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轮毂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1  187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轮毂。



    背景技术:

    轮毂,汽车轮胎内以轴为中心用于支撑轮胎的圆柱形金属部件,通俗地说,就是车轮中心安装车轴的部位,是连接制动鼓、轮盘和半轴的重要零部件。

    一般的家用轿车均是通过在行进过程中灌入空气来进行散热,这样就要求轮毂的轮辐之间需要有较大的间隙;而轮辐支撑于轮缘与轮毂中心的安装座之间,是车轮故障的多发部位。轮辐数量变少或轮辐变细从而提高轮辐之间的间隙,便于散热;同时也增加了轮毂开裂的风险。

    因此,结合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设计一款便于散热、结构稳定可靠的轮毂可以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散热的汽车轮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汽车轮毂,包括:

    轮辋、轮辐、以及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的中间设有轴孔及若干绕轴孔周向均布的螺栓连接孔;

    所述轮辐靠所述安装部端的宽度沿轮毂径向往内逐渐减小、具有形状为近v型的v型区;

    所述安装部周向上具有与所述v型区位置对应、且形状近似的开口;所述开口在轮毂轴向上的位置与所述v型区在轮辐轴向的位置相比更远离所述轮辋;

    所述v型区和所述开口之间的对应位置通过凹区面连接、且所述凹区面在轮毂轴向截面轮廓为开口朝向轮毂径向外侧的近v型;

    位于相邻的所述轮辐之间的所述凹区面通过凸起面连接;

    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轮辐的连接区域为沿周向分布的所述凹区面和所述凸起面交替出现的折扇型。

    进一步的,所述v型区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及连接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的第一过渡边;

    所述开口包括第三边和第四边及连接所述第三边和所述第四边的第二过渡边;

    所述第一边延伸到所述所述第三边形成第一面、所述第二边延伸到所述第四边形成第二面、所述第一过渡边延伸到所述第一过渡边形成过渡面;

    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所述过渡面共同形成凹区面;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面包括相对设置的位于轮毂径向外侧的第三面和径向内侧的第四面;所述第三面、所述第二面、所述第四面、及所述第一面共同围成金字塔状突起,所述突起在轮毂轴向贴近所述轮辐一端越来越粗;

    所述第三面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相邻的一对所述轮辐之间的间隙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外沿与所述安装部形状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防护盖包括与所述安装部的中间位置贴合的本体、及所述防护盖的外沿与所述凹区面和所述凸起区形状相配合的齿部。

    进一步的,所述齿部的周向设有与所述凹区面形状相配的凸齿;所述凸齿不覆盖所述v型区。

    进一步的,所述凸齿具有从轮毂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连接孔设在轮毂径向上位于所述凸起面(34)内侧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盖外表面设有连通所述v型区至所述防护盖外表面的导流槽。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盖周向嵌有与所述安装部接触的密封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轮毂,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轮毂具有结构稳定,散热良好的优点。安装部与轮辐的连接区域为沿周向分布的凹区和凸起区交替出现的折扇型,增加了安装部的散热面积便于将与轮毂接触的制动鼓或半轴传来的热量散发出去;折扇形与平面相比具有更好的受力能力,提高安装部和轮辐的连接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汽车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带防护盖汽车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3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辋;2、轮辐;21、v型区;211、第一边;212、第二边;210、第一过渡边;3、安装部;30、螺栓连接孔;311、第三边;312、第四边;310、第二过渡边;31、第一面;32、第二面;313、第三面;314、第四面;315、过渡面;33、凹区面;34、凸起面;4、防护盖;41、凸齿;42、斜面;43、导流槽;5、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轮毂,包括:

    轮辋1、轮辐2、以及安装部3;

    安装部3的中间设有轴孔及若干绕轴孔周向均布的螺栓连接孔30;

    轮辐2靠安装部3端的宽度沿轮毂径向往内逐渐减小、具有形状为近v型的v型区21;

    安装部3周向上具有与v型区21位置对应、且形状近似的开口;开口在轮毂轴向上的位置与v型区在轮辐轴向的位置相比更远离轮辋;

    v型区21和开口之间的对应位置通过凹区面33连接、且凹区面33在轮毂轴向截面轮廓为开口朝向轮毂径向外侧的近v型;

    位于相邻的轮辐2之间的凹区面33通过凸起面34连接;

    安装部3与轮辐2的连接区域为沿周向分布的凹区面33和凸起面34交替出现的折扇型。

    具体的,v型区21包括第一边211和第二边212及连接第一边211和第二边212的第一过渡边210;

    开口包括第三边311和第四边312及连接第三边311和第四边312的第二过渡边310;

    第一边211延伸到第三边311形成第一面31、第二边212延伸到第四边312形成第二面32、第一过渡边210延伸到第一过渡边210形成过渡面310;

    第一面31、第二面32、过渡面310共同形成凹区面33;

    折扇型的过渡区域,具有美观、增强轮毂结构稳定性和加大散热面积的优点。

    凸起面34包括相对设置的位于轮毂径向外侧的第三面313和径向内侧的第四面314;第三面313、第二面32、第四面314、及第一面31共同围成金字塔状突起,所述突起在轮毂轴向贴近所述轮辐2一端越来越粗;

    第三面313设有缺口,缺口与相邻的一对轮辐2之间的间隙连通。具体的,缺口的设计,使轮辐2之间的间隙增大,利于散热。第三面313与第四面314相对布置,并且相对轮毂轴向的倾斜角度相反,第三面313、第二面32、第四面314、及第一面31共同围成金字塔状突起,能增加轮毂对来于轮毂轴向外侧的正向冲击能力,提高安全性能。

