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
背景技术:
文丘里混合器是一种重要的气液混合或者液液混合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常用的文丘里混合器为一个喉部开孔的经典文丘里管,主流流体在经典文丘里管内流过并在喉部产生负压,使引入流体从开孔处被吸入并与主流流体相互冲击,破碎形成混合紊流流体,从而达到混合的目的。
但是,经典文丘里混合器存在以下问题:
(1)进出口为一体不可随便拆卸更换;
(2)喉部间隙恒定,混合液流量不可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通过在喉部和引入流体处设置一个腔体,主流流体在文丘里管内流过并在腔体内形成一个真空负压吸入引入流体,引入流体在腔体内对喉部处产生压力,并通过调节喉部间隙或更换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调节喉部直径从而调节引入流体的流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包括外管道、主流流体管道、混合流体管道以及垂直设置在外管道上的引入流体管道,所述外管道内设置有用于引入流体的腔体及贯穿所述外管道的环道腔,所述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相接并设置在环道腔内,且与环道腔形成封闭;所述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相接处形成喉部,且所述喉部位于所述腔体内。
进一步,所述主流流体管道为内腔渐缩型的管道,其缩口角度为15°~35°;所述混合流体管道为内腔渐扩口型的管道,其扩口角度为10°~25°;所述引入流体管道为内腔直口型的管道。
进一步,所述引入流体管道伸入所述腔体内且设置在所述喉部的上端,所述腔体为外管道内设置的凹槽,槽深至少2mm,以便引入流体和主流流体能更充分混合。
进一步,所述引入流体管道、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的外壁均为带有外螺纹段的直管,且均与所述外管道的内螺纹段相配合并密封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外管道与所述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密封胶垫圈的放置槽。
进一步,所述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在相接处分别设置有倒内角和倒外角;所述倒内角和倒外角相配合形成喉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文丘里混合器可以根据管路要求,由一个外管道匹配不同的主流流体管道进口、混合流体管道出口和引入流体管道入口,提高了混合器的灵活性。
在外管道内设置腔体,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相接处形成喉部,且所述喉部位于所述腔体内,使得混合流体包裹住喉口,控制了主流流体和引入流体的混合,保证了混合流体的进入量;且主流流体管道的喉管间隙可调,通过在主流流体管道增加垫片,使喉管处的间隙增大,加大引入流体进入主流流体的间隙,从而调节引入流体进入流量,直到文丘里的射流界限,或者更换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的直径来改变喉部的间隙,从而满足不同流量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喉部间隙为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外观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喉部间隙不为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外观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管道,2-主流体流体管道,3-混合流体管道,4-引入流体管道,5-腔体,6-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现有经典文丘里混合器存在的问题,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包括外管道1、主流流体管道2、混合流体管道3以及垂直设置在外管道1上的引入流体管道4,所述外管道1内设置有用于引入流体的腔体5及贯穿所述外管道1的环道腔,所述主流流体管道2和混合流体管道3相接并设置在环道腔内,且与环道腔形成封闭;所述主流流体管道2和混合流体管道3相接处形成喉部,且所述喉部位于所述腔体5内。所述引入流体管道4、主流流体管道2和混合流体管道3均通过螺母与所述外管道1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腔体5为外管道1内设置的凹槽,深度为2mm以上,引入流体在腔体5内包裹喉部,对喉部产生压力,并保证引入流体的进入量。
本实施例中的主流流体管道2为内腔渐缩型的管道,其缩口角度为15°~35°;所述混合流体管道3为内腔渐扩口型的管道,其扩口角度为10°~25°;扩口角度小于缩口角度,能够保证主流流体通过喉部时加速形成负压区,可以对主流流体起到引流作用。所述引入流体管道4为内腔直口型的管道。
其中,主流流体管道2的缩口段、喉部和混合流体管道3的扩口段处于环道腔内部,可以实现对流体的缓冲、稳压,使环道腔与主流道之间形成稳定压差,维持了主流道流场的均匀稳定。
本实施例中,引入流体管道4道伸入所述腔体5内且设置在所述喉部的上端,以便主流流体在喉部形成负压时和引入流体之间混合更加充分。
本实施例中,引入流体管道4、主流流体管道2和混合流体管道3的外壁均为带有外螺纹段的直管,且均与所述外管道1的内螺纹段相配合,管螺纹方便更换,可以更换满足不同的外管路要求,减少管接件的转换数量,提高管路布局。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外管道1与所述主流流体管道2和混合流体管道3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密封胶垫圈的放置槽,以增加气密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流流体管道2和混合流体管道3在相接处分别设置有倒内角和倒外角;所述倒内角和倒外角相配合形成喉部,其喉部的初始间隙为零,如图1所示,在使用时可在主流流体管道2和混合流体管道3之间通过使用垫片6来改变喉部间隙,如图3所示,直到文丘里的射流界限即可,从而达到增加的流量要求,当然,也可通过更换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调节喉部直径从而调节引入流体的流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道、主流流体管道、混合流体管道以及垂直设置在外管道上的引入流体管道,所述外管道内设置有用于引入流体的腔体及贯穿所述外管道的环道腔,所述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相接并设置在环道腔内,且与环道腔形成封闭;所述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相接处形成喉部,且所述喉部位于所述腔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流体管道为内腔渐缩型的管道,其缩口角度为15°~35°;所述混合流体管道为内腔渐扩口型的管道,其扩口角度为10°~25°;所述引入流体管道为内腔直口型的管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入流体管道伸入所述腔体内且设置在所述喉部的上端,所述腔体为外管道内设置的凹槽,槽深至少2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入流体管道、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的外壁均为带有外螺纹段的直管,且均与所述外管道的内螺纹段相配合并密封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管道与所述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密封胶垫圈的放置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体式流量调节文丘里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流体管道和混合流体管道在相接处分别设置有倒内角和倒外角;所述倒内角和倒外角相配合形成喉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