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曝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水下水气混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水下水汽混合装置,大多都是将水汽直接混合,但是水汽相互溶解的时间过短,两者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溶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水下水气混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水下水气混合器,所述混合器包括:
一个供气管;
一个第一水气混合部,所述第一水气混合部竖直置于水面下;
所述第一水气混合部包括一个底板,所述底板中心向底板任一侧面垂直延伸形成一个出气通管,在所述底板上形成若干个允许水流通过贯穿通孔;
所述出气通管的第一出气口所处的平面与所述底板所处的平面具有距离差,所述供气管连接在出气通管上;
在所述底板外周侧向形成出气通管一侧方向形成第一侧壁;
在所述第一出气口排出的气体形成压力差,带动水流由贯穿通孔外向内运动,并与第一出气口的气体进行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面向形成出气通管的方向上,还形成一个第二侧壁;
所述第二侧壁截面为圆形结构,并形成在所述第一侧壁内侧;
在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具有若干个所述贯穿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面向形成出气通管的方向上,还形成至少一个辅助通水管,所述辅助通水管具有向所述出气通管倾斜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对应所述第二侧壁的内部位置上,还形成至少一个辅助通水管,所述辅助通水管具有向所述出气通管倾斜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还延伸固定有一个第一导板,所述第一导板与所述第一侧壁接设;
所述第一导板截面为圆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壁还延伸固定有一个第二导板,所述第二导板与所述第二侧壁接设。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器还包括一个第二水气混合部;
所述第二水气混合部包括包括一个供气支管,所述供气支管贯穿插接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并与所述供气管连接;
所述供气支管非连接所述供气管的一端形成一个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的出气方向与所述底板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出气口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口的几何空间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对应第二出气口的侧壁上延伸形成至少一个侧壁通水管,所述侧壁通水管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侧壁通水管的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二出气口的周侧。
进一步地,所述供气管内部还设置有一个氧气管。
进一步地,所述供气管内部还设置有一个氧气管及一个氧气支管,所述氧气管与所述氧气支管连接,所述氧气管连接至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氧气支管连接至所述第二出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快速高效的水气混合,并在混合过程中,通过简易的构造来使液体与气体的最大碰撞接触,制造溶解度高、含气量丰富的气体混合液,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低价格化,并且能够容易进行维护,并能够确保充分的流量,从而能够改善使用便利性,实现水气的高效均匀混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三实施例的整体接哦股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四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五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六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七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混合器包括:一个供气管1、一个第一水气混合部2,所述第一水气混合部2竖直置于水面下;
所述第一水气混合部2包括一个底板21,所述底板21中心向底板21任一侧面垂直延伸形成一个出气通管22,所述垂直延伸形成的方向可以理解为底板21面向所述第一水气混合部2的内部方向延伸,在所述底板21上形成若干个允许水流通过贯穿通孔23;
所述出气通管22的第一出气口220所处的平面与所述底板21所处的平面具有距离差,所述供气管1连接在出气通管22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管1与所述出气通管22可以理解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
在所述底板21外周侧向形成出气通管22一侧方向形成第一侧壁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24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结构,但并不限定一定为圆形结构,可以替换为正方形结构,或长方形结构,优选为圆形结构或近似圆形的结构;
在所述第一出气口220排出的气体形成压力差,带动水流由贯穿通孔23外向内运动,并与第一出气口220的气体进行混合;
第一出气口220由外部的曝气动力装置提供气流,气流通过供气管1,并由第一出气口220排出后,并所述混合器置于水面下,垂直于水面使用,其中第一出气口220面向所述水面排出气体,在排出气体的过程中,将第一侧壁24内部产生气流,并气流造成第一水气混合部2内产生压力差,压力差带动第一水气混合部2外部的水流经由所述贯穿通孔23进入水气混合部2内,并分别经由贯穿通孔23进入所述第一水气混合部2的水为条状水流,并与气体混合,产生水气混合物;本实用新型因仅需要提供气体,由特定的结构特征,既可以实现水气混合;
在所述供气管1的内壁上,还可以安装一个小型风机。
如图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个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二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及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再此将不再赘述,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底板21面向形成出气通管22的方向上,还形成一个第二侧壁25;
所述第二侧壁25截面为圆形结构,并形成在所述第一侧壁24内侧,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25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侧壁24的截面形状相同,其目的在于将第一侧壁24与所述第二侧壁25之间产生均匀的水气混合;
在所述第二侧壁25与所述第一侧壁24之间具有若干个所述贯穿通孔23;
