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对接与外围加装对接并用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技术2025-04-03  41


    本发明涉及电梯控制,特别是涉及一种协议对接与外围加装对接并用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1、现代都市的高楼林立,电梯作为不可或缺的垂直通行媒介,其运行效率与乘客的乘梯感受,深刻影响着楼宇的运作顺畅度与舒适度。而电梯公司在电梯群控系统中,虽然每台电梯都能独立运行,但为了提高整体效率,通常会将多部电梯(通常至少为两台)整合为一个群控系统,其中一部被配置为主群控电梯,负责统筹调度其余作为从属电梯的运作,从而实现群控调度提高电梯运载效率。然而,面对不同品牌或同品牌不同型号电梯协议不兼容的问题时电梯则无法实现群控,使得乘客在寻求快速搭乘时,往往按下多台电梯外呼键,导致不必要的电梯空驶。这不仅影响乘客的乘梯效率和体验,还带来了能源浪费和设备磨损问题。

    2、专利申请cn116081411a公开了一种不同品牌电梯的群控调度系统和方法,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协议转换的跨品牌群控方法,但其仍有以下问题:

    3、1、该系统的方案虽然择一支持外围加装对接或协议对接方式,但实际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旧梯替换过程中,往往只有新梯可提供协议对接以减少投入,而旧梯无法提供协议对接。

    4、2、该系统的外围加装方案在调度时缺少轿厢内召停站信息,无法准确获取电梯实际行程,也无法根据行程及时准确计算出各轿厢任务的运行方向,导致计算出的电梯不是优选的电梯,造成电梯调度效率较低,从而影响电梯的整体运行效率和乘客的乘坐体验。

    5、3、由于各家公司使用的调度因素都不相同,该系统虽然进行了协议拉通,但是很可能因为从电梯无法提供主电梯调度所必须的因子,导致无法实现调度;

    6、4、该系统使用电梯自己的调度,电梯公司自己的算法不能改变,不能根据从电梯不同运行速度、不同开关门时间进行个性化调优,也不能在调度电梯出现异常时及时调配其他电梯响应呼叫,从而影响电梯的整体运行效率和乘坐体验;

    7、5、两部以上电梯存在停站楼层不一致情况时,系统不能根据乘梯者要到达目的楼层调配能到达的电梯来接人,可能导致调配到出发楼层的电梯不能前往乘梯者要到达的目的楼层,致使乘梯体验下降(如:a梯-1~12,b梯1~12,用户12楼下行呼梯时候b梯响应则无法到-1层)。

    8、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对本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协议对接与外围加装对接并用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和方法。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第一方面,一种协议对接与外围加装对接并用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包括至少两台原先独立运行的电梯、电梯群控器和与所述电梯群控器通信连接的电梯状态检测模块,所述电梯群控器与所述电梯对接实现调度,所述对接包括以下的c方式,或a、b、c三种方式中至少两种方式的组合:

    4、a. 纯外围加装对接方式,其中所述电梯群控器通过加装的组件来实现对所述电梯的状态监测和调度控制;

    5、b. 纯协议对接方式,其中所述电梯群控器通过与所述电梯自身系统直接进行通信的协议接口实现对接,来获取所述电梯的调度所必须的各种状态信息和执行调度控制指令;

    6、c. 所述电梯群控器对同一台或一组电梯,部分对接功能通过协议对接实现,部分对接功能通过外围加装对接实现;其中,电梯能够通过协议执行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则按协议对接方式实现和执行;电梯通过协议不能执行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则通过外围加装对接方式实现和执行;

    7、其中,对于全部或部分对接功能通过外围加装对接方式实现的电梯,系统加装有与电梯状态检测器通信连接的内召信号采集器,与所述电梯群控器通信连接的语音及外呼控制器、和与语音及外呼控制器通信连接的外呼信号采集器;所述内召信号采集器设置在电梯的轿厢内,用于采集轿厢内的内召停站信号;所述外呼信号采集器安装于电梯外呼按键与原电梯自身外呼控制板之间,用于切换外呼按键和外呼指示灯的控制,并采集用户的呼梯请求,同时还能够向电梯自身外呼控制板模拟送出相应呼梯请求信号;所述电梯群控器通过电梯状态检测器接收轿厢所在位置及运动情况以及来自所述内召信号采集器的内召停站信号;

