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光学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变化,光学成像镜头的要求逐渐变的复杂多样化。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光学成像镜头的表现不尽相同。
2、现有技术中,有些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之间在分布时通常会出现较大的空气间隙,对于此类情况一般会在对应空气间隙处设置间隔元件来增加承靠的稳定性并降低镜片的成型风险,但间隔元件设置时的厚度会影响透镜的非有效径区域的厚度,造成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峰值掉落和场曲偏移,进而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可至少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或者其它问题的光学成像镜头。
2、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容纳在镜筒内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间隔元件组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30<(t34+t45)/l<0.50;0.20<(cp3+cp4)/t45<1.10;0.55<ep23/cp3<1.20;0.80<d3s/d3m<1.20;以及0.60<d4s/d4m<1.10;其中,l为镜筒沿光轴方向的最大长度,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p3为第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为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d3s为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m为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s为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m为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
3、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且与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接触;以及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均小于透镜组中的除第四透镜之外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
4、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5.30<d3bs/(r8-r7)<-2.10,其中,d3bs为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r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5、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70<(d3bs-d3bs)/d3bm<2.30,其中,d3bs为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bs为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bm为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
6、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10<(d4s-d3bm)/(r7+r8)<1.00,其中,d3bm为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r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7、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30<ep23/(ep12+t12)<0.70,其中,ep12为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t1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8、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第四透镜在光轴附近为弯月形透镜;第五透镜为物侧面在光轴附近为凹面的弯月形透镜;以及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40<f4/f5<1.00,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
9、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30<t45/cp4<60.00。
10、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30<(f2+f4)/f3<-0.30和1.30<d2m/d3bs<1.60,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d2m为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经,d3bs为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11、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70<l/f<0.80,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
12、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以及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60<f1/f2<-0.40和1.10<d1m/d2s<1.3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d1m为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s为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13、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40<ep34/ct4<3.40,其中,ep34为第三间隔元件与第四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14、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50<|(d0m-d0s)|*fno<2.50,其中,d0s为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fno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
15、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的任意相邻透镜之间在光轴上具有间隔距离,且间隔距离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增大;以及相邻透镜之间至少设置一个间隔元件。
16、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容纳在镜筒内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间隔元件组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30<(t34+t45)/l<0.50;0.20<(cp3+cp4)/t45<1.10;0.55<ep23/cp3<1.20;2.40<ep34/ct4<3.40;其中,l为镜筒沿光轴方向的最大长度,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p3为第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为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34为第三间隔元件与第四间隔元件在光轴上的距离,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17、本技术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之和占据镜筒内部较大的空间位置,在对应的间隔距离处设置厚度较大的间隔元件,厚度较大的间隔元件会影响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非有效径区域的厚度以及对边缘多余光线的拦截,进而影响视场的峰值和场曲,因此,通过控制(cp3+cp4)/t45、ep23/cp3、d3s/d3m、d4s/d4m的比值,能够将第三间隔元件与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约束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间隔元件的厚度过大所导致的第四透镜的非有效径区域的厚度过小的问题,降低第四透镜的边缘面型敏感性,提高外视场峰值;避免因间隔元件的厚度过小所导致的第四透镜的非有效径区域的厚度过大的问题,有利于透镜成型,并且降低第四透镜产生的应力,提高中心视场峰值;同时还能够限制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内径之比以及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内径之比,使得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能够有效拦截部分边缘光线,减小光学成像镜头的轴外色差以及外视场场曲偏移。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辅助间隔元件,所述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接触;以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5.30<d3bs/(r8-r7)<-2.10,其中,d3bs为所述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r7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70<(d3bs-d3bs)/d3bm<2.30,其中,d3bs为所述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bs为所述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bm为所述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10<(d4s-d3bm)/(r7+r8)<1.00,其中,d3bm为所述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r7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30<ep23/(ep12+t12)<0.70,其中,ep12为所述第一间隔元件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t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附近为弯月形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30<t45/cp4<60.00。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30<(f2+f4)/f3<-0.30和1.30<d2m/d3bs<1.60,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d2m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经,d3bs为所述第三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70<l/f<0.80,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以及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40<ep34/ct4<3.40,其中,ep34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ct4为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50<|(d0m-d0s)|*fno<2.50,其中,d0s为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m为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fno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的任意相邻透镜之间在所述光轴上具有间隔距离,且所述间隔距离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增大;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