    一种汽车轮毂还包括防护盖4;防护盖4的外沿与安装部3形状相配合。具体的,防护盖4包括与安装部3的中间位置贴合的本体、及防护盖4的外沿与凹区面33和凸起区34形状相配合的齿部。防护盖4的本体用螺栓或卡接方式与安装部3固定连接。

    防尘盖在轮毂固定好后将外露的螺栓遮盖起来以防尘、隔水和美观,或者在轮毂轴向外端印有车标。目前,防尘盖一般通过在其边缘设置卡角与轮毂连接或螺栓固定连接。但在汽车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还是容易因离心力而使防尘盖与轮毂分离,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防护盖4的外沿与凹区面33和凸起面34形状相配合的齿部,增加了防尘盖4与轮毂的接触面积还有增加了类似齿与齿的配合,防止防尘盖4的窜动。而且,可以在齿部与安装部3或轮辐2接触的位置设置橡胶摩擦粒以降低噪声。

    齿部的周向设有与凹区面33形状相配的凸齿41;凸齿41不覆盖v型区21。具体的,轮辐2的v型区21布置在凸齿41位于轮毂径向的外侧方向,俩者之间没有覆盖,尽可能增加安装部3裸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去散热。

    凸齿4具有从轮毂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斜面42。具体的,斜面42位于轮毂径向外侧的一端与轮辐2接触,斜面42另一端向轮毂径向内侧延伸并在轮毂轴向的位置远离轮缘1在轮毂轴向的位置。用以为了防止从轮辐2上流下来的水进入到防护盖4内,将水通过斜面42引至防护盖4外表面。

    螺栓连接孔30设在轮毂径向上位于所述凸起面(34)内侧的位置。具体的,为了避免凹区面33的v型开口影响螺栓连接孔的硬度,将螺栓连接孔30远离凹区面33布置。

    防护盖4外表面设有连通v型区21至防护盖4外表面的导流槽43。具体的,导流槽可以是完全在防护盖内的槽体或者只是在防护盖外表面开设的槽体。用以为了防止从轮辐2上流下来的水进入到防护盖4内,将水通过导流槽43引至防护盖4外表面,优选的将水引到防护盖4位于轮毂轴向的最外侧。

    防护盖4周向嵌有与安装部3接触的密封圈5。具体的密封圈5能起到隔水的作用,更好的保护安装部与半轴相连的螺栓,防止螺栓生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轮毂,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轮毂具有结构稳定,散热良好的优点。安装部与轮辐的连接区域为沿周向分布的凹区和凸起区交替出现的折扇型,增加了安装部的散热面积便于将与轮毂接触的制动鼓或半轴传来的热量散发出去;折扇形与平面相比具有更好的受力能力,提高安装部和轮辐的连接性能。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连接的:

    轮辋(1)、轮辐(2)、以及安装部(3);

    所述安装部(3)的中间设有轴孔及若干绕轴孔周向均布的螺栓连接孔(30);

    所述轮辐(2)靠所述安装部(3)端的宽度沿轮毂径向往内逐渐减小、具有形状为近v型的v型区(21);

    所述安装部(3)周向上具有与所述v型区(21)位置对应、且形状近似的开口;所述开口在轮毂轴向上的位置与所述v型区(21)在轮辐轴向的位置相比更远离所述轮辋(1);

    所述v型区(21)和所述开口之间的对应位置通过凹区面(33)连接、且所述凹区面(33)在轮毂轴向截面轮廓形状为开口朝向轮毂径向外侧的近v型;

    位于相邻的所述轮辐(2)之间的所述凹区面(33)通过凸起面(34)连接;

    所述安装部(3)与所述轮辐(2)的连接区域为沿周向分布的所述凹区面(33)和所述凸起面(34)交替出现的折扇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区(21)包括第一边(211)和第二边(212)及连接所述第一边(211)和所述第二边(212)的第一过渡边(210);

    所述开口包括第三边(311)和第四边(312)及连接所述第三边(311)和所述第四边(312)的第二过渡边(310);

    所述第一边(211)延伸到所述第三边(311)形成第一面(31)、所述第二边(212)延伸到所述第四边(312)形成第二面(32)、所述第一过渡边(210)延伸到所述第二过渡边(310)形成过渡面(315);

    所述第一面(31)、所述第二面(32)、所述过渡面(315)共同形成所述凹区面(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面(34)包括相对设置的位于轮毂径向外侧的第三面(313)和径向内侧的第四面(314);所述第三面(313)、所述第二面(32)、所述第四面(314)、及所述第一面(31)共同围成金字塔状突起,所述突起在轮毂轴向贴近所述轮辐(2)一端越来越粗;

    所述第三面(313)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相邻的一对所述轮辐(2)之间的间隙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盖(4);所述防护盖(4)的外沿与所述安装部(3)形状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4)包括与所述安装部(3)的中间位置贴合的本体、及所述防护盖(4)的外沿与所述凹区面(33)和所述凸起面(34)形状相配合的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齿部的周向设有与所述凹区面(33)形状相配的凸齿(41);所述凸齿(41)不覆盖所述v型区(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齿(41)具有从轮毂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斜面(4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连接孔(30)设在轮毂径向上位于所述凸起面(34)内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4)外表面设有连通所述v型区(21)至所述防护盖(4)外表面的导流槽(43)。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4)周向嵌有与所述安装部(3)接触的密封圈(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轮毂,包括外到内依次连接的:轮辋、轮辐、以及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中间设有轴孔及若干绕轴孔周向均布的螺栓连接孔;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轮辐的连接区域为沿周向分布的凹区面和凸起面交替出现的折扇型。本实用新型通过折扇型的连接区域增加了安装部的散热面积并提高了轮辐与安装部的连接性能,具有利于散热、结构可靠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左茗羽;赵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春格瑞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2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30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