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一台锅炉机组配置两个脱硫塔变负荷时双塔解耦的切换系统。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cfb-fgd)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烟尘排放浓度小于10mg/nm3,对so3、hcl、hf、no2等气体具有联合脱除作用,设备、烟道及烟囱等无需防腐,系统耗水量低且无废水产生,净烟气为不饱和烟气且排烟温度较高,无白烟。由于循环流化床机组可采用炉内、炉外协同脱硫方案,因此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技术更适用于循环流化床机组。
目前,300mw以上机组或烟气量与之相当的钢铁烧结机,一般采用“一炉两塔”布置型式以保证机组在全负荷条件下的运行灵活性。然而,本实用新型人发现:“一炉两塔”布置方式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在机组低负荷或烟气量较小工况下,采用单塔运行经济性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认为:可以通过单/双塔之间的切换解决上述问题,然而,本实用新型人进一步发现,如何实现单/双塔在变负荷(即烟气量的变化)过程中的稳定、可靠切换,以及如何同时保证单/双塔切换过程中烟气排放达标是存在的又一问题,另外,每个塔通常对应1台或2台引风机,在单/双塔切换过程中两个脱硫塔内系统的阻力不同,为了保证每个脱硫塔入口负压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两台引风机的出力会有所不同,如果切换系统控制不好两台引风机由于每个脱硫系统阻力的变化存在相互抢风的可能,引风机抢风进而有可能造成的风机震动等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尽量减少系统阻力变化对引风机处理的影响。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解耦切换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脱硫后净烟气加热外界空气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两个脱硫塔变负荷时单/双塔之间的稳定切换,同时保证了在切换过程中烟气能够处理达。
所述解耦指的是:单/双塔切换过程中,以单塔切换为双塔为例进行解释解耦的含义:塔a需要正常运行,塔b逐渐投运,也就是说塔a的引风机a满负荷运行,塔b的引风机b从启动到逐渐调大开度以提高其出力。在塔b的引风机b开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两个脱硫除尘系统的阻力不同,造成塔a和塔b的入口负压波动均非常大,也就是说进入塔a和塔b的烟气量发生较大的波动,从而反过来影响引风机a和引风机b的出力,造成两台引风机相互抢风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系统阻力不同造成脱硫塔入口负压和引风机出力的大幅波动,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解耦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下述技术方案:
首先,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解耦切换系统,包括:第一脱硫除尘塔、第二脱硫除尘塔和解耦切换系统。
所述解耦切换系统包括:第一烟气管道、第二烟气管道、烟气联通门、第一烟气入口门、第二烟气入口门、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烟气循环管道、第二烟气循环管道、第一烟气循环门、第二烟气循环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空气入口门和第二空气入口门。
所述第一烟气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连通,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一烟气入口门,以便于控制进入第一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所述第二烟气管道的一端与第二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连通,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二烟气入口门,以便于控制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所述第一烟气管道另一端和第二烟气管道另一端之间通过烟气联通门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在第一烟气管道上,且位于烟气联通门和第一烟气入口门之间,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第二烟气管道上,且位于烟气联通门和第二烟气入口门之间,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的主要作用是输送未经处理的烟气。
所述第一烟气循环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引风机连接,所述引风机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烟气循环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烟气循环门。
所述第二烟气循环管道的一端与第二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引风机连接,所述引风机与第二脱硫除尘塔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烟气循环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烟气循环门。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烟气循环管道连通,且该连通点位于第二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与第二烟气循环门之间,以便于通过第二烟气循环门控制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的气体量。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烟气循环管道连通,且该连通点位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与第一烟气循环门之间,以便于通过第一烟气循环门控制进入第一脱硫除尘塔的气体量。
所述第一空气入口门设置在第一换热器的空气入口处,所述第二空气入口门设置在第二换热器的空气入口处,空气通过换热器后与来自脱硫除尘塔的高温净烟气(即经过净化的烟气)进行换热,换热后净烟气进行排放,而空气被加热变成热空气进入烟气循环管道,进而通过烟气循环门进入脱硫除尘塔,从而在脱硫塔中引入热空气进行单/双塔之间的稳定切换和解耦。
所述第一烟气循环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三烟气循环门,所述第三烟气循环门位于第一脱硫除尘塔中引风机和第二换热器与第一烟气循环管道的连通部位之间。
所述第二烟气循环管道上还设置有第四烟气循环门,所述第四烟气循环门位于第二脱硫除尘塔中引风机和第一换热器与第二烟气循环管道的连通部位之间。
