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粉气分离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4-27  33


    本技术属于除尘设备相关的,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粉气分离设备。


    背景技术:

    1、除尘设备是指把粉尘从烟气中分离出来的设备,也叫除尘器或除尘设备,其中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气体加速旋转而产生离心力,将旋转的固体粉尘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除尘设备,在具体使用时,旋风除尘器通常包括罐体、伸入上述罐体内并与罐体导通的进风管、出风管和收集装置组成,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在风机的作用下,含尘气体由进风管被输送进罐体的圆筒部分的内部,在罐体的圆筒部分的内部,含尘气体高速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含尘气体中的尘粒被分离出来,并由收集装置收集粉尘,以此达到净化、除尘的目的。

    2、但是现有结构中,圆筒内部风速旋转的离心率有限,除尘效率较低,排出的气体多仍然含有粉尘,也容易造成风机堵塞的情况,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粉气分离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粉气分离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一级除尘间、二级除尘间和三级除尘间,所述一级除尘间上设置有主进气口和一号出气口,所述二级除尘间上设置有二号进气口和二号出气口,所述三级除尘间上设置有三号进气口和主出气口;所述一号出气口连通于所述二号进气口,所述二号出气口连通有风机的吸风口,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于所述三号进气口。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箱体内部设置有三重吸尘组件,主要由一级除尘间、二级除尘间、三级除尘间组成,具体通过一级除尘间的主进气口进行吸尘作业,一级除尘间经过一次除尘作业后,经二号进气口将吸入的粉尘气体输送至二级除尘间进行二次除尘作业,在经过二次除尘作业后,再将粉尘气体经风机输送至三级除尘间,该过程中,经过两次除尘作业的粉尘气体中的粉尘含量有效降低,能够有效避免风机作业过程中粉尘堆积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也能够有效避免灰尘堵塞风机的情况,而且,输送至三级除尘间的粉尘气体会经过三次除尘作业后再排出,充分降低了排出的气体的粉尘含量,除尘率有效提高,使用方便。

    4、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面板上设置启动按钮和调控风机运行功率的按钮,用于控制风机的启动与作业效率,方便操控。

    6、进一步地,所述一级除尘间包括一号倒立锥形桶和一号储灰桶,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内部设置有一号输送管,所述一号输送管的一端贯穿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侧壁设置有所述主进气口,所述一号输送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一号间接出气口,所述一号间接出气口朝向所述一号储灰桶,所述一号储灰桶的顶部开口连通于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内部空腔。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的直径,使得沿一号输送管输送的粉尘气体进入一号倒立锥形桶内部后,先沿一号输送管向下输送至一号间接出气口,再在一号倒立锥形桶内排出,粉尘气体在一号倒立锥形桶内输送时,一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有弧度,能够使得粉尘气体沿一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旋转输送,由于旋转离心力的作用,粉尘下降掉落至一号储灰桶内,能够有效除尘。

    8、进一步地,所述一号输送管螺旋盘设在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所述一号输送管的所述主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外部,所述一号输送管设置有一号间接出气口的端部缠绕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外侧壁一圈后,插入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螺旋盘设。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号输送管螺旋盘设,固定了粉尘气体的输送路径,由于一号倒立锥形桶由上至下的直径减小,即一号输送管由上至下盘旋的直径减小,有效增大了旋转离心力的作用,提高了除尘效率。

    10、进一步地,所述二级除尘间包括二号倒立锥形桶和二号储灰桶,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内部设置有二号输送管,所述二号输送管的一端贯穿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侧壁连通于所述一号出气口,所述二号输送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二号间接出气口,所述二号间接出气口朝向所述二号储灰桶,所述二号储灰桶的顶部开口连通于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内部空腔。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二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的直径,使得沿二号输送管输送的粉尘气体进入二号倒立锥形桶内部后,先沿二号输送管向下输送至二号间接出气口,再在二号倒立锥形桶内排出,粉尘气体在二号倒立锥形桶内输送时,二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有弧度,能够使得粉尘气体沿二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旋转输送,由于旋转离心力的作用,粉尘下降掉落至二号储灰桶内,能够有效除尘。