    8、其中,对于全部或部分对接功能通过协议对接方式实现的电梯,电梯群控器就相应的对接功能直接与电梯自身系统通过预设的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获取电梯的运行状态信息,包括轿厢位置、运行状态、停站情况,并发送调度控制指令进行相应的电梯调度;

    9、在所述电梯群控器收到通过协议或加装方式获取到乘梯者的语音呼梯请求及来自外呼信号采集器采集到的按键呼梯请求时,由所述的电梯群控器至少根据内召停站信号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原先独立运行的至少两台电梯的调度,使得合适的一台电梯前往响应用户呼叫。

    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外围加装对接方式和协议对接方式,调度时均需要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状态包括:轿厢位置;电梯内召停站;电梯外呼停站;轿厢运行状态,其包括上行运行、上行停站、下行运行、下行停站、空闲;电梯外呼乘梯请求;调度时要发出的指令包括:登记电梯外呼请求、外呼指示灯的亮灭控制;对于外围加装对接方式,其中轿厢位置由电梯状态检测器检测获取;内召停站信号由内召信号采集器采集获取;外呼停站由外呼信号采集器获取;轿厢运行状态由电梯状态检测器的检测到的轿厢运动情况,结合内召停站信号、外呼停站信号推断得出;电梯外呼乘梯请求由外呼采集器获取;登记电梯外呼请求、外呼指示灯的亮灭控制由外呼信号采集器执行。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系统经配置以进行如下操作:

    12、1)接收外呼呼梯请求;

    13、2)判断是否有电梯已经响应了同层同向外呼请求,如果有,则不进行派梯操作;

    14、3)如果没有电梯已经响应,计算各台可调度电梯到达候梯楼层的响应权重;

    15、4)选择响应权重最高的电梯,并向外发出外呼登记请求,同时检查该电梯相应楼层相应方向的外呼停站信号,若信号生效,则认为派梯成功,电梯群控器发出指令,使得同层同向的所有外呼指示灯亮起,以指示已有电梯响应呼叫;

    16、5)电梯群控器监测电梯外呼停站信号,当信号由有效变为无效,说明相应乘梯呼叫已执行完毕,且检测到同层同向的其他电梯也无外呼停站任务时,电梯群控器发出指令,使得同层同向的所有外呼指示灯熄灭,以指示呼叫已完成或无相应呼叫。

    1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响应权重的计算至少包括利用内召停站信号计算响应权重。

    1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响应权重的计算还包括使用外呼停站信号,电梯群控器根据电梯的内外呼停站信号,结合通过协议对接方式直接获取的包括上行运行、上行停站、下行运行、下行停站、空闲等信息的轿厢运行状态,或者在无协议对接方式可用的情况下从电梯状态检测器获取的轿厢所在位置及运动情况,计算出轿厢运行状态,并根据电梯不同运行状态进行调度计算;

    19、其中,电梯群控器在不能通过协议直接获取,需要通过加装方式获取信息计算出轿厢运行状态的方式为:通过电梯状态检测器确定轿厢目前所在楼层,以及轿厢静止、向上运动中还是向下运动中;然后结合内召停站、外呼停站信息,推算出轿厢上行运行、上行停站、下行运行、下行停站、空闲等运行状态;

    20、当相应轿厢没有任何内召和外呼停站任务,并处于停站静止状态,则认为电梯处于空闲状态;

    21、当相应轿厢向上运动中,则认为轿厢上行,同时运行状态为运行;

    22、当相应轿厢向下运动中,则认为轿厢下行,同时运行状态为运行;

    23、当相应轿厢处于静止状态,且轿厢当前所在楼层之下没有任何内召外呼停站任务,则认为轿厢上行,同时运行状态为停站;

    24、当相应轿厢处于静止状态,且轿厢当前所在楼层之上没有任何内召外呼停站任务,则认为轿厢下行,同时运行状态为停站;

    25、当相应轿厢处于静止状态,且轿厢当前所在楼层之上和之下都有内召外呼停站任务,则根据轿厢停站前的运行方向认为电梯的运行方向,如停站前为上行则认为电梯上行,下行则认为电梯下行,同时运行状态为停站;

