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6-15  18


    本发明涉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1、锂离子电池由于重量轻且电动势高、能量密度高,因此用于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的电子设备、移动电池等。另外,锂离子电池有望用于面向车载的电池,进而用于大型蓄电模块。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在高容量化的同时,电池组内的单电池(cell)的使用数量增加,因此要求安全的电池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起火时的初期灭火优异的锂离子电池堆。

    2、现有技术文献

    3、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0/203684号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2、专利文献1的锂离子电池堆通过在堆内的邻接电池之间配置自灭火层,从而提高起火时的初期灭火的效果,防止向邻接电池的延烧。但是,在现实中,有时仅通过自灭火层的灭火来防止延烧是不充分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其容纳有多个电池、且能够充分地防止起火时的延烧。

    3、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4、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可知,当容纳在电池组中的多个电池当中的一个起火时,即使该电池被灭火,邻接电池也会因残存的热而发生起火。为了防止这种延烧,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其具备:壳体、容纳在壳体内的多个电池、配置在多个电池之间的绝热材料和吸热材料中的至少一者、以及配置在壳体内的灭火体。

    5、在该电池组中,由于在电池之间配置有绝热材料和吸热材料中的至少一者,因此在某个电池起火时,能够以热难以传递到邻接电池的方式进行隔绝。另外,在通过灭火体的作用而被灭火后,绝热材料和吸热材料中的至少一者也隔绝热,因此也能够防止在初期灭火后突然延烧。

    6、绝热材料可以包含热导率为0.6w/(m·k)以下的材料。这样的绝热材料的绝热效果高。

    7、吸热材料可以包含在150℃以上的温度显示吸热反应且吸热量为500j/g以上的材料。这样的吸热材料的吸热效果高。

    8、灭火体可以依次具有第一树脂层、灭火层以及第二树脂层,灭火层可以包含基材和层叠在基材上的灭火剂。这里,灭火剂在常温下可以是固体。这样的灭火体由于灭火层被树脂层夹持而保护灭火剂不受湿气的影响,因此有效期长。从该观点来看,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在40℃、90%rh的水蒸气透过度优选为200g/(m2·day)以下。

    9、灭火体可以在最外层具备粘合层,灭火体可以经由该粘合层安装在壳体的内表面。

    10、灭火体可以与绝热材料和上述吸热材料中的至少一者接触。此时,与绝热材料和上述吸热材料中的至少一者接触的面可以具备上述树脂层,也可以不具备上述树脂层。

    11、也可以在电池与灭火体之间配置绝热材料和吸热材料中的至少一者。由此,能够延迟灭火体的动作,因此能够应对从电池延迟喷出的火焰。

    12、多个电池可以是锂离子电池。

    13、发明的效果

    14、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电池组,其容纳有多个电池、且能够充分地防止起火时的延烧。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组,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绝热材料包含热导率为0.6w/(m·k)以下的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吸热材料包含在150℃以上的温度显示吸热反应且吸热量为500j/g以上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灭火剂在常温下为固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第一树脂层和所述第二树脂层在40℃、90%rh的水蒸气透过度为200g/(m2·day)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灭火体与所述绝热材料和所述吸热材料中的至少一者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在所述电池与所述灭火体之间配置有所述绝热材料和所述吸热材料中的至少一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所述多个电池为锂离子电池。


    技术总结
    电池组(1A)具备:壳体(2)、容纳在壳体(2)内的多个电池(3)、配置在多个电池(3)之间的绝热材料(4)和吸热材料中的至少一者、以及配置在壳体(2)内的灭火体(5)。由于具有绝热材料(4),因此在某个电池(3)起火时,热难以传递到邻接电池。另外,通过灭火体(5)的作用,即使在灭火后也隔绝热。

    技术研发人员:椎根康晴,田边淳也,黑川真登,本庄悠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凸版控股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24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