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4-23  37


    本发明属于避震器,尤其是涉及一种避震器。


    背景技术:

    1、避震器为车体的必备装置,其主要用来吸收车体于行进间随着路面颠簸而产生不断上下的震动,使得骑乘者有较舒适的乘坐感。于作动时,避震器系透过内部流体流经推抵件、阻尼孔等元件时所产生的阻力,来将车体与路面之间的冲击力转换为热能消耗掉,进而达到缓冲、吸震的目的。

    2、然而,现有的避震器多系以阻尼筒的一端及推抵件的一端分别固定于车体上,导致该推抵件的行程较短、缓冲效果不足,且该避震器的支撑强度亦较差,无法提供预期的缓冲效果,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避震器,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用于车体的避震器,缓冲行程长且支撑效果佳。

    2、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避震器,包括:一缸体组件、一活动杆组件及一第一缓冲单元。该缸体组件供不相对移动地设于一车体,该缸体组件包括一外筒及一不可相对移动地套设于该外筒内的内筒,该外筒定义一轴向且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外筒与该内筒之间围构一第一腔室,该内筒围构一第二腔室,该第一腔室及该第二腔室供储有一流体;该活动杆组件穿设于该缸体组件且可相对该缸体组件沿该轴向移动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该活动杆组件包括一第一杆件及一第二杆件,该第二杆件沿该轴向可同步移动地连接于该第一杆件,该第一杆件突出于该第一端,该第二杆件突出于该第二端;该第一缓冲单元包括一推抵件及至少一第一连通道,该推抵件设于该第一杆件且位于该第一腔室中,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连通该第一腔室及该第二腔室;其中,当该活动杆组件自该第一位置朝该第二位置移动时,该活动杆组件朝设有该第二端的一侧移动,该第一杆件带动该推抵件沿该轴向移动,该推抵件推抵该流体经由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自该第一腔室流向该第二腔室。



    技术特征:

    1.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缸体组件,供不相对移动地设于一车体,包括一外筒及一不可相对移动地套设于该外筒内的内筒,该外筒定义一轴向且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外筒与该内筒之间围构一第一腔室,该内筒围构一第二腔室,该第一腔室及该第二腔室供储有一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第二缓冲单元,其中该第二缓冲单元包括一不可相对移动地设于该活动杆组件的阀组件,该阀组件位于该第二腔室中并将该第二腔室区分为一第三腔室及一第四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杆组件还包括一连接于该第一杆件与该第二杆件之间的连接件,该连接件贯设一第二连通道,该第二连通道的二端口分别连通该第三腔室及该第四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阻尼调节机构,其中该阻尼调节机构包括一调节杆针及一调节口,该第四腔室位于该第三腔室与该第一连通道之间,该调节口连通于该第二连通道与该第三腔室之间,该调节杆针可供外部操作并相对该调节口移动以改变该调节口可供该流体流通的一径向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杆件连接该连接件的一端设有一第三连通道,该第三连通道轴向连通该第二连通道且径向连通该第三腔室,该第二杆件连接该连接件的一端设有一第四连通道,该第四连通道轴向连通该第二连通道且径向连通该第四腔室。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缓冲单元另包括一套设于该外筒与该内筒之间的缓冲件,该缓冲件与该内筒的一外周面之间围构一第五腔室,该缓冲件穿设复数连通该第一腔室与该第五腔室的穿孔,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穿设于该内筒且连通该第二腔室与该第五腔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数穿孔与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于该内筒的一径向上相错位,该复数穿孔的数量大于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该轴向上,该第二腔室的一长度小于该第一腔室的一长度且为该第一腔室的长度的至少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整体位于该外筒内且与该外筒同轴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杆件连接该连接件的一端设有一第三连通道,该第三连通道轴向连通该第二连通道且径向连通该第三腔室,该第二杆件连接该连接件的一端设有一第四连通道,该第四连通道轴向连通该第二连通道且径向连通该第四腔室;该阀组件套设于该连接件,该连接件分别与该第一杆件及该第二杆件相螺接;该阻尼调节机构另包括位于该第三连通道内的一套管及一第一弹性件,该套管螺设于该第一杆件且设有该调节口,该第一弹性件弹抵于该调节杆针与该套管之间以使该调节杆针具有朝远离该调节口的一侧移动的趋势;该第一缓冲单元另包括一套设于该外筒与该内筒之间的缓冲件,该缓冲件与该内筒的一外周面之间围构一第五腔室,该缓冲件穿设复数连通该第一腔室与该第五腔室的穿孔,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穿设于该内筒且连通该第二腔室与该第五腔室;该复数穿孔与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于该内筒的一径向上相错位,该复数穿孔的数量大于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的数量;各该穿孔的一孔径大于各该第一连通道的一孔径;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位于该内筒靠近该第二端的一侧;于该轴向上,该第二腔室的一长度小于该第一腔室的一长度且为该第一腔室的长度的至少1/2;该内筒整体位于该外筒内且与该外筒同轴配置;该内筒位于该外筒靠近该第二端的一侧,该缓冲件位于该内筒靠近该第二端的一侧;该第一缓冲单元另包括一第一垫圈及一第二弹性件,该第一垫圈夹设于该缓冲件远离该第二端的一侧与该内筒之间,该第二弹性件弹抵于该推抵件与该第一垫圈之间;该外筒另包括一第一封盖及一第二封盖,该第一封盖与该第二封盖分别流体密封地盖设于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该内筒螺接于该缓冲件,该缓冲件螺接于该第二封盖;及该缸体组件另包括一定位环、一第二垫圈及一第三弹性件,该定位环螺设于该内筒面向该推抵件的一端,该第二垫圈及该第三弹性件位于该定位环与该连接件之间,该第二垫圈套设于该第一杆件与该内筒之间,该第三弹性件弹抵于该第二垫圈与该连接件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避震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避震器。该缸体组件包括一外筒及一不可相对移动地套设于该外筒内的内筒,该外筒定义一轴向且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外筒与该内筒之间围构一第一腔室,该内筒围构一第二腔室;该活动杆组件穿设于该缸体组件且可沿该轴向移动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该活动杆组件包括一第一杆件及一第二杆件,该第二杆件沿该轴向可同步移动地连接于该第一杆件,该第一杆件突出于该第一端,该第二杆件突出于该第二端;该第一缓冲单元包括一推抵件及至少一第一连通道,该推抵件设于该第一杆件且位于该第一腔室中,该至少一第一连通道连通该第一腔室及该第二腔室。它缓冲行程长且支撑效果佳。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法斯特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97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