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充电桩,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壳体及充电桩。
背景技术:
1、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产品,多采用全螺钉固定连接,现场使用需要拆解多个螺钉后进行施工接线后重新组装也需要重新拧紧螺钉,容易造成螺钉滑牙和损坏,并且在安装或拆卸的过程中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充电桩壳体及充电桩。
2、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桩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以限定出容纳腔:
3、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边缘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边缘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二连接部;
4、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对应卡接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
5、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形变部,所述形变部邻接于所述第一边缘,所述形变部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边缘在所述形变部的弹性形变作用下与所述第二边缘分离。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7、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形变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首尾相连围合形成环形连接部;
8、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缘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缘连接,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缘与所述第一边缘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形变部为两组,两组所述形变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相对侧;
10、每一组所述形变部均邻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11、进一步地,所述形变部的表面为曲面,或与所述第一边缘的表面形成夹角为钝角的平面。
12、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内设有至少一个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13、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一边缘具有间隔,所述导向件能够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缘贴合。
14、进一步地,所述导向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向件相间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相对侧。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卡设于所述卡槽。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部;
17、所述第一导向部的截面积由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到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逐渐增加。
18、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部;
19、所述第二导向部的截面积由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到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逐渐增加。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边缘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设有连接孔;
21、所述第二边缘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螺纹孔对应;
22、螺栓,所述螺栓能够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螺纹孔的孔壁连接。
23、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桩,包括所述的充电桩壳体。
2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第一连接部对应卡设于第二连接部,以提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安装效率;通过在第一壳体上设置形变部,以使得形变部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弹力或拉力能够带动第一边缘有向靠近形变部移动和展开,从而使得第一边缘在形变部的弹力作用下撑开,使得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出现间隔并相互脱离,以将第一壳体从第二壳体上拆卸,不仅能够提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拆卸的效率,而且在拆卸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避免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磨损,从而保证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拆卸过程中的完整性,提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完整性及其使用寿命。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1.一种充电桩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以限定出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为两组,两组所述形变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两相对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的表面为曲面,或与所述第一边缘的表面形成夹角为钝角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设有至少一个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向件相间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相对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卡设于所述卡槽。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截面积由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到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逐渐增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设有连接孔;
10.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