所述烟气联通门、第一烟气入口门、第二烟气入口门、第一烟气循环门、第二烟气循环门、第一空气入口门和第二空气入口门均为关断门,所述关断门指的是能够通过控制逐渐实现密封门开启或者关闭的装置,可直接采用市售的产品。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脱硫除尘塔包括:第一脱硫塔、第一除尘器、第一脱硫料仓、第一水箱和第一引风机;其中,所述第一除尘器与第一脱硫塔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脱硫料仓与第一脱硫塔的进气口上方连通;所述第一水箱设置在第一脱硫料仓上方且与第一脱硫塔连通,所述第一引风机与第一除尘器的出气口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脱硫除尘塔包括:第二脱硫塔、第二除尘器、第二脱硫料仓、第二水箱和第二引风机,其中,所述第二除尘器与第二脱硫塔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脱硫料仓与第二脱硫塔的进气口上方连通;所述第二水箱设置在第二脱硫料仓上方且与第二脱硫塔连通,所述第二引风机与第二除尘器的出气口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烟气循环门和第四烟气循环门也可以为关断门,即直接能够完全开启或完全关闭的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1)第一烟气循环门、第二烟气循环门、第三烟气循环门和第四烟气循环门均在40-36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或关闭即可;(2)第一空气入口门和第二空气入口门均在40-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或关闭即可;(3)烟气联通门在40-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或关闭即可;(4)第一烟气入口门和第二烟气入口门均在40-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或关闭即可。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在升负荷阶段的解耦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升负荷阶段,烟气量逐渐增加,单塔运行状态需切换为双塔运行状态,假设第一脱硫除尘塔在运行,第二脱硫除尘塔未运行,此时,烟气联通门开启,第一烟气入口门开启,其余门处于关闭状态,两路未经处理烟分别通过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在第一烟气管道中汇合,然后进入第一脱硫除尘塔进行脱硫除尘;
(2)第一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中引入热空气和进行循环:
①:开启第一空气入口门至全开;
②:开启第二脱硫除尘塔中第二引风装置;
③:开启并逐渐调大第二烟气循环门;
④:逐渐调大第二脱硫除尘塔中第二引风装置开度,在第二脱硫除尘塔中逐渐引入经换热后的热空气;
⑤:循环步骤③-④,每次循环中,第二烟气循环门的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5%,引风装置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合理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
⑥:继续执行步骤⑥,直至第二烟气循环门开度为30-50%,本阶段完成。
(3)第二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中逐渐建立床层:
①:开启第四烟气循环门至全开;
②:继续调大引风装置开度;
③:继续调大第二烟气循环门,使热空气在第二脱硫除尘塔中进行循环,
④:循环步骤②-③,每次循环中,第二烟气循环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5%,引风装置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合理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
⑤:继续执行步骤④,直至第二烟气循环门开度为60-90%;
⑥:开启第二脱硫除尘塔中的脱硫装置,第二脱硫除尘塔床层压降保持在设定值,引风装置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合理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以保证进入第二脱硫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塌床,本阶段完成。
(4)第三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中引入未经处理的原烟气:
①:开启并逐渐调大第二烟气入口门;
②:逐渐关小烟气联通门;
③:继续调大第二脱硫除尘塔中第二引风装置开度,待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时,保持引风装置开度不变;
④:逐渐关小第一空气入口门;
⑤:循环步骤①-④,每次循环中,第二烟气入口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5%、烟气联通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5%、第一空气入口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5%,引风装置开度维持第二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合理范围内变化,以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内塌床;
⑥:继续执行步骤⑤,直至第一空气入口门全关,本阶段完成。
(5)第四阶段,第二脱硫除尘塔满负荷运行:
①:继续开大第二烟气入口门,继续关闭烟气联通门,维维持第二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合理范围内变化,以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内塌床;
②:逐渐关小第二烟气循环门;
③:循环步骤①-②,每个循环中,第二烟气入口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5%、烟气联通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5%、第二烟气循环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5%;
④:继续执行步骤③,直至第二烟气入口门全开、烟气联通门全关、第二烟气循环门全关;