    26、通过协议或外围加装方式确定轿厢的运行状态后,按以下方式判断轿厢是否顺向:

    27、a、对于上呼梯,满足下两条件之一则认为是顺向:

    28、轿厢在正上行和上行停站,且当前所处楼层在候梯楼层之下、且轿厢当前所在楼层到候梯楼层间有停站任务或轿厢楼层到候梯楼层间距离大于刹停阈值;或者

    29、候梯楼层在最底层,所有正在下行的轿厢;

    30、b、对于下呼梯,满足下两条件之一则认为是顺向:

    31、轿厢在正下行和下行停站,且当前所处楼层在候梯楼层之上、且轿厢当前所在楼层到候梯楼层间有停站或轿厢楼层到候梯楼层间距离大于刹停阈值;或者

    32、候梯楼层在最顶层,所有正在上行的轿厢;

    33、c、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则认为是非顺向:

    34、1)运行方向与乘梯方向相反,若电梯轿厢当前处于上行状态、所述乘梯方向为下行乘梯方向且所述候梯楼层高于所述电梯轿厢当前所在楼层;

    35、2)电梯轿厢当前处于下行状态、所述乘梯方向为上行乘梯方向且所述候梯楼层低于所述电梯轿厢当前所在楼层;

    36、3)电梯轿厢当前处于上行状态、所述乘梯方向为上行乘梯方向且所述候梯楼层低于所述电梯轿厢当前所在楼层减去刹停阈值时;

    37、4)电梯轿厢当前处于下行状态、所述乘梯方向为下行乘梯方向且所述候梯楼层高于所述电梯轿厢当前所在楼层加上刹停阈值时;

    38、其中,当电梯有协议对接方式支持时,电梯群控器通过协议从电梯自身系统获取所述候梯楼层和所述电梯轿厢当前楼层的信息;当电梯无协议对接方式支持时,电梯群控器通过外围加装对接方式获取所述候梯楼层和所述电梯轿厢当前楼层的信息,其中候梯楼层为语音及外呼控制器地址对应的楼层,轿厢当前楼层通过电梯状态检测器检测得到;

    39、其中,根据计算出轿厢当前运行状态属于空闲电梯、顺向运行电梯、非顺向且呼梯方向和轿厢当前运行方向相反的上行电梯、非顺向且呼梯方向和轿厢当前运行方向相反的下行电梯、非顺向且呼梯方向和轿厢当前运行方向一致的上行电梯、非顺向且呼梯方向和轿厢当前运行方向一致中的哪一种,分别进行响应权重计算。

    4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响应权重通过计算可调度电梯从轿厢当前所在楼层到候梯楼层之间的行程距离来计算,距离越短,则权重越高。

    41、根据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其中,空闲电梯的行程距离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42、 s 1 =f curr-so + f δ

    43、其中,顺向运行电梯的行程距离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44、 s 2_3 =f so-curr  + f δ +f innerstop  + f outstop/ num_eg

    45、其中,非顺向且呼梯方向和轿厢当前运行方向相反的上行电梯的行程距离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46、 s 4 =f curr-t_max + f t_max-so + f δ +f innerstop +f outstop/  num_eg

    47、其中,非顺向且呼梯方向和轿厢当前运行方向相反的下行电梯的行程距离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48、 s 5 = f curr-t_min + f t_min-so  + f δ +f innerstop +f outstop/  num_eg

    49、其中,非顺向且呼梯方向和轿厢当前运行方向一致的上行电梯的行程距离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50、 s 6 = f curr-t_max + f  t_min -t_max + f t_min-so  + f δ +f innerstop +f outstop/  num_eg

    51、其中,非顺向且呼梯方向和轿厢当前运行方向一致的下行电梯的行程距离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52、 s 7 = f t_max-so + f  t_min -t_max + f curr-t_min  + f δ +f innerstop +f outstop/  num_eg

    53、其中,

    54、 f curr-so:轿厢所在楼层到用户候梯楼层的总距离,其中候梯楼层由发出呼梯请求的语音及外呼控制器采集地址对应得出;轿厢所在楼层由电梯状态检测器检测得出;

    55、 f δ:当轿厢处于静止状态时,该值取预设的电梯启动距离补偿值,当轿厢处于运动状态时,该值取0;

