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和烟气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6-19  17


    本技术涉及能源回收,具体地,涉及一种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和烟气吸收塔。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的烟气处理装置,如湿法脱硫等,主要是利用水、石灰等介质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脱除,由于高温烟气与介质直接接触,脱除二氧化硫的同时介质中的水分也不断蒸发,造成处理后的烟气中的含水量大,含有大量潜热,烟气近乎饱和态,容易造成烟囱腐蚀,且造成热能和水资源浪费。

    2、溶液除湿形式是利用填料型式,通过溴化锂溶液、氯化钙溶液或溴化钙溶液等和烟气从填料单元内逆向接触并发生吸收过程,反应产生的潜热传递至溶液中,待溶液流出填料后再通过换热装置将热量传递出去。该方式中潜热回收过程和利用过程分别发生在吸收器和换热器中,由于吸收器内不能传热,溶液温度升高影响吸收过程,造成吸收效率降低,且通过填料式和换热器结合形式的节能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工况变化较大进而导致烟气流量和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容易出现被迫停机或低效运行状态,严重影响烟气余能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烟气余能回收装置,该烟气余能回收装置能够在吸收烟气中热能的同时将热能传递至换热液以提高烟气余能回收效率。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烟气吸收塔。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包括:

    5、筒体,所述筒体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筒体具有进烟口和出烟口;

    6、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用于通流换热液,所述换热管包括顺次设置且连通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设于所述筒体内且呈螺线盘结构,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分层设置,且所述第一管段或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连接的位置位于靠近所述第二管段的轴线的位置,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的另一端分别伸出所述筒体;

    7、补液管,所述补液管对应所述换热管设置且通流有降膜溶液,所述补液管用于对所述换热管表面补液以在所述换热管表面形成降膜。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能够在吸收烟气中热能的同时将热能传递至换热液以提高烟气余能回收效率。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换热组件中相邻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第一管段或所述第三管段连通以使多个所述换热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沿s形通流所述换热液。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中的多个换热管沿第一方向设为多个管组,相邻的三个所述管组中,位于中间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一管段与位于上方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一管段或位于下方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一管段连通,位于中间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三管段与位于下方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三管段或位于上方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三管段连通。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连通的所述管组内的所述换热液的流动方向沿自所述进烟口侧至所述出烟口侧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管组内的换热管数量相同。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组的端部设有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与对应所述管组内的多个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与对应所述管组内的多个所述第三管段连通。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筒体内且位于靠近所述进烟口的一侧,所述支架与所述筒体连接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支撑所述换热管。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上沿所述第二管段的周向间隔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导轨,所述导轨上间隔设有多个支撑垫,所述支撑垫用于分隔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液管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一个所述补液管设于所述换热组件上方,其中另一个所述补液管设于所述换热组件内。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烟气吸收塔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所述烟气吸收塔设有多段结构,所述烟气余能回收装置设于所述烟气吸收塔中的一段。



    技术特征:

    1.一种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换热组件中相邻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第一管段或所述第三管段连通以使多个所述换热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沿s形通流所述换热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中的多个换热管沿第一方向设为多个管组,相邻的三个所述管组中,位于中间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一管段与位于上方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一管段或位于下方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一管段连通,位于中间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三管段与位于下方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三管段或位于上方的所述管组中的所述第三管段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连通的所述管组内的所述换热液的流动方向沿自所述进烟口侧至所述出烟口侧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管组内的换热管数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组的端部设有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与对应所述管组内的多个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与对应所述管组内的多个所述第三管段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筒体内且位于靠近所述进烟口的一侧,所述支架与所述筒体连接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支撑所述换热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沿所述第二管段的周向间隔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导轨,所述导轨上间隔设有多个支撑垫,所述支撑垫用于分隔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管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一个所述补液管设于所述换热组件上方,其中另一个所述补液管设于所述换热组件内。

    10.一种烟气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所述烟气吸收塔设有多段结构,所述烟气余能回收装置设于所述烟气吸收塔中的一段。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和烟气吸收塔,涉及能源回收技术领域。本技术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包括筒体、换热组件和补液管,所述筒体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具有进烟口和出烟口,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用于通流换热液,所述换热管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设于筒体内且呈螺线盘结构,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分层设置且均伸出筒体,所述补液管对应所述换热管设置且通流有降膜溶液,所述补液管用于对所述换热管表面补液以在所述换热管表面形成降膜。本技术实施例的烟气余能回收装置能够在吸收烟气中热能的同时将热能传递至换热液以提高烟气余能回收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于大千,纪任山,张鑫,牛芳,李美军,胡亚文,张旭芳,崔国辉,白一飞,李玥蒨,刘增斌,贾东亮,孟长芳,张斌,张静,李立新,程鹏,刘振宇,张朝,王学文,何红兴,李晓娇,程晓磊,王实朴,裘星,王志星,李婷,肖翠微,李爽,龚艳艳,魏琰荣,王志强,王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天地融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11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26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