⑤:关闭第四烟气循环门,升负荷阶段的解耦切换完成。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2)中,所述第一空气入口门在40-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即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3)中,所述第四烟气循环门在40-36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即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3)中,为保证脱硫效果,所述床层压降为0.8-1.3kpa之间,优选为0.9-1.1kpa。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4)中,所述第一空气入口门在40-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4)中,逐渐调大引风机开度,待脱硫塔入口烟气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5-110%以上时,再逐渐关小第一空气入口门,至第二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1-103%,以保证在该过程中不会出现塌床的现象,然后进入下一阶段。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4)中,根据二脱硫除尘塔中烟气温度和气体浓度控制脱硫除尘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4)-(5)中,所述烟气联通门在40-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4)-(5)中,所述第二烟气入口门在40-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即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5)中,待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中气体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的101-103%时,再逐渐关闭第二烟气循环门,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中塌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5)中,所述第二烟气循环门在40-36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5)中,第四烟气循环门在40-36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
再次,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在降负荷阶段的解耦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降负荷阶段,烟气量逐渐减小,双塔运行状态需切换为单塔运行状态,假设第二脱硫除尘塔在运行需要退出运行,此时,第一烟气入口门和第二烟气入口门均开启,其余门处于关闭状态,两路未经处理烟气分别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第二脱硫除尘塔;
s2、第一阶段,第二脱硫除尘塔降负荷运行:
①:逐渐关小第二烟气入口门;
②:开启并逐渐调大烟气联通门;
③:逐渐关小第二脱硫除尘塔的引风装置;
④:待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降至设定值时,开启第四烟气循环门;
⑤:开启并逐渐调大第二烟气循环门;
⑥:循环步骤①-③、⑤,每个循环中,第二烟气入口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5%、烟气联通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大2-5%、第二烟气循环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5%,引风装置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合理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保证进入第二脱硫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塌床;
⑦:继续执行步骤⑥,直至第二烟气循环门完全打开,本阶段完成。
s3、第二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中引入热空气:
①:开启第一空气入口门;
②:继续逐渐关小第二烟气入口门;
③:继续逐渐开大烟气联通门;
④:逐渐开大第一空气入口门;
⑤:循环步骤②-④,每个循环第二烟气入口门开度减小2-5%、烟气联通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大2-5%、第一空气入口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大2-5%,引风装置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负压不变为准则进行调整、保证进入第二脱硫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以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塌床;
⑥:继续执行步骤⑤,直至第二烟气入口门全关,烟气联通门全开,第一空气入口门全开,本阶段完成。
s4、第三阶段,第二脱硫除尘塔退出运行:待第二脱硫除尘塔中的床层压降为0,关闭第二脱硫除尘塔中的运行装置,关闭第二烟气循环门、关闭第四烟气循环门、第一空气入口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s2中,待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降至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的105-110%时,再开启第四烟气循环门,并逐渐开启第二烟气循环门直至该门完全打开,维持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在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1-103%,防止塌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s3中,维持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中气体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1-103%,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中塌床。
最后,本实用新型公开所述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解耦切换系统及方法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脱硫后的净烟气加热冷空气,防止了低负荷时进入脱硫塔内空气温度过低;同时实现了两台引风机的解耦,保证切换过程中引风机互补抢风,保证脱硫除尘系统可靠运行;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的“一炉双塔”布置方式,单/双塔在变负荷(即烟气量的变化)过程中的稳定、可靠切换,以及如何同时保证单/双塔切换过程中烟气排放达标的难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解耦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代表:a-第一脱硫除尘塔、b-第二脱硫除尘塔、1-第一烟气管道、2-第二烟气管道、3-烟气联通门、4-第一烟气入口门、5-第二烟气入口门、6-第一进气口、7-第二进气口、8-第一烟气循环管道、9-第二烟气循环管道、10-第一烟气循环门、11-第二烟气循环门、12-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第一空气入口门、15-第二空气入口门、17-第一脱硫塔、18-第一除尘器、19-第一脱硫料仓、20-第一水箱、21-第一引风机、22-第二脱硫塔、23-第二除尘器、24-第二脱硫料仓、25-第二水箱、26-第二引风机、27-第三烟气循环门、28-第四烟气循环门。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本实用新型人发现:“一炉两塔”布置方式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在机组低负荷或烟气量较小工况下,采用单塔运行经济性更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解耦切换系统;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解耦切换系统,参考图1,包括: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解耦切换系统,包括:第一脱硫除尘塔a、第二脱硫除尘塔b和解耦切换系统。
