珠型触头,其摩擦力低,这样就容易导致当汽车行驶经过泥泞等路况较差的路段时,车载充电器随着汽车本体的抖动而掉落,亦或是当车载充电器前端的负载过重时,容易造成负极触头的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在插进充电插座后不容易掉落的车载充电器。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电路板,所述外壳的一端设有与汽车的充电插座相适配的圆形插拔部,另一端设有与圆形插拔部连接的供电部,所述圆形插拔部背离供电部的一端设有正极接触头,所述圆形插拔部的两侧相对镶嵌有圆柱型的负极接触头,所述圆形插拔部内对应负极接触头两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相对于第二弹性部件更靠近正极接触头,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二弹性部件。
4、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有,所述负极接触头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5、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有,所述负极接触头的横截面圆弧的曲率与汽车充电插座内侧壁的曲率相适配。
6、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均包括与电路板固定连接的负极固定板,以及分别与负极固定板的两端连接的负极弹片,所述的负极弹片上设有负极弧形触头,所述负极弧形触头与负极接触头相触碰。
7、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均包括与电路板固定连接的导电弹簧,所述导电弹簧上设有负级导电头,所述负极导电头与负极接触头相连接。
8、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有,所述供电部的端面设有充电插口。
9、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有,所述供电部侧表面设有防滑纹路。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原先的圆珠型触头改为圆柱型触头,将原先的点接触改为线接触或面接触,增大了负极接触头与汽车充电插座内侧壁的接触面积,同时提高负极接触头的导电性,其线接触的导电性优于点接触,面接触的导电性优于线接触,另外设置两个弹性系数不同的弹性部件,弹性系数低的在前,方便车载充电器的插入,弹性系数高的在后,使接触头与充电插座接触的更紧密,防止了车载充电器接触不良,提高了车载充电器的稳定性,还有当其中一个弹性部件失效时,另一个弹性部件可作为补充,提高了车载充电器的安全性。
1.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电路板,所述外壳的一端设有与汽车的充电插座相适配的圆形插拔部,另一端设有与圆形插拔部连接的供电部,所述圆形插拔部背离供电部的一端设有正极接触头,所述圆形插拔部的两侧相对镶嵌有圆柱型的负极接触头,所述圆形插拔部内对应负极接触头两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相对于第二弹性部件更靠近正极接触头,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二弹性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接触头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接触头的横截面圆弧的曲率与汽车充电插座内侧壁的曲率相适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均包括与电路板固定连接的负极固定板,以及分别与负极固定板的两端连接的负极弹片,所述的负极弹片上设有负极弧形触头,所述负极弧形触头与负极接触头相触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均包括与电路板固定连接的导电弹簧,所述导电弹簧上设有负极导电头,所述负极导电头与负极接触头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的端面设有充电插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侧表面设有防滑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