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地,涉及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和冲击波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1、液电效应在工业及医疗器械行业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医疗器械行业中,特别是介入治疗方面,利用液电效应所产生的冲击波对体内的硬质结晶组织产生裂解效果的同时不伤害人体柔性组织,从而对体内结石、钙化等病变有着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通常可以通过冲击波发生装置来利用液电效应产生冲击波,冲击波发生装置中通常具有导管和电极对,现有的冲击波发生装置中的电极对通常采用沿导管的径向方向堆叠或者沿导管的轴向方向排列设置形成,其中,采用径向方向堆叠电极对形成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过大,整体装置无法做得足够微型化,应用于介入治疗方面时会有较多的限制;而采用轴向方向排列设置电极对形成的冲击波发生装置,两个电极之间的间距会随着整体冲击波发生装置的移动路径而变化,尤其在冲击波发生装置在弯曲环绕的路径上移动时,两个电极之间的间距会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影响冲击波的发生效率,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冲击波发生装置包括管状构件和至少两个电极,管状构件的管体上沿管状构件的径向方向朝外凸出设置有至少一个绝缘凸起;至少两个电极形成至少一个电极对,每个电极对包括分别位于绝缘凸起相对两侧的两个电极;其中,每个电极对中的两个电极通过绝缘凸起间隔开且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产生冲击波的间隙。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击波发生装置,通过在管状构件上设置有绝缘凸起,可以利用绝缘凸起对电极对形成定位作用,绝缘凸起使电极对中的两个电极间隔开而形成有间隙,也就是说,两个电极都分别可以部分贴靠绝缘凸起,所以绝缘凸起可以通过对两个电极的定位使得间隙的尺寸可以被固定,由于间隙作为冲击波发生区域,这样冲击波发生区域的尺寸可以被固定,无论冲击波发生装置怎样移动,或者在怎样的工作环境中,绝缘凸起都可以对两个电极形成稳定定位,从而使得间隙的尺寸保持不变,这样产生冲击波更加稳定,产生冲击波的效率也就更高,而且由于冲击波稳定发生在间隙处,冲击波发生位置可以控制,产生冲击波也更加稳定。另外,产生冲击波的电极对中两个电极分别位于绝缘凸起的两侧,所以产生冲击波的两个电极不是沿径向堆叠排列的,而是分别设置在管状构件上,整体装置的径向尺寸可以更小,更加适合应用于介入治疗。
3、示例性地,至少两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第三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第一电极上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电极上具有第二端面,第三电极具有靠近第一端面的第三端面和靠近第二端面的第四端面,第三端面与第一端面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绝缘凸起间隔开且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第四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绝缘凸起间隔开且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
4、示例性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沿管状构件的周向方向排列,绝缘凸起平行于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
5、示例性地,第三电极从第三端面绕管状构件的中心轴倾斜延伸至第四端面,或者从第三端面绕管状构件的中心轴螺旋延伸至第四端面。
6、示例性地,至少一个绝缘凸起中存在一个绝缘凸起使第一端面和第三端面间隔开、且使第二端面和第四端面间隔开。
7、示例性地,绝缘凸起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绝缘凸起形成至少一个凸起对,凸起对包括两个绝缘凸起,凸起对中的两个绝缘凸起分别具有至少部分位于一个电极对中两个电极之间,以使这两个电极间隔开而形成间隙。
8、示例性地,每个电极对至少与一个凸起对相对应。
9、示例性地,电极对中的两个电极沿管状构件的周向方向排列,绝缘凸起平行于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
10、示例性地,间隙包括在轴向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子间隙,多个子间隙中的至少两个子间隙在周向方向上存在错位。
11、示例性地,沿轴向方向,每个子间隙均相对于下一个子间隙错位,且每个子间隙相对于下一个子间隙的错位方向相同。
12、示例性地,间隙包括在轴向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子间隙,多个子间隙分别具有在周向方向上的周向间距,多个周向间距也沿轴向方向排列,且多个周向间距沿轴向方向逐个减小。
13、示例性地,至少一电极对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电极具有与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绝缘凸起间隔开且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
14、示例性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二端面凸出的第一凸出部,间隙的至少部分形成在第一凸出部与第二端面之间。
15、示例性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朝向第一端面凸出的第二凸出部,间隙的至少部分形成在第二凸出部与第一端面之间。
16、示例性地,电极对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相邻两电极对中,第一电极与远端相邻电极对中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连接;沿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位于最近端的电极对的第二电极和位于最远端的电极对的第一电极分别用于连接至冲击波控制器;近端相较于远端更靠近操作者。
17、示例性地,电极对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每个第一电极和每个第二电极均分别用于连接至冲击波控制器。
18、示例性地,导线贴合管状构件的管体。
19、示例性地,电极为多个,多个电极形成至少三个电极对,绝缘凸起为至少三个,每个电极对至少对应一个绝缘凸起,至少三个绝缘凸起分别使至少三个电极对间隔开形成至少三个间隙,至少三个间隙中产生的冲击波在管状构件的周向方向上的覆盖角度不小于360°。
20、示例性地,至少三个电极对中存在三个电极对沿周向方向排列,三个电极对对应的多个电极沿周向方向排列且三个电极对对应形成的三个间隙在周向方向上彼此之间夹角为120°。
21、示例性地,多个电极形成沿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电极组,每个电极组包括至少一个电极对,且每个电极组中与电极对对应的电极沿周向方向排列。
22、示例性地,相邻两个电极组中包括位于管状构件的近端的第一电极组和位于管状构件的远端的第二电极组,第一电极组或/和第二电极组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对,第一电极组中形成的间隙与第二电极组中形成的间隙在周向方向上存在错位,管状构件的近端相较于管状构件的远端更靠近操作者。
23、示例性地,多个电极形成多个电极组,与其中一个电极组相邻的两个电极组中分别形成的间隙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平面的投影重叠。
24、示例性地,相邻两个电极组相同,且相邻两个电极组在周向方向上存在错位。
25、示例性地,管状构件的管体具有外侧壁,绝缘凸起设置在外侧壁上,且电极对设置在外侧壁上。
26、示例性地,管状构件的管体具有空腔、外侧壁和内侧壁,空腔形成在外侧壁的内表面和内侧壁的外表面之间,其中,绝缘凸起连接在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电极对设置在空腔内,且间隙形成在空腔内。
27、示例性地,外侧壁上设置有镂空部,镂空部在管状构件的周向方向上的至少部分沿径向方向位于间隙的外围。
28、示例性地,管状构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者多边形。
29、示例性地,绝缘凸起通过管材挤出一体成型工艺形成。
30、示例性地,绝缘凸起上设置有沿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击穿部分,间隙形成在击穿部分上。
31、示例性地,击穿部分由低击穿场强材料制成。
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冲击波球囊导管包括导管和如上文所述中的任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管状构件形成在导管上。