所述解耦切换系统包括:第一烟气管道1、第二烟气管道2、烟气联通门3、第一烟气入口门4、第二烟气入口门5、第一进气口6、第二进气口7、第一烟气循环管道8、第二烟气循环管道9、第一烟气循环门10、第二烟气循环门11、第一换热器12、第二换热器13、第一空气入口门14和第二空气入口门15。
所述第一烟气管道1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a的进气口连通,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一烟气入口门4,以便于控制进入第一脱硫除尘塔1的烟气量;所述第二烟气管道2的一端与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进气口连通,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二烟气入口门5,以便于控制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6的烟气量;所述第一烟气管道1另一端和第二烟气管道2另一端之间通过烟气联通门3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6设置在第一烟气管道1上,且位于烟气联通门3和第一烟气入口门4之间,所述第二进气口7设置在第二烟气管道2上,且位于烟气联通门3和第二烟气入口门5之间,第一进气口6、第二进气口7的主要作用是输送未经处理的烟气。
所述第一烟气循环管道8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a的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a的引风机连接,所述引风机与第一脱硫除尘塔a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烟气循环管道8上设置有第一烟气循环门10。
所述第二烟气循环管道9的一端与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b的引风机连接,所述引风机与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烟气循环管道9上设置有第二烟气循环门11。
所述第一换热器12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a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烟气循环管道9连通,且该连通点位于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进气口与第二烟气循环门11之间,以便于通过第二烟气循环门11控制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气体量。
所述第二换热器13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a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烟气循环管道8连通,且该连通点位于第一脱硫除尘塔a的进气口与第一烟气循环门10之间,以便于通过第一烟气循环门10控制进入第一脱硫除尘塔a的气体量。
所述第一空气入口门14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2的空气入口处,所述第二空气入口门15设置在第二换热器13的空气入口处,空气通过换热器后与来自脱硫除尘塔的高温净烟气(即经过净化的烟气)进行换热,换热后净烟气进行排放,而空气被加热变成热空气进入烟气循环管道,进而通过烟气循环门进入脱硫除尘塔,从而在脱硫塔中引入热空气进行单/双塔之间的稳定切换和解耦。
所述第一烟气循环管道8上还设置有第三烟气循环门27,所述第三烟气循环门27位于第一脱硫除尘塔a中引风机和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一烟气循环管道8的连通部位之间。
所述第二烟气循环管道9上还设置有第四烟气循环门28,所述第四烟气循环门28位于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引风机和第一换热器12与第二烟气循环管道9的连通部位之间。
所述烟气联通门3、第一烟气入口门4、第二烟气入口门5、第一烟气循环门10、第二烟气循环门11、第一空气入口门14和第二空气入口门15均为关断门,所述关断门指的是能够通过控制逐渐实现密封门开启或者关闭的装置,可直接采用市售的产品。
实施例2
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解耦切换系统,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参考图1,所述第一脱硫除尘塔a包括:第一脱硫塔17、第一除尘器18、第一脱硫料仓19、第一水箱20和第一引风机21;其中,所述第一除尘器18与第一脱硫塔17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脱硫料仓19与第一脱硫塔17的进气口上方连通;所述第一水箱20设置在第一脱硫料仓19上方且与第一脱硫塔17连通,所述第一引风机21与第一除尘器18的出气口连通。
所述第二脱硫除尘塔b包括:第二脱硫塔22、第二除尘器23、第二脱硫料仓24、第二水箱25和第二引风机26,其中,所述第二除尘器23与第二脱硫塔22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脱硫料仓24与第二脱硫塔22的进气口上方连通;所述第二水箱25设置在第二脱硫料仓24上方且与第二脱硫塔22连通,所述第二引风机26与第二除尘器23的出气口连通。
实施例3
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在升负荷阶段的解耦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升负荷阶段,烟气量逐渐增加,单塔运行状态需切换为双塔运行状态,假设第一脱硫除尘塔在运行,第二脱硫除尘塔b未运行,此时,烟气联通门3开启,第一烟气入口门4开启,其余门处于关闭状态,两路未经处理烟分别通过第一进气口6、第二进气口7在第一烟气管道2中汇合,然后进入第一脱硫除尘塔进行脱硫除尘;
(2)第一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引入热空气和进行循环:
①:开启第一空气入口门21至全开;
②:开启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第二引风机21;
③:开启并逐渐调大第二烟气循环门11;
④:逐渐调大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第二引风机21开度,在第二脱硫除尘b塔中逐渐引入经换热后的热空气;
⑤:循环步骤③-④,每次循环中,第二烟气循环门11的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
⑥:继续执行步骤⑥,直至第二烟气循环门11的开度为30-50%,本阶段完成。
(3)第二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逐渐建立床层:
①:开启第四烟气循环门28至全开;所述第四烟气循环门28在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即可;
