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4-13  4


    本发明涉及市政排水,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1、市政工程排水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将市政工程排水与绿化带的结合,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两者的结合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当下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需要整体的规划设计,以确保排水系统的规划和绿化带的规划相互协调,以便有效地结合两者的功能,并且能够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分配排水设施和绿化带的空间,实现两者的高效融合。其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管理,如何通过绿化带有效地收集、过滤和利用雨水,同时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此外,整个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还需智能化,以便于管理与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便于管理、维护,且运转高效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

    2、一种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和与所述控制系统均电性连接的排水及循环利用装置,所述排水及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绿化带、集水部、与所述集水部连通的蓄水部,以及与所述蓄水部连通的水池;

    3、所述绿化带内排布有与喷水装置,所述喷水装置和水池均通过供水管道连通蓄水部,所述供水管道上设有净水模块;

    4、所述集水部包括内设过滤单元的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包括管体,所述水池设有溢流口b,所述管体的底部和管体内的溢流口a,以及水池的溢流口b均通过集水管道直接连通蓄水部;

    5、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相互之间电性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预警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设于所述供水管道、集水管道、溢流口a和溢流口b处的流量监测装置,设于所述蓄水部内的水位监测装置,以及设于所述供水管道和集水管道上的阀门。

    6、进一步,本发明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排水单元包括能够嵌入已有排水管路的管体和能够安装于已有排水口的盖体,所述管体包括自上而下设置且依次可拆卸连接的a段管、b段管和c段管;所述过滤单元包括形状均与所述管体配合的过滤板a和过滤板b;

    7、所述a段管内位于所述管体截面的直径处设有转轴a,所述转轴a贯穿固定所述过滤板a;所述b段管内同样位于所述管体截面的直径处设有转轴b,所述转轴a和所述转轴b相互平行;所述转轴b的中间位置贯穿固定有水轮,所述转轴b上靠近所述管体的内壁的两侧还分别贯穿固定有两个齿轮a和两个齿轮b,所述齿轮a的两侧分别啮合有齿条c和齿条b,所述齿轮b的一侧啮合有齿条a;所述c段管内设有过滤板b;

    8、所述盖体包括与已有排水口卡接的外圈、能够自动升降的内圈,以及设于所述外圈和内圈之间的柔性连接部,所述内圈为由外层篦子和内层篦子组成的双层机构,两个所述齿条a远离所述齿轮a的一端均依次贯穿所述过滤板a和所述柔性连接部,且与所述外层篦子的底部连接固定,所述过滤板a和所述柔性连接部上均设有能够允许所述齿条a贯穿的贯穿孔b,所述贯穿孔b的开孔面积大于所述齿条a的横截面积,且贯穿孔b的开孔面积同样能够允许过滤板a能够围着转轴 a转动;两个所述齿条b远离所述齿轮a的一端均与所述过滤板b连接固定,两个所述齿条c远离所述齿轮b的一端均贯穿所述过滤板a且与所述内层篦子的底部连接固定,所述过滤板a上设有能够允许所述齿条c贯穿的贯穿孔a,所述贯穿孔a的开孔面积大于所述齿条c的横截面积,且贯穿孔a的开孔面积能够允许过滤板a能够围着转轴 a转动;所述过滤板a的最大转动角度为60°;

    9、所述外圈的面积为s,所述内圈的面积为s,且满足s:s=(1~2):1;所述齿条b和齿条c位于所述齿轮a和齿轮b的同侧,所述齿轮a和齿轮b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满足r:r=(1.2~3):1。

    10、进一步,本发明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柔性连接部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柔性连接部包括排水面和与所述排水面连接的l型连接部;所述排水面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外圈,l型连接部是另一端与所述内层篦子(205)的底部连接固定;

    11、所述外层篦子由上盖和外层侧壁组成,所述内层篦子由内层侧壁组成,所述外层侧壁位于所述l型连接部和所述内层侧壁之间,所述排水面、外层侧壁和内层侧壁上均设有进水孔。

    12、进一步,本发明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水轮包括至少四个叶片,所述叶片远离所述转轴b的一端的正反面均设有凹槽。

    13、进一步,本发明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滤板a上开设有过滤孔a,所述过滤孔a之间为支撑条所述过滤板a由所述转轴a分为一部和二部,所述一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二部的厚度,所述支撑条的上表面还开设有水渠。

    14、进一步,本发明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过滤板b由a部和b部组成,且所述a部和b部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活动连接杆,所述活动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齿条b的端部活动连接,所述过滤板b上开设有过滤孔b。

    15、进一步,本发明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排水及循环利用装置还包括过滤物清理单元,所述过滤物清理单元与所述a段管位于所述过滤板a上方的侧壁连通;所述过滤物清理单元包括存储箱和位于存储箱内的柔性螺杆,所述柔性螺杆通过圆锥齿轮机构与所述转轴b连接固定。