33、示例性地,导管包括至少两段,管状构件连接在至少两段导管之间。
34、在
技术实现要素:
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35、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1.一种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极上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电极上具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三电极具有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三端面和靠近所述第二端面的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绝缘凸起间隔开且两者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所述第四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绝缘凸起间隔开且两者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沿所述管状构件的周向方向排列,所述绝缘凸起平行于所述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从所述第三端面绕所述管状构件的中心轴倾斜延伸至所述第四端面,或者从所述第三端面绕所述管状构件的中心轴螺旋延伸至所述第四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绝缘凸起中存在一个所述绝缘凸起使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三端面间隔开、且使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第四端面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凸起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绝缘凸起形成至少一个凸起对,所述凸起对包括两个所述绝缘凸起,所述凸起对中的两个所述绝缘凸起分别具有至少部分位于一个所述电极对中两个所述电极之间,以使这两个所述电极间隔开而形成所述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极对至少与一个所述凸起对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中的两个所述电极沿所述管状构件的周向方向排列,所述绝缘凸起平行于所述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包括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子间隙,多个所述子间隙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子间隙在所述周向方向上存在错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轴向方向,每个所述子间隙均相对于下一个所述子间隙错位,且每个所述子间隙相对于下一个所述子间隙的错位方向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包括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子间隙,多个所述子间隙分别具有在所述周向方向上的周向间距,多个所述周向间距也沿所述轴向方向排列,且多个所述周向间距沿所述轴向方向逐个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极对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绝缘凸起间隔开且两者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端面凸出的第一凸出部,所述间隙的至少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相邻两所述电极对中,所述第一电极与远端相邻所述电极对中的所述第二电极通过导线连接;沿所述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位于最近端的所述电极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和位于最远端的所述电极对的所述第一电极分别用于连接至冲击波控制器;所述近端相较于所述远端更靠近操作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和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均分别用于通过导线连接至冲击波控制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贴合所述管状构件的管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极形成至少三个所述电极对,所述绝缘凸起为至少三个,每个所述电极对至少对应一个所述绝缘凸起,至少三个所述绝缘凸起分别使至少三个所述电极对间隔开形成至少三个所述间隙,至少三个所述间隙中产生的冲击波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周向方向上的覆盖角度不小于360°。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所述电极对中存在三个所述电极对沿所述周向方向排列,三个所述电极对对应的多个所述电极沿所述周向方向排列且三个所述电极对对应形成的三个所述间隙在所述周向方向上彼此之间夹角为120°。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极形成沿所述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电极组,每个所述电极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电极对,且每个所述电极组中与所述电极对对应的所述电极沿所述周向方向排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中包括位于所述管状构件的近端的第一电极组和位于所述管状构件的远端的第二电极组,所述第一电极组或/和所述第二电极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电极对,所述第一电极组中形成的所述间隙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中形成的所述间隙在所述周向方向上存在错位,所述管状构件的所述近端相较于所述管状构件的所述远端更靠近操作者。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极形成多个所述电极组,与其中一个所述电极组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极组中分别形成的所述间隙在垂直于所述轴向方向的平面的投影重叠。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相同,且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在所述周向方向上存在错位。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构件的管体具有外侧壁,所述绝缘凸起设置在所述外侧壁上,且所述电极对设置在所述外侧壁上。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构件的管体具有空腔、外侧壁和内侧壁,所述空腔形成在所述外侧壁的内表面和所述内侧壁的外表面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上设置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周向方向上的至少部分沿所述径向方向位于所述间隙的外围。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构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者多边形。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凸起通过管材挤出一体成型工艺形成。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凸起上设置有沿所述管状构件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击穿部分,所述间隙形成在所述击穿部分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击穿部分由低击穿场强材料制成。
30.一种冲击波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和如权利要求1-29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波发生装置,所述管状构件形成在所述导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