    12、进一步地,所述二号输送管螺旋盘设在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所述二号输送管的所述主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外部,所述二号输送管设置有二号间接出气口的端部缠绕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外侧壁一圈后,插入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螺旋盘设。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二号输送管螺旋盘设,固定了粉尘气体的输送路径,由于二号倒立锥形桶由上至下的直径减小,即二号输送管由上至下盘旋的直径减小,有效增大了旋转离心力的作用,提高了除尘效率。

    14、进一步地,所述三级除尘间包括三号倒立锥形桶和三号储灰桶,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内部设置有三号输送管,所述三号输送管的一端贯穿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侧壁连通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所述三号输送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三号间接出气口,所述三号间接出气口朝向所述三号储灰桶,所述三号储灰桶的顶部开口连通于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内部空腔。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三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的直径,使得沿三号输送管输送的粉尘气体进入三号倒立锥形桶内部后,先沿三号输送管向下输送至三号间接出气口,再在三号倒立锥形桶内排出,使得粉尘气体在三号倒立锥形桶内输送时,三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有弧度,能够使得粉尘气体沿三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旋转输送,由于旋转离心力的作用,粉尘下降掉落至三号储灰桶内,能够有效除尘。

    16、进一步地,所述三号输送管螺旋盘设在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所述三号输送管的所述主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外部,所述三号输送管设置有三号间接出气口的端部缠绕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外侧壁一圈后,插入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螺旋盘设。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三号输送管螺旋盘设,固定了粉尘气体的输送路径,由于三号倒立锥形桶由上至下的直径减小,即三号输送管由上至下盘旋的直径减小,有效增大了旋转离心力的作用,提高了除尘效率。

    18、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气口可拆卸式设置有柔质吸尘管。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柔质吸尘管可拆卸式连通于主进气口,便于用户手持柔质吸尘管,去吸引不同距离、位置的待除尘点,使用更加灵活。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粉气分离设备,其有益效果为:

    21、(1)通过设置一级除尘间、二级除尘间、三级除尘间,将吸入箱体内部的粉尘气体经过三次除尘作业后,再排出外界,有效保障了除尘效率;

    22、(2)整体结构简单合理,经过一级除尘间、二级除尘间除尘后的粉尘气体再经过风机输送,有效避免风机作业过程中粉尘堆积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也能够有效避免灰尘堵塞风机的情况;

    23、(3)一号输送管、二号输送管和三号输送管均螺旋盘设,而且一号倒立锥形桶、二号倒立锥形桶和三号倒立锥形桶均为倒立的锥形桶结构,能够有效增大旋转离心力的作用,提高除尘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粉气分离设备,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置有一级除尘间、二级除尘间和三级除尘间,所述一级除尘间上设置有主进气口和一号出气口,所述二级除尘间上设置有二号进气口和二号出气口,所述三级除尘间上设置有三号进气口和主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气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气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输送管的所述主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外部,所述一号输送管设置有一号间接出气口的端部缠绕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外侧壁一圈后,插入所述一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螺旋盘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气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输送管的所述主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外部,所述二号输送管设置有二号间接出气口的端部缠绕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外侧壁一圈后,插入所述二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螺旋盘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气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号输送管的所述主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外部,所述三号输送管设置有三号间接出气口的端部缠绕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顶部外侧壁一圈后,插入所述三号倒立锥形桶的内侧壁螺旋盘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气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气口可拆卸式设置有柔质吸尘管。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除尘设备相关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效粉气分离设备,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一级除尘间、二级除尘间和三级除尘间,所述一级除尘间上设置有主进气口和一号出气口,所述二级除尘间上设置有二号进气口和二号出气口,所述三级除尘间上设置有三号进气口和主出气口;所述一号出气口连通于所述二号进气口,所述二号出气口连通有风机的吸风口,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于所述三号进气口。

    技术研发人员:吕思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金研智洁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06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99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