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6-21  18


    本技术涉及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控制光束角大小的灯具。


    背景技术:

    1、现代社会中,各种场景对照明的需求越来越多,人们对照明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目前市面上的灯具,尤其是射灯,大多通过tir透镜来实现对光线出射角度的控制,但tir透镜存在中心区域的光线不易控制的问题,应用于射灯上时,容易产生副光斑,导致同尺寸不同角度的射灯洗墙光斑在视觉上较为相似,区分度比较低,同时当光源有多种光谱时,tir透镜还容易产生光色不均匀的问题,影响射灯的光斑的品质。同时,现有的可调焦的射灯,当调焦增大灯具射出光线的光束角时,光学效率也会相应的降低。

    3、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灯具,以能实现高品质的照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出高品质光斑的灯具。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

    3、壳体,具有一出光口,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壳体转动;

    4、一级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一级模组包括:光源组件和混光组件,所述光源组件配置为发射光线;所述混光组件位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路线上,并与所述光源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混光组件配置为对所述光源组件发射出的光线进行混光;

    5、二级模组,相对所述一级模组靠近所述出光口设置,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包括透镜和反射器,所述透镜相对所述反射器靠近所述混光组件设置,所述透镜配置对经所述混光组件射出的光线进行汇聚,所述反射器配置为对所述透镜中折射出的光线进行过滤;

    6、所述一级模组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带动下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二级模组。

    7、可选的,所述透镜包括朝向所述光源组件的入光面和背向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为凹面,所述出光面为凸面,所述出光面上设有控光结构,所述控光结构配置为对经所述透镜折射后的光线进行混光。

    8、可选的,所述出光面包括顶部和边部,所述控光结构包括沿所述出光面连续排布的若干螺旋凸起,所述螺旋凸起自所述出光面向外侧凸起,并自所述顶部至所述边部螺旋延伸。

    9、可选的,自所述顶部至所述边部,所述螺旋凸起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10、可选的,所述控光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出光面的顶部的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包括若干个紧密排布的子透光部,若干个所述螺旋凸起共同环绕所述透光区域。

    11、可选的,所述反射器包括靠近所述透镜的入射口、远离所述透镜的出射口以及连接所述入射口和所述出射口的周壁,所述出射口的面积大于所述入射口的面积,所述周壁的内壁为黑色。

    12、可选的,所述混光组件包括柱状结构的导光件,在沿所述导光件的高度方向上,柱状结构的截面为矩形或正方形,所述导光件具有入光端、出光端以及连接所述入光端和所述出光端的侧壁,所述出光端的边长大于所述入光端的边长,所述入光端与所述光源组件连接,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侧壁周向排布的微混光结构,每个所述凸起从所述入光端至所述出光端延伸。

    13、可选的,所述微混光结构为自所述侧壁向外侧凸出的凸肋,在所述导光件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凸肋的截面的轮廓为弧形。

    14、可选的,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所有颜色的发光单元组合形成发光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光组件,所述混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导光件,每个所述导光件与所述发光组件一一对应设置。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灯具,一级模组中的光源组件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透镜和反射器组成的二级模组则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壳体带动光源组件相对二级模组进行上下移动,即可透镜和反射器均与外壳固定连接,混光组件及光源组件则与外壳活动连接,通过将光源组件和混光组件一起相对外壳进行移动,即可改变该灯具射出的光斑的光束角,同时透镜与反射器的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光线在行进过程中的损耗始终维持在较小水平,及该灯具能一直保持较高的光学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410)包括朝向所述光源组件(310)的入光面和背向所述光源组件(310)的出光面(412),所述入光面为凹面,所述出光面(412)为凸面,所述出光面(412)上设有控光结构,所述控光结构配置为对经所述透镜(410)折射后的光线进行混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412)包括顶部(4121)和边部(4122),所述控光结构包括沿所述出光面(412)连续排布的若干螺旋凸起(4131),所述螺旋凸起(4131)自所述出光面(412)向外侧凸起,并自所述顶部(4121)至所述边部(4122)螺旋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自所述顶部(4121)至所述边部(4122),所述螺旋凸起(413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光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出光面(412)的顶部(4121)的透光区域(4132),所述透光区域(4132)包括若干个紧密排布的子透光部,若干个所述螺旋凸起(4131)共同环绕所述透光区域(4132)。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420)包括靠近所述透镜(410)的入射口(421)、远离所述透镜(410)的出射口(422)以及连接所述入射口(421)和所述出射口(422)的周壁(423),所述出射口(422)的面积大于所述入射口(421)的面积,所述周壁(423)的内壁为黑色。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组件(320)包括柱状结构的导光件(321),在沿所述导光件(321)的高度方向上,柱状结构的截面为矩形或正方形,所述导光件(321)具有入光端(3211)、出光端(3212)以及连接所述入光端(3211)和所述出光端(3212)的侧壁(3213),所述出光端(3212)的边长大于所述入光端(3211)的边长,所述入光端(3211)与所述光源组件(310)连接,所述侧壁(3213)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侧壁(3213)周向排布的微混光结构,每个所述凸起从所述入光端(3211)至所述出光端(3212)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微结构为自所述侧壁(3213)向外侧凸出的凸肋,在所述导光件(321)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凸肋的截面的轮廓为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310)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3111),所有颜色的发光单元(3111)组合形成发光组件(311),所述光源组件(310)包括若干发光组件(311),所述混光组件(320)包括至少一个导光件(321),每个所述导光件(321)与所述发光组件(311)一一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组件(320)还包括扩散件(322),所述扩散件(322)设置在所述出光端(3212),并覆盖所述出光端(3212)。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灯具,该灯具包括光源组件和外壳,所述光源组件安装于所述外壳中并与所述外壳活动连接;混光组件,位于所述光源组件发射出的光线的光路上,并与所述光源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混光组件配置为对所述光源组件发射出的光线进行混光;二级模组,包括透镜和反射器,所述透镜位于所述混光组件背向所述光源组件的一侧,所述反射器位于所述透镜背向所述光源组件的一侧,所述透镜和所述反射器均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透镜配置对经所述混光组件射出的光线进行汇聚,所述反射器配置为对所述透镜中折射出的光线进行过滤,所述一级模组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带动下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二级模组。

    技术研发人员:王万林,刘超博,李书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乾隆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30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28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