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织物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6-08  52


    本技术涉及一种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属于织物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1、抗菌性内衣、内裤及床上用品等抗菌织物可以阻断各种病原体、细菌以及病毒的传播,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纺织品的抗菌处理方法有多种,但一般都存在抗菌效果差、抗菌持续时间短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处理工艺复杂,不能采用现有布匹浸轧烘干工艺的问题。

    2、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15054991a公开了一种灭菌消毒舒适性好可重复使用的空气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该专利文献公开的空气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硝酸银溶液加入到纳米纤维悬浮液中,在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喷涂于熔喷聚丙烯去驻极无纺布上,待纳米纤维膜干燥后,在紫外光下照射,再用去离子水清洗表面去除未反应的硝酸银,干燥,即得。中国专利文献cn115155341a公开了一种抗菌复合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抗菌复合纳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砜纳滤膜浸泡于含硝酸银、光敏感剂(二苯甲酮)的光敏型抗菌液中,充分浸润后取出放入反应器中,盖上透光板,将反应器密封,抽负压,得密闭反应体系;再将密闭反应体系置于紫外光下辐照,银离子被自由基还原为银纳米粒子并沉积于聚砜纳滤膜中,即得。该专利文献制得的抗菌复合纳滤膜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上述文献公开的抗菌织物的制备方法中均是采用了光敏型抗菌液(硝酸银溶液或者主要由硝酸银、光敏感剂组成的抗菌液),制备时需要通过喷洒或者浸泡将光敏型抗菌液涂覆于织物上,然后进行紫外光照射,制备时不能采用现有布匹浸轧烘干工艺。

    3、中国专利文献cn219560223u公开了一种抗菌无纺布生产设备,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抗菌无纺布生产设备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抗菌涂覆装置、涂层测厚装置以及刮涂装置;所述抗菌涂覆装置包括抗菌液槽以及部分浸润在抗菌液槽内的涂覆辊;所述涂层测厚装置位于涂覆辊后方,用于测量经涂覆辊输出的无纺布涂层厚度;所述刮涂装置整体位于涂层测厚装置的后方,该刮涂装置包括位于无纺布上方的同步辊以及位于无纺布下方的刮板组件,所述刮板组件包括支撑座和刮板,所述刮板与同步辊之间形成刮涂间隙,且所述刮板可调角度地连接在支撑座上以能够调整刮涂间隙的大小。该专利文献通过调整刮板与支撑座之间的角度,从而调整刮板与同步辊之间的刮涂间隙,达到调整抗菌液涂层厚度的技术目的,使得无纺布的成品布料既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但是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抗菌无纺布生产设备是通过浸润在抗菌液槽内的涂覆辊将抗菌液卷带出并涂覆在无纺布的表面,会导致无纺布表面涂覆的抗菌液不均匀,影响抗菌织物的抗菌稳定性。此外,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适合于无纺布、抗菌液粘度较大和抗菌涂层较厚的领域,而对于普通布匹来说较厚的涂层会使布匹的柔软性变差,影响其使用性和可穿着性,并且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无法将粘度较低的抗菌液均匀涂覆于织物上。最后,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抗菌无纺布生产设备的紫外光照模组仅设置在保温隔室的底部,造成无纺布两侧表面的抗菌液无法同时接受紫外光照,进而导致抗菌织物的抗菌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可以解决目前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制备的抗菌织物的抗菌性较差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包括织物传送装置、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和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所述织物传送装置用于将织物依次传送至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和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所述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用于将光敏型抗菌液负载于织物上,所述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用于将负载于织物上的光敏型抗菌液进行紫外光照射处理、加热干燥处理以使光敏型抗菌液中的银离子转化为银单质。

    4、本实用新型的抗菌织物的制备装置,通过织物传送装置分别依次将织物传送入抗菌液负载装置和干燥固化装置,织物进入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中后,抗菌液负载于织物上,最后经过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实现对抗菌液中银离子的转化沉积,完成抗菌织物的制备。本实用新型的抗菌织物的制备装置可以实现抗菌织物的连续制备,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制备的抗菌织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性和稳定性。

    5、优选地,所述织物传送装置包括浸渍辊,所述浸渍辊设置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中。

    6、优选地,所述浸渍辊滚动连接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中。

    7、为了使织物完全浸没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中的抗菌液中,所述浸渍辊滚动连接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的底部。

    8、优选地,所述织物传送装置还包括进料辊和出料辊,所述进料辊设置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的入口处,所述出料辊设置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的出口处。

    9、优选地,所述抗菌织物制备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负载于织物上的光敏型抗菌液的质量的织物载液控制装置。

    10、优选地,所述织物载液控制装置为一组挤轧辊组。

    11、优选地,所述织物传送装置还包括挤压辊,所述挤压辊和所述出料辊构成挤轧辊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简化装置,提高操作便利性。

    12、优选地,所述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包括烘干隧道和设置于烘干隧道上下侧的紫外光辐照装置。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紫外光辐照装置设置于烘干隧道中,可以使抗菌液中的银离子受到热能与光能的协同作用,快速转化为银单质沉积在织物纤维上,从而在不增加原有装置长度的情况下,实现抗菌织物的高效制备,提高织物的抗菌性。

    13、本实用新型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适合于室温下粘度不大于100cp的光敏型抗菌液。



    技术特征:

    1.一种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物传送装置、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和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所述织物传送装置用于将织物依次传送至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和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所述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用于将光敏型抗菌液负载于织物上,所述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用于将负载于织物上的光敏型抗菌液进行紫外光照射处理、加热干燥处理以使光敏型抗菌液中的银离子转化为银单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传送装置包括浸渍辊,所述浸渍辊设置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渍辊滚动连接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传送装置还包括进料辊和出料辊,所述进料辊设置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的入口处,所述出料辊设置于光敏型抗菌液浸渍装置的出口处。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织物制备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负载于织物上的光敏型抗菌液的质量的织物载液控制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载液控制装置为一组挤轧辊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传送装置还包括挤压辊,所述挤压辊和所述出料辊构成挤轧辊组。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包括烘干隧道和设置于烘干隧道上下侧的紫外光辐照装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抗菌织物制备装置,属于织物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本技术的抗菌织物的制备装置,通过织物传送装置分别依次将织物传送入抗菌液负载装置和干燥固化装置,织物进入抗菌液负载装置中后,抗菌液负载于织物上,最后经过加热‑紫外光辐照装置,在紫外光照射和加热的共同作用下,抗菌液中的银离子转化为银单质,完成抗菌织物的制备。本技术的抗菌织物的制备装置可以实现抗菌织物的连续制备,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制备的抗菌织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性和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清,李治通,姚大虎,魏鑫,任军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洛阳冠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218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20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