②:继续调大第二引风机21开度;
③:继续调大第二烟气循环门11,使热空气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进行循环,
④:循环步骤②-③,每次循环中,第二烟气循环门11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
⑤:继续执行步骤④,直至第二烟气循环门11开度为60-90%;
⑥:开启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的脱硫装置,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床层压降保持在0.8-1.3kpa,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以保证进入第二脱硫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塌床,本阶段完成。
(4)第三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引入未经处理的原烟气:
①:开启并逐渐调大第二烟气入口门5;
②:逐渐关小烟气联通门3;
③:继续调大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第二引风机开度21,待进入脱硫塔入口烟气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5%以上时,保持第二引风机开度21开度不变;逐渐关小第一空气入口门14,至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烟气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1%,以保证在该过程中不会出现塌床的现象,然后进入下一阶段;所述第一空气入口门在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
⑤:循环步骤①-④,每次循环中,第二烟气入口门5的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烟气联通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第一空气入口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以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内塌床;
⑥:继续执行步骤⑤,直至第一空气入口门14全关,本阶段完成。
(5)第四阶段,第二脱硫除尘塔b满负荷运行:
①:继续开大第二烟气入口门5,继续关闭烟气联通门3,维维持第二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以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内塌床;
②:待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气体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的101%时,再逐渐关闭第二烟气循环门11,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塌床;
③:循环步骤①-②,每个循环中,第二烟气入口门5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烟气联通门3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第二烟气循环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
④:继续执行步骤③,直至第二烟气入口门5全开、烟气联通门3全关、第二烟气循环门全关;所述第二烟气循环门11在40-36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步骤(4)-(5)中,所述烟气联通门在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步骤(4)-(5)中,所述第二烟气入口门在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即可;
⑤:关闭第四烟气循环门28,第四烟气循环门28在40-36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升负荷阶段的解耦切换完成。
实施例4
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在升负荷阶段的解耦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升负荷阶段,烟气量逐渐增加,单塔运行状态需切换为双塔运行状态,假设第一脱硫除尘塔在运行,第二脱硫除尘塔b未运行,此时,烟气联通门3开启,第一烟气入口门4开启,其余门处于关闭状态,两路未经处理烟分别通过第一进气口6、第二进气口7在第一烟气管道2中汇合,然后进入第一脱硫除尘塔进行脱硫除尘;
(2)第一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引入热空气和进行循环:
①:开启第一空气入口门21至全开;
②:开启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第二引风机21;
③:开启并逐渐调大第二烟气循环门11;
④:逐渐调大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第二引风机21开度,在第二脱硫除尘b塔中逐渐引入经换热后的热空气;
⑤:循环步骤③-④,每次循环中,第二烟气循环门11的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5%,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
⑥:继续执行步骤⑥,直至第二烟气循环门11的开度为30-50%,本阶段完成。
(3)第二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逐渐建立床层:
①:开启第四烟气循环门28至全开;所述第四烟气循环门28在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即可;
②:继续调大第二引风机21开度;
③:继续调大第二烟气循环门11,使热空气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进行循环,
④:循环步骤②-③,每次循环中,第二烟气循环门11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5%,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
⑤:继续执行步骤④,直至第二烟气循环门11开度为60-90%;
⑥:开启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的脱硫装置,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床层压降保持在0.9-1.1kpa,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以保证进入第二脱硫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塌床,本阶段完成。
(4)第三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引入未经处理的原烟气:
①:开启并逐渐调大第二烟气入口门5;
②:逐渐关小烟气联通门3;