    56、 f innerstop:内召响应停站的距离总补偿值, f innerstop=预设的单层停站距离补偿值 f stop * 本次行程内召停站次数 n innerstop;内召停站次数 n innerstop需取电梯行驶同方向的内召按键数量,并排除会被电梯反向消号机制消号的楼层;

    57、 f outstop:外呼响应停站的距离总补偿值, f outstop= 预设的单层停站距离补偿值 f stop* 本次行程外呼停站次数 n outstop;外呼停站次数 n outstop取轿厢所在群组电梯从轿厢当前楼层到候梯楼层的要响应的外呼停站数量再减去过程中外呼停站和内召停站的重复楼层;

    58、 num_eg:电梯群组联动电梯数,即在电梯群组中,通过电梯调度运行的电梯的数量;

    59、 t_max:行程最高楼层,即综合内外召停站信息,电梯行程过程中所需到达的最高楼层,对有反向消号机制的电梯还要排除会被电梯反向消号机制消号的内召停站楼层;

    60、 t_min:行程最低楼层,即综合内外召停站信息,电梯行程过程中所需到达的最低楼层,对有反向消号机制的电梯还要排除会被电梯反向消号机制消号的内召停站楼层;

    61、 f curr-t_max:轿厢所在楼层和行程最高楼层之间的总距离;

    62、 f t_max-so:行程最高楼层和用户候梯楼层之间的总距离;

    63、 f curr-t_min:轿厢所在楼层和行程最低楼层之间的总距离;

    64、 f t_min-so:行程最低楼层和用户候梯楼层之间的总距离;

    65、 f  t_min -t_max:行程最低楼层和行程最高楼层之间的总距离;

    66、对于等高的楼层,以上所有楼层间总距离的计算是:两楼层间相隔楼层数乘以每楼层高度;

    67、对于不等高的楼层,以上所有楼层间总距离的计算是:

    68、两楼层间所有楼层高度的累加。

    69、本发明第二方面,一种协议对接与外围加装对接并用的电梯智能群控方法,使用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中,所述电梯群控器与所述电梯对接实现调度,所述对接包括以下的c方式,或a、b、c三种方式中至少两种方式的组合:

    70、a. 纯外围加装对接方式,其中所述电梯群控器通过加装的组件来实现对所述电梯的状态监测和调度控制;

    71、b. 纯协议对接方式,其中所述电梯群控器通过与所述电梯自身系统直接进行通信的协议接口实现对接,来获取所述电梯的运行状态信息和执行调度控制指令;

    72、c. 所述电梯群控器对同一台或一组电梯,部分对接功能通过协议对接实现,部分对接功能通过外围加装对接实现;其中,电梯能够通过协议执行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则按协议对接方式实现和执行;电梯通过协议不能执行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则通过外围加装对接方式实现和执行。

    73、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4、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协议对接和外围加装对接并用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及方法,在系统同时引入协议对接方式和外围加装对接方式,为原先独立运行的电梯赋予智能群控调度能力。对于能提供协议进行对接的电梯,电梯群控器直接与电梯自身系统对接,对无法直接提供协议的电梯(通常是老旧或特殊品牌电梯)或只能提供部分协议的电梯,则通过全部使用外围加装方式或部分使用外围加装方式加装至电梯。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不同条件的电梯灵活选择两种对接方式的并用。

    75、具体地,通过本发明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实现对原来两台或以上独立运行电梯的调度,对于提供完整的协议能获取的状态和实现控制指令的,可直接通过协议与电梯自身系统对接实现状态获取或指令执行;而对于无法提供完整的协议获取状态或执行的指令,则可通过加装的组件,如电梯状态检测器、内召信号采集器、外呼信号采集器以及语音及外呼控制器等实现状态获取或指令执行。这种灵活的实施方案确保该系统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电梯。

    76、在系统运作时,加装的电梯群控器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负责分析来自每台电梯的实时运行数据。面对乘客的外呼请求,加装的电梯群控器会立即启动调度算法,综合考虑电梯的内召停站、外呼停站情况、轿厢所在楼层、运行状态等多重因素,计算各电梯响应乘梯请求的权重(可以是距离、时间等),根据计算结果选择权重最高(距离最短或时间最短)的电梯响应乘客的呼梯。由此,突破了传统电梯群控系统在品牌兼容性与实施灵活性上的局限,而且实现了对无法群控电梯的智能化群控管理。

