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6-14  28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特别是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水质污染日益严重,需要采用专业的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处理,水质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江河流域。在农村或者较为偏僻的地区,通常不便于投放大型污水处理设备,因此通常采用一体化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来进行污水处理。传统的一体化小型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方形处理池,污水被横向推流经过方形处理池的微生物反应区以实现除磷脱氮。方形处理池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在一定的占地面积内,方形处理池的污水流程较短,微生物反应时间较短,无法获得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若想获得距离较长的污水流程,则需要增大占地面积,增加污水处理成本;另外,方形处理池会存在死角,死角处污水流动性较差,污泥容易囤积,从而影响到污水治理效果,处理后的水质也难以达到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嵌套式圆筒处理池,使得水流在处理池中上下折流,延长污水流动距离从而增加了微生物反应时间,能够获得更好的污水净化效果;同时,多个圆筒嵌套的方式能对缺氧池或厌氧池的空间进行分离,并可根据需要在部分空间布设填料,获得更高的微生物浓度,以提升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同时在较小的占地面积内获得较好容积利用率,使得污水处理设备更加小型化。

    2、本申请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厌氧池和所述缺氧池均为圆柱池体,且圆柱池体从内至外依次嵌套有中心水流区和外部填料区;其中,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底部通过进水管与外部连通,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顶端与其外部填料区的顶端连通,所述厌氧池的外部填料区的底端与所述缺氧池的中心水流区连通,所述缺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顶端与其外部填料区的顶端连通;所述缺氧池的底部通过管段与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连通;所述好氧池的顶端与所述沉淀池的顶端连通;所述沉淀池的顶端远离所述好氧池的一侧设置有通向外部的出水堰;所述厌氧池的外部填料区填充有第一生物反应填料,所述缺氧池的外部填料区填充有第二生物反应填料。

    3、可选的,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和/或所述缺氧池的中心水流区设置有盘式旋流布水器;所述盘式旋流布水器包括布水管,所述布水管在中心水流区内盘旋设置;所述布水管上开设有倾斜向上的多个第一出水孔,以形成倾斜向上的旋流,和/或,所述布水管上开设有倾斜向下的多个第二出水孔,以对厌氧池或缺氧池底部的污泥进行搅动。

    4、可选的,所述盘式旋流布水器包括一圈盘旋于中心水流区底部的水管;或者,所述盘式旋流布水器包括多圈从中心水流区底部盘旋而上的水管。

    5、可选的,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横截面直径和所述厌氧池的横截面直径之间的比值为n,且n大于1/4,小于1/2;和/或,所述缺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横截面直径和所述缺氧池的横截面直径之间的比值为m,且m大于1/4,小于1/2。

    6、可选的,所述厌氧池的外部填料区的填料比为40%~60%之间的任意比值;和/或,所述缺氧池的外部填料区的填料比为40%~60%之间的任意比值。

    7、可选的,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置有曝气盘,所述曝气盘与供氧设备以及鼓风机连接,用于向所述好氧池内输送氧气。

    8、可选的,所述好氧池和所述厌氧池的外部填料区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回流通道;所述第一回流通道靠近所述好氧池的一端设置有回流泵;所述第一回流通道用于将所述好氧池内的硝化液回流至所述厌氧池的外部填料区以实现除氮。

    9、可选的,所述沉淀池和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流通道;所述第二回流通道靠近所述沉淀池的一端设置有淤泥泵;所述淤泥泵的后端连接有分流阀,所述分流阀的一端与淤泥池连接,用于将淤泥排放,另一端通过管段连接至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以将所述沉淀池的下沉污水回流至中心水流区以实现除磷。

    10、可选的,所述进水管处还设置有电磁流量计以及提升泵;所述电磁流量计用于采集进水量;所述提升泵用于控制进水量。

    11、可选的,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所述好氧池以及所述沉淀池的顶部均设置有圆形人孔。

    12、上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克服了传统方形污水处理设备存在的占地面积大,生物反应时间短,污泥容易囤积,污水处理效果不达标等缺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将厌氧池和缺氧池设计为圆柱池体,圆柱池体从内至外依次嵌套有中心水流区和外部填料区,污水从外部进水管进入到中心水流区,再从中心水流区向四周的外部填料区漫延,经过外部填料区的生物反应填料处理后再流向后端的好氧池以及沉淀池,在厌氧池和缺氧池内水流为上下折流,从而可以在设备占地面积较小的条件下获得较长的污水处理流程,增加微生物反应时间,并有效利用设备深度获得较多的生物填料容积,能够投放更多的填料,从而获得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同时,相较于方形处理池,圆柱池体内部不存在死角,因此不容易囤积污泥,污水治理效果更好。



    技术特征: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厌氧池和所述缺氧池均为圆柱池体,且圆柱池体从内至外依次嵌套有中心水流区和外部填料区;其中,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底部通过进水管与外部连通,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顶端与其外部填料区的顶端连通,所述厌氧池的外部填料区的底端与所述缺氧池的中心水流区连通,所述缺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顶端与其外部填料区的顶端连通;所述缺氧池的底部通过管段与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连通;所述好氧池的顶端与所述沉淀池的顶端连通;所述沉淀池的顶端远离所述好氧池的一侧设置有通向外部的出水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和/或所述缺氧池的中心水流区设置有盘式旋流布水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式旋流布水器包括一圈盘旋于中心水流区底部的水管;或者,所述盘式旋流布水器包括多圈从中心水流区底部盘旋而上的水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横截面直径和所述厌氧池的横截面直径之间的比值为n,且n大于1/4,小于1/2;和/或,所述缺氧池的中心水流区的横截面直径和所述缺氧池的横截面直径之间的比值为m,且m大于1/4,小于1/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的外部填料区的填料比为40%~60%之间的任意比值;和/或,所述缺氧池的外部填料区的填料比为40%~60%之间的任意比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置有曝气盘,所述曝气盘与供氧设备以及鼓风机连接,用于向所述好氧池内输送氧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和所述厌氧池的外部填料区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回流通道;所述第一回流通道靠近所述好氧池的一端设置有回流泵;所述第一回流通道用于将所述好氧池内的硝化液回流至所述厌氧池的外部填料区以实现除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和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流通道;所述第二回流通道靠近所述沉淀池的一端设置有淤泥泵;所述淤泥泵的后端连接有分流阀,所述分流阀的一端与淤泥池连接,用于将淤泥排放,另一端通过管段连接至所述厌氧池的中心水流区,以将所述沉淀池的下沉污水回流至中心水流区以实现除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处还设置有电磁流量计以及提升泵;所述电磁流量计用于采集进水量;所述提升泵用于控制进水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所述好氧池以及所述沉淀池的顶部均设置有圆形人孔。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将厌氧池和缺氧池设计为圆柱池体,圆柱池体从内至外依次嵌套有中心水流区和外部填料区,污水从外部进水管进入到中心水流区,再从中心水流区向四周的外部填料区漫延,经过外部填料区的生物反应填料处理后再流向后端的好氧池以及沉淀池,在厌氧池和缺氧池内水流为上下折流,从而可以在设备占地面积较小的条件下获得较长的污水处理流程,增加微生物反应时间,并有效利用设备深度获得较多的生物填料容积,能够投放更多的填料,从而获得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同时,相较于方形处理池,圆柱池体内部不存在死角,因此不容易囤积污泥,污水治理效果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潘利民,李学军,钟军,黎元龙,梁周帅,张福艳,杨柳,胡兆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习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26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23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