③:继续调大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第二引风机开度21,待进入脱硫塔入口烟气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10%以上时,保持第二引风机开度21开度不变;逐渐关小第一空气入口门14,至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烟气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3%,以保证在该过程中不会出现塌床的现象,然后进入下一阶段;所述第一空气入口门在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
⑤:循环步骤①-④,每次循环中,第二烟气入口门5的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5%、烟气联通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5%、第一空气入口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5%,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以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内塌床;
⑥:继续执行步骤⑤,直至第一空气入口门14全关,本阶段完成。
(5)第四阶段,第二脱硫除尘塔b满负荷运行:
①:继续开大第二烟气入口门5,继续关闭烟气联通门3,维持第二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以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内塌床;
②:待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气体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的101%时,再逐渐关闭第二烟气循环门11,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塌床;
③:循环步骤①-②,每个循环中,第二烟气入口门5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5%、烟气联通门3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5%、第二烟气循环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5%;
④:继续执行步骤③,直至第二烟气入口门5全开、烟气联通门3全关、第二烟气循环门全关;所述第二烟气循环门11在40-36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步骤(4)-(5)中,所述烟气联通门在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步骤(4)-(5)中,所述第二烟气入口门在24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开启即可;
⑤:关闭第四烟气循环门28,第四烟气循环门28在40-360秒时间内实现全部关闭即可,升负荷阶段的解耦切换完成。
实施例5
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在降负荷阶段的解耦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降负荷阶段,烟气量逐渐减小,双塔运行状态需切换为单塔运行状态,假设第二脱硫除尘塔在运行需要退出运行,此时,第一烟气入口门4和第二烟气入口门5均开启,其余门处于关闭状态,两路未经处理烟气分别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第二脱硫除尘塔;
s2、第一阶段,第二脱硫除尘塔降b负荷运行:
①:逐渐关小第二烟气入口门5;
②:开启并逐渐调大烟气联通门3;
③:逐渐关小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第二引风机21;
④:待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烟气量降至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的105%时,开启第四烟气循环门;
⑤:开启并逐渐调大第二烟气循环门11;
⑥:循环步骤①-③、⑤,每个循环中,第二烟气入口门5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2%、烟气联通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大2%、第二烟气循环门11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2%,维持第二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维持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在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1%,保证进入第二脱硫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塌床;
⑦:继续执行步骤⑥,直至第二烟气循环门11完全打开,本阶段完成。
s3、第二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引入热空气:
①:开启第一空气入口门14;
②:继续逐渐关小第二烟气入口门5;
③:继续逐渐开大烟气联通门3;
④:逐渐开大第一空气入口门14;
⑤:循环步骤②-④,每个循环第二烟气入口门5开度减小2-5%、烟气联通门3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大2%、第一空气入口门14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大2%,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维持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中气体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1%,保证进入第二脱硫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以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塌床;
⑥:继续执行步骤⑤,直至第二烟气入口门5全关,烟气联通门3全开,第一空气入口门14全开,本阶段完成。
s4、第三阶段,第二脱硫除尘塔b退出运行:待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的床层压降为0,关闭第二脱硫除尘塔中的运行装置,关闭第二烟气循环门11、关闭第四烟气循环门28、第一空气入口门14。
实施例6
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在降负荷阶段的解耦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降负荷阶段,烟气量逐渐减小,双塔运行状态需切换为单塔运行状态,假设第二脱硫除尘塔在运行需要退出运行,此时,第一烟气入口门4和第二烟气入口门5均开启,其余门处于关闭状态,两路未经处理烟气分别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第二脱硫除尘塔;
s2、第一阶段,第二脱硫除尘塔降b负荷运行:
①:逐渐关小第二烟气入口门5;
②:开启并逐渐调大烟气联通门3;
③:逐渐关小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第二引风机21;