    77、其次,通过语音识别技术,用户仅需通过简单的语音命令(如:"12楼"),即可告知电梯系统其目的地楼层。系统根据识别出的目的楼层,在不同停站特性的多组电梯中准确指派能到达目的楼层的轿厢给乘客(例如:如a梯 停层范围为-1~12,b梯1-12用户在12楼语音呼叫-1楼,则系统会派 a梯,并将用户送达-1楼),实现语音无接触错层群控呼梯功能。

    78、再次,在紧急信号处理,包括消防信号、避震信号等,当接收到这些紧急信号时,电梯群控器立即响应并且所有电梯脱离调度,自动恢复电梯原始状态。同时,针对电梯异常时,智能重分配任务至其他电梯,确保乘客出行需求与安全。

    79、最后,结合智能调度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电梯调度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收集和分析各楼层的历史客流量大数据,能够精准把握乘梯高峰时段以及乘客的主要起始楼层,在此基础上,系统能够智能调配电梯,在高峰时段将电梯自动调度至起始高峰楼层等待。以确保电梯能够在乘客需求最旺盛的时候迅速响应。同时,通过能够实时收集并分析各楼层的客流量数据,让ai算法平台学习客流量变化、算法缺陷、电梯特性等,不断优化参数并调整电梯的调度策略,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减少了等待时间。

    80、本发明实现外围加装以及协议对接方式的并用,灵活的外围加装与协议对接双重策略,确保了系统的兼容性与可实施性。

    81、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述及。


    技术特征:

