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超高建筑钢结构施工,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建筑桁架加强层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1、前,超高建筑占据部分建筑市场,其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出于建造成本原因,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钢结构桁架加强层的结构形式仍受到青睐。钢筋混凝土楼层因结构形式简单,使用铝模体系,采取竖向及水平结构同时浇筑的施工部署。中间新增钢结构桁架加强层,为保持施工步调与其他楼层相同,提质增效,需着重解决结构形式差异引起的施工重难点。某超高建筑地上 61 层,总建筑高度 268m,单层面积约 3000 ㎡。整体为全钢筋混凝土结构,29 层为钢桁架加强层,桁架层水平结构新增裸露钢梁代替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楼板结合形成型钢混凝土组合楼板。传统的建筑钢结构施工时,通常是水平钢梁和竖向的型钢支撑柱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楼体支撑主体,对于加强层的结构需求则是通常平行设置两组水平钢梁,在两组水平钢梁之间设置支撑、用于提高结构的强度,此种施工方式使得梁柱节点增加,且相邻两根水平钢梁之间搭设模板较为困难,需要对模板进行现场切割拼接,降低了施工效率,且提高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超高建筑桁架加强层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组合结构,该结构采用了一组直横梁和一组弧形的加强梁,既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结构强度,又使得梁柱连接节点紧凑化,便于模板的支设,提高施工效率,应用前景广。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超高建筑桁架加强层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组合结构,包括钢梁、型钢柱和设置在型钢柱外侧的混凝土层,所述钢梁包括横梁和弧形加强梁,所述横梁的两端通过第一梁柱接头固定安装在相邻两个所述型钢柱上,所述弧形加强梁的两端通过第二梁柱接头固定安装在相邻两个所述型钢柱上;在所述第一梁柱接头两侧固定设置有加强板,在加强板与横梁之间固定设置有斜撑杆;第二梁柱接头位于第一梁柱接头的下方。
4、优选的,在所述第一梁柱接头与所述横梁连接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一加强连接板;在所述第二梁柱接头与所述弧形加强梁连接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二加强连接板。
5、优选的,所述横梁和所述弧形加强梁均为h型钢。
6、优选的,所述第一梁柱接头包括与所述横梁相对应的第一主连接部和固定设置在第一主连接部两侧的第一斜撑部,所述第一主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斜撑部的一端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型钢柱上。
7、优选的,所述第二梁柱接头包括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安装板上的第二主连接部和固定设置在第二主连接部与所述型钢柱之间的第二斜撑部。
8、本实用新型中,在直横梁的底部设置一组弧形的加强梁,提高了整体结构强度,且横梁和弧形加强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相靠近,在搭设模板时将两个相接近的连接节点浇筑在混凝土层内,简化了模板的搭设复杂程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模板搭设所需的人工,降低了人工成本。设置的第一梁柱接头和第二梁柱接头便于梁柱的现场焊接作业,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焊接难度。
1.一种超高建筑桁架加强层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组合结构,包括钢梁、型钢柱和设置在型钢柱外侧的混凝土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包括横梁和弧形加强梁,所述横梁的两端通过第一梁柱接头固定安装在相邻两个所述型钢柱上,所述弧形加强梁的两端通过第二梁柱接头固定安装在相邻两个所述型钢柱上;在所述第一梁柱接头两侧固定设置有加强板,在加强板与横梁之间固定设置有斜撑杆;第二梁柱接头位于第一梁柱接头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建筑桁架加强层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梁柱接头与所述横梁连接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一加强连接板;在所述第二梁柱接头与所述弧形加强梁连接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二加强连接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高建筑桁架加强层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和所述弧形加强梁均为h型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建筑桁架加强层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柱接头包括与所述横梁相对应的第一主连接部和固定设置在第一主连接部两侧的第一斜撑部,所述第一主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斜撑部的一端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型钢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建筑桁架加强层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柱接头包括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安装板上的第二主连接部和固定设置在第二主连接部与所述型钢柱之间的第二斜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