在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二侧壁25能够将所述底板21上的贯穿通孔23进行隔离,可实现在通入气体后,经由贯穿通孔23进入第一水气混合部2的水流进行有效的均匀分配及隔离,达到水气混合更加均匀。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个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三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再此将不再赘述,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底板21面向形成出气通管22的方向上,还形成至少一个辅助通水管26,所述辅助通水管26具有向所述出气通管22倾斜的角度;
所述辅助通水管26一端与所述贯穿通孔23连接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口220的外周侧;
所述辅助通水管26便于将贯穿通孔23进入的水流直接引入至第一出气口220的附近,能够提高水气混合的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1对应所述第二侧壁25的内部位置上,还形成至少一个所述辅助通水管26,所述辅助通水管26具有向所述出气通管22倾斜的角度。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个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四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再此将不再赘述,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侧壁25还延伸固定有一个第二导板4,所述第二导板4与所述第二侧壁25接设。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个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五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再此将不再赘述,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侧壁24还延伸固定有一个第一导板3,所述第一导板3与所述第一侧壁24接设;
所述第一导板3截面为圆形结构。
如图7、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个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六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再此将不再赘述,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混合器还包括一个第二水气混合部5;
所述第二水气混合部包括5包括一个供气支管10,所述供气支管10贯穿插接在所述第一侧壁24上,并与所述供气管1连接;
所述供气支管10非连接所述供气管1的一端形成一个第二出气口100,所述第二出气口100的出气方向与所述底板21相互垂直。
所述第二出气口100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口220的几何空间上方。
所述第一侧壁24对应第二出气口100的侧壁上延伸形成至少一个侧壁通水管27,所述侧壁通水管27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壁24上,所述第一侧壁24贯穿开设有用于侧壁通水管27伸出的通孔,所述侧壁通水管27的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二出气口100的周侧。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个水下水气混合器的第七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再此将不再赘述,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供气管1内部还设置有一个氧气管101,提升水气含氧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管1内部还设置有一个氧气管101及一个氧气支管102,所述氧气管101与所述氧气支管102连接,所述氧气管101连接至所述第一出气口220,所述氧气支管102连接至所述第二出气口100。
1.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包括:
一个供气管(1);
一个第一水气混合部(2),所述第一水气混合部(2)竖直置于水面下;
所述第一水气混合部(2)包括一个底板(21),所述底板(21)中心向底板(21)任一侧面垂直延伸形成一个出气通管(22),在所述底板(21)上形成若干个允许水流通过贯穿通孔(23);
所述出气通管(22)的第一出气口(220)所处的平面与所述底板(21)所处的平面具有距离差,所述供气管(1)连接在出气通管(22)上;
在所述底板(21)外周侧向形成出气通管(22)一侧方向形成第一侧壁(24);
在所述第一出气口(220)排出的气体形成压力差,带动水流由贯穿通孔(23)外向内运动,并与第一出气口(220)的气体进行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1)面向形成出气通管(22)的方向上,还形成一个第二侧壁(25);
所述第二侧壁(25)截面为圆形结构,并形成在所述第一侧壁(24)内侧;
在所述第二侧壁(25)与所述第一侧壁(24)之间具有若干个所述贯穿通孔(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1)面向形成出气通管(22)的方向上,还形成至少一个辅助通水管(26),所述辅助通水管(26)具有向所述出气通管(22)倾斜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1)对应所述第二侧壁(25)的内部位置上,还形成至少一个辅助通水管(26),所述辅助通水管(26)具有向所述出气通管(22)倾斜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24)还延伸固定有一个第一导板(3),所述第一导板(3)与所述第一侧壁(24)接设;
所述第一导板(3)截面为圆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25)还延伸固定有一个第二导板(4),所述第二导板(4)与所述第二侧壁(25)接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还包括一个第二水气混合部(5);
所述第二水气混合部(5)包括一个供气支管(10),所述供气支管(10)贯穿插接在所述第一侧壁(24)上,并与所述供气管(1)连接;
所述供气支管(10)非连接所述供气管(1)的一端形成一个第二出气口(100),所述第二出气口(100)的出气方向与所述底板(21)相互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气口(100)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口(220)的几何空间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24)对应第二出气口(100)的侧壁上延伸形成至少一个侧壁通水管(27),所述侧壁通水管(27)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壁(24)上,所述侧壁通水管(27)的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二出气口(100)的周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管(1)内部还设置有一个氧气管(101)。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下水气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管(1)内部还设置有一个氧气管(101)及一个氧气支管(102),所述氧气管(101)与所述氧气支管(102)连接,所述氧气管(101)连接至所述第一出气口(220),所述氧气支管(102)连接至所述第二出气口(100)。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