④:待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b的烟气量降至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的110%时,开启第四烟气循环门;
⑤:开启并逐渐调大第二烟气循环门11;
⑥:循环步骤①-③、⑤,每个循环中,第二烟气入口门5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减小5%、烟气联通门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大5%、第二烟气循环门11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5%,维持第二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维持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在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3%,保证进入第二脱硫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b塌床;
⑦:继续执行步骤⑥,直至第二烟气循环门11完全打开,本阶段完成。
s3、第二阶段,在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引入热空气:
①:开启第一空气入口门14;
②:继续逐渐关小第二烟气入口门5;
③:继续逐渐开大烟气联通门3;
④:逐渐开大第一空气入口门14;
⑤:循环步骤②-④,每个循环第二烟气入口门5开度减小2-5%、烟气联通门3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大5%、第一空气入口门14开度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大5%,第二引风机21开度以脱硫塔进气口处设定的负压值在-3.0kpa±0.3kpa范围内变化为准则进行调整,维持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中气体量为该塔塌床最低烟气量103%,保证进入第二脱硫塔的烟气量达到设定值,以防止第二脱硫除尘塔塌床;
⑥:继续执行步骤⑤,直至第二烟气入口门5全关,烟气联通门3全开,第一空气入口门14全开,本阶段完成。
s4、第三阶段,第二脱硫除尘塔b退出运行:待第二脱硫除尘塔b中的床层压降为0,关闭第二脱硫除尘塔中的运行装置,关闭第二烟气循环门11、关闭第四烟气循环门28、第一空气入口门14。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双塔解耦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脱硫除尘塔、第二脱硫除尘塔和解耦切换系统;
所述解耦切换系统包括:第一烟气管道、第二烟气管道、烟气联通门、第一烟气入口门、第二烟气入口门、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烟气循环管道、第二烟气循环管道、第一烟气循环门、第二烟气循环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空气入口门和第二空气入口门;
所述第一烟气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连通,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一烟气入口门,以便于控制进入第一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所述第二烟气管道的一端与第二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连通,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二烟气入口门,以便于控制进入第二脱硫除尘塔的烟气量;所述第一烟气管道另一端和第二烟气管道另一端之间通过烟气联通门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在第一烟气管道上,且位于烟气联通门和第一烟气入口门之间,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第二烟气管道上,且位于烟气联通门和第二烟气入口门之间;
所述第一烟气循环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引风机连接,所述引风机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烟气循环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烟气循环门;
所述第二烟气循环管道的一端与第二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引风机连接,所述引风机与第二脱硫除尘塔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烟气循环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烟气循环门;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烟气循环管道连通,且该连通点位于第二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与第二烟气循环门之间;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烟气循环管道连通,且该连通点位于第一脱硫除尘塔的进气口与第一烟气循环门之间;
所述第一空气入口门设置在第一换热器的空气入口处,所述第二空气入口门设置在第二换热器的空气入口处;
所述第一烟气循环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三烟气循环门,所述第三烟气循环门位于第一脱硫除尘塔中引风机和第二换热器与第一烟气循环管道的连通部位之间;
所述第二烟气循环管道上还设置有第四烟气循环门,所述第四烟气循环门位于第二脱硫除尘塔中引风机和第一换热器与第二烟气循环管道的连通部位之间;
所述烟气联通门、第一烟气入口门、第二烟气入口门、第一烟气循环门、第二烟气循环门、第一空气入口门和第二空气入口门均为关断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耦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脱硫除尘塔包括:第一脱硫塔、第一除尘器、第一脱硫料仓、第一水箱和第一引风机;其中,所述第一除尘器与第一脱硫塔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脱硫料仓与第一脱硫塔的进气口上方连通;所述第一水箱设置在第一脱硫料仓上方且与第一脱硫塔连通,所述第一引风机与第一除尘器的出气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耦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脱硫除尘塔包括:第二脱硫塔、第二除尘器、第二脱硫料仓、第二水箱和第二引风机,其中,所述第二除尘器与第二脱硫塔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脱硫料仓与第二脱硫塔的进气口上方连通;所述第二水箱设置在第二脱硫料仓上方且与第二脱硫塔连通,所述第二引风机与第二除尘器的出气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解耦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烟气循环门和第四烟气循环门为关断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