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6-05  78


    本技术涉及房屋建筑,尤其涉及一种屋顶结构。


    背景技术:

    1、在建筑领域,屋顶结构通常采用双层结构,上层屋顶为承担雨雪荷载的刚架,下层屋顶为轻薄网壳结构。目前现有技术中均采用通过钢性连接部件将上层屋顶与下层屋顶连接在一起,以将避免上层屋顶出现侧向变形过大的现象。采用这样的方式,当上层屋顶收到风压或雪压的作用是会将压力通过刚性连接部件传递到下层屋顶上使其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屋顶结构,能够对上层屋顶和下层屋顶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进而防止下层屋顶出现变形。

    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屋顶结构,包括:上层屋顶、下层屋顶和缓冲机构;

    3、所述上层屋顶和所述下层屋顶自上而下依次间隔排布,所述缓冲机构位于所述上层屋顶和所述下层屋顶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上层屋顶和所述下层屋顶连接,用以缓冲所述上层屋顶和所述下层屋顶之间的作用力。

    4、较优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套筒、弹性部件、下堵板、活塞、上连接部件和下连接部件;

    5、所述套筒为中空的圆筒体,并且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下堵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套筒的下端口上,以封堵所述下端口,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套筒之内并能够沿所述套筒的轴线延伸方向运动,所述活塞和所述下堵板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之内,当所述活塞朝向所述下堵板运动时,所述活塞能够与所述下堵板共同挤压所述弹性部件使其产生弹性形变;

    6、所述上连接部件的顶端铰接在所述上层屋顶上、底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活塞上,所述下连接部件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下堵板上、底端铰接在所述下层屋顶上。

    7、较优地,还包括第一支座;

    8、所述第一支座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上层屋顶上,所述上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一铰接部,在所述活塞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杆相匹配并且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杆竖直设置,并且底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螺孔中,所述第一铰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螺杆的顶端并铰接在所述第一支座上。

    9、较优地,还包括第一封板;

    10、所述第一支座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在所述第一支座的顶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封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支座上,并能够覆盖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上设置有轴线沿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

    11、所述第一铰接部的形状为球形,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铰接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铰接部位与所述第一容纳腔之内,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转动,所述第一螺杆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中。

    12、较优地,所述上层屋顶上具有第一安装座,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开口朝下的圆柱形的第一安装槽;

    13、所述第一支座的外廓形状为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相匹配的圆柱形,在所述第一支座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在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内螺纹,以使所述第一支座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14、较优地,还包括上堵板,所述上堵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套筒的上端口上,以封堵所述上端口;

    15、所述活塞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抵接部和连接部,所述抵接部和所述连接部的形状均为圆柱性,并且二者轴线重合并,所述抵接部的外径与所述套筒的内径相匹配,并位于所述套筒之内,以使所述活塞能够通过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所述弹性部件上,所述第一螺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连接部上,以使所述第一螺杆能够螺纹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

    16、在所述上堵板上设置有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外径并小于所述抵接部的外径,所述连接部穿设在所述安装通孔之内。

    17、较优地,在所述活塞上设置有允许外部润滑油进入所述容纳空间的注油通孔,所述注油通孔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依次穿过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抵接部;

    18、在所述套筒的侧壁上与所述容纳空间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排油孔,以使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润滑油能够通过所述排油孔排出到所述套筒之外,在所述排油孔上设置有用以封堵所述排油孔的封堵部件。

    19、较优地,还包括第二支座;

    20、所述第二支座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下层屋顶上,所述下连接部件包括第二螺杆和第二铰接部,在所述下堵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杆相匹配并且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杆竖直设置,并且顶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螺孔中,所述第二铰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螺杆的顶端并铰接在所述第二支座上。

    21、较优地,还包括第二封板;

    22、所述第二支座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在所述第二支座的底端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封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支座上,并能够覆盖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二容纳腔的顶壁上设置有轴线沿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通孔;

    23、所述第二铰接部的形状为球形,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铰接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铰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之内,并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转动,所述第二螺杆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中。

    24、较优地,所述下层屋顶上具有第二安装座,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圆柱形的第二安装槽;

    25、所述第二支座的外廓形状为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匹配的圆柱形,在所述第二支座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在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内螺纹,以使所述第二支座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屋顶结构,通过采用所述缓冲机构位于所述上层屋顶和所述下层屋顶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上层屋顶和所述下层屋顶连接,用以缓冲所述上层屋顶和所述下层屋顶之间的作用力的技术方案,能够对上层屋顶和下层屋顶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进而防止下层屋顶出现变形。



    技术特征:

    1.一种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屋顶结构,包括:上层屋顶、下层屋顶和缓冲机构;上层屋顶和下层屋顶自上而下依次间隔排布,缓冲机构位于上层屋顶和下层屋顶之间,并且分别与上层屋顶和下层屋顶连接,用以缓冲上层屋顶和下层屋顶之间的作用力。其能够对上层屋顶和下层屋顶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进而防止下层屋顶出现变形。

    技术研发人员:姜兴兴,沈若禹,顾湾湾,侯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阿海普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226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19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