    16、进一步,本发明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管体的截面积小于已有排水管路的截面积,所述a段管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溢流口a,所述溢流口a的高度位于所述外圈和所述转轴a高度差的1/2~2/3处。

    17、进一步,本发明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存储箱放置于地下凹坑内,且所述存储箱上设有提手。

    18、进一步,本发明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蓄水部还设有连通市政排水通道的出水口。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20、本发明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一方面能够通过控制系统来整体控制、调度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的运行,通过集水部和集水管道将水输送至蓄水部,再通过净水模块根据需要将净化后的水回用至水池和喷水装置,当水流过大时,水池也能够贡献一部分的蓄水能力,且还能通过溢流口b将水汇入蓄水部。

    21、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本发明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来整体替换现有绿化带,施工方便。

    22、此外,所述排水单元可以整体替换现有的排水口装置,根据现用的排水井盖的具体形状、尺寸,加工本技术所述的盖体的外圈的形状和尺寸,保证盖体能够匹配已有的排水井,并用本技术所述的盖体方便地替换现用的排水井盖,再将本技术所述排水管整体安装于原有的下水管排水口处,不用再改变原有的地下排水管路,施工方便。若有需要,仅需在排水口的附近位置新设过滤物储存箱即可。

    23、其次,本发明所述市政工程智能排水管能够根据水流量的大小,来自动改变进水孔的多少,具体通过由管体内的水流驱动的水轮,配合齿轮齿条机构的升降,从而控制盖体的双层结构的内圈,使得外层篦子上升、同时内层篦子下降,从而打开内层篦子和外层篦子之间的进水孔,从而加大排水单元的排水量。

    24、此外,还可以通过溢流口a来进一步加大排水量。而反之,当排水单元的水流量减小,且不没过所述溢流口a时,水流又可以通过过滤板a上的水渠,使得水流向过滤板a的二部集中,从而使得水轮反转,使得内层篦子和外层篦子相向运动,将内外层篦子之间的进水孔关闭,盖体自动回到初始状态。

    25、本发明所述所述排水单元配有的警报器及流量检测装置还能够智能标记位置,从而有效预测、防止城市内涝,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和与所述控制系统均电性连接的排水及循环利用装置,所述排水及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绿化带(10)、集水部(20)、与所述集水部(20)连通的蓄水部(30),以及与所述蓄水部(30)连通的水池(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部(202)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柔性连接部(202)包括排水面(2021)和与所述排水面(2021)连接的l型连接部(2022);所述排水面(20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外圈(201),l型连接部(2022)是另一端与所述内层篦子(205)的底部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轮(106)包括至少四个叶片(1061),所述叶片(1061)远离所述转轴b(105)的一端的正反面均设有凹槽(10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a(310)上开设有过滤孔a(3101),所述过滤孔a(3101)之间为支撑条(3105)所述过滤板a(310)由所述转轴a(104)分为一部(3102)和二部(3103),所述一部(3102)的厚度小于所述二部(3103)的厚度,所述支撑条(3105)的上表面还开设有水渠(310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b(320)由a部(3201)和b部(3202)组成,且所述a部(3201)和b部(320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活动连接杆(3203),所述活动连接杆(3203)的另一端与所述齿条b(110)的端部活动连接,所述过滤板b(320)上开设有过滤孔b(320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水及循环利用装置还包括过滤物清理单元(400),所述过滤物清理单元(400)与所述a段管(101)位于所述过滤板a(310)上方的侧壁连通;所述过滤物清理单元(400)包括存储箱(401)和位于存储箱内的柔性螺杆(402),所述柔性螺杆(402)通过圆锥齿轮机构与所述转轴b(105)连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00)的截面积小于已有排水管路的截面积,所述a段管(10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溢流口a(112),所述溢流口a(112)的高度位于所述外圈(201)和所述转轴a(104)高度差的1/2~2/3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箱(401)放置于地下凹坑内,且所述存储箱(401)上设有提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部(30)还设有连通市政排水通道的出水口(32)。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和与所述控制系统均电性连接的排水及循环利用装置,所述排水及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绿化带、集水部、与所述集水部连通的蓄水部,以及与所述蓄水部连通的水池;所述绿化带内排布有与喷水装置,所述喷水装置和水池均通过供水管道连通蓄水部,所述供水管道上设有净水模块;所述集水部包括内设过滤单元的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包括管体,所述水池设有溢流口B,所述管体的底部和管体内的溢流口A,以及水池的溢流口B均通过集水管道直接连通蓄水部。所述智能排水及循环利用系统不仅便于管理、维护,且运转高效。

    技术研发人员:刘策,王满鹏,杨述星,贾亮,寇少斌,刘琦,刘威,杜舟,王世平,李小健,刘雄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92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