    1.一种协议对接与外围加装对接并用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台原先独立运行的电梯、电梯群控器和与所述电梯群控器通信连接的电梯状态检测模块,所述电梯群控器与所述电梯对接实现调度,所述对接包括以下的c方式,或a、b、c三种方式中至少两种方式的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外围加装对接方式和协议对接方式,调度时均需要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状态包括:轿厢位置;电梯内召停站;电梯外呼停站;轿厢运行状态,其包括上行运行、上行停站、下行运行、下行停站、空闲;电梯外呼乘梯请求;调度时要发出的指令包括:登记电梯外呼请求、外呼指示灯的亮灭控制;对于外围加装对接方式,其中轿厢位置由电梯状态检测器检测获取;内召停站信号由内召信号采集器采集获取;外呼停站由外呼信号采集器获取;轿厢运行状态由电梯状态检测器的检测到的轿厢运行情况,结合内召停站信号、外呼停站信号推断得出;电梯外呼乘梯请求由外呼采集器获取;登记电梯外呼请求、外呼指示灯的亮灭控制由外呼信号采集器执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召信号采集器包括电梯灯检测装置,所述电梯灯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电梯自身内召控制板送出的楼层按键指示灯亮灭信号,灯亮则说明相应楼层已登记,即电梯会在相应楼层执行内召停站,从而由所述内召信号采集器经电梯状态检测器将采集到的内召停站信号传送至所述电梯群控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呼信号采集器包括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用于在所述外呼信号采集器工作时,控制原电梯外呼按键上的电梯按键开关及按键灯与电梯自身外呼控制板之间的连接断开、并切换成与所述外呼信号采集器连接,从而由所述外呼信号采集器从所述电梯按键开关及按键灯获得相应的呼梯请求和外呼停站信号,并通过所述语音及外呼控制器传送至所述电梯群控器,电梯群控器对呼梯请求进行调度,并根据调度结果形成指令发给语音及外呼控制器,所述语音及外呼控制器在收到所述电梯群控器的调度指令时通过所述外呼信号采集器向指定的电梯自身外呼控制板模拟发送相应的呼梯信号。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按如下流程完成群控调度操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权重的计算至少包括利用内召停站信号计算响应权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权重的计算还包括使用外呼停站信号,电梯群控器根据电梯的内外呼停站信号,结合通过协议对接方式直接获取的包括上行运行、上行停站、下行运行、下行停站、空闲信息的轿厢运行状态,或者在无协议对接方式可用的情况下从电梯状态检测器获取的轿厢所在位置及运动情况,计算出轿厢运行状态,并根据电梯不同运行状态进行调度计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响应权重通过计算可调度电梯从轿厢当前所在楼层到候梯楼层之间的行程距离来计算,距离越短,则权重越高。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空闲电梯的行程距离基于轿厢当前楼层与候梯楼层之间的距离以及预设的电梯启动距离补偿值计算。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顺向运行电梯的行程距离基于轿厢当前楼层与候梯楼层之间的距离、电梯启动距离补偿值、内召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外呼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以及电梯群组联动数量计算。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非顺向且呼梯方向与轿厢当前运行方向相反的上行电梯的行程距离基于轿厢当前楼层与行程最高楼层之间的距离、行程最高楼层与候梯楼层之间的距离、电梯启动距离补偿值、内召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外呼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以及电梯群组联动数量计算。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非顺向且呼梯方向与轿厢当前运行方向相反的下行电梯的行程距离基于轿厢当前楼层与行程最低楼层之间的距离、候梯楼层与行程最低楼层之间的距离、电梯启动距离补偿值、内召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外呼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以及电梯群组联动数量计算。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非顺向且呼梯方向与轿厢当前运行方向一致的上行电梯的行程距离基于行程最高楼层与轿厢当前楼层之间的距离、行程最高楼层与行程最低楼层之间的距离、候梯楼层与行程最低楼层之间的距离、电梯启动距离补偿值、内召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外呼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以及电梯群组联动数量计算。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非顺向且呼梯方向与轿厢当前运行方向一致的下行电梯的行程距离基于行程最高楼层与候梯楼层之间的距离、行程最高楼层与行程最低楼层之间的距离、轿厢当前楼层与行程最低楼层之间的距离、电梯启动距离补偿值、内召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外呼响应停站的距离补偿值以及电梯群组联动数量计算。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按流程进行派梯时,根据不同对接方式发出相应的状态采集和调度指令,具体如下: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轿厢运行到相应楼层,任务结束时,电梯群控器还根据对接方式不同采用不同方式监测调度任务的执行情况,监测到任务执行完成后,发出指令使不同方式对接的电梯都做出呼叫已完成指示;具体如下: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空闲电梯的行程距离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梯群控器对每一台可调度电梯到达候梯楼层的行程距离进行计算之前,执行以下操作: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针对群控的不同电梯速度不一致情况,所述电梯群控器在计算每一台可调度电梯到达候梯楼层的行程距离时,还将行程距离的初步计算结果乘以电梯速度系数speed_c以进行电梯速度加权补偿。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针对群控中不同电梯停站时间不一致的情况,所述电梯群控器在计算每一台可调度电梯到达候梯楼层的行程距离时,进一步将其中的内召响应停站补偿和外呼响应停站补偿的初步计算结果乘以电梯开关门时长系数door_c以进行电梯停站加权补偿。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存在多台电梯具有相同的最短行程距离时,所述电梯群控器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选择机制:

    22.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23.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2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2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2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ai算法优化与远程管理平台,其支持ota在线升级功能,所述ai算法优化与远程管理平台执行ai算法实现智能调度,具体包括:

    27.一种协议对接与外围加装对接并用的电梯智能群控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26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其中,所述电梯群控器与所述电梯对接实现调度,所述对接包括以下的c方式,或a、b、c三种方式中至少两种方式的组合:


    技术总结
    一种协议对接与外围加装对接并用的电梯智能群控系统和方法,整合了至少两台原先独立运行的电梯,通过电梯群控器实现统一调度。系统对不同条件的电梯分别采用纯外围加装和纯协议方式与电梯群控器对接,实现两方式并用,或者同一台或一组电梯,部分对接功能通过协议对接实现,部分对接功能通过外围加装对接实现。外围加装包括内召信号采集器、语音及外呼控制器和外呼信号采集器,用于采集电梯内召停站信号、用户呼梯请求,并模拟呼梯信号。协议对接则直接与电梯自身系统通信,获取运行状态和执行调度指令。系统根据电梯状态和用户请求计算权重,选择最佳电梯响应呼叫。本发明提高电梯群控系统的兼容性和实施灵活性,优化了电梯运行效率和乘客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李标彬,黄永康,张先永,丘彬,白以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旺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86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