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自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1、喝热水是绝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随着现代化的普及,家中、宾馆和商场等场所均有提供热水的设备,均能轻易喝到热饮。然而,在一些特殊场合如野营或者施工现场,由于不方便用电,无法轻易获得热水。因此,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使用自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以得到热水的装置。
2、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4525737u、授权公告日为2021年10月29日的一种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加热装置,该自加热装置包括储物腔体,在储物腔体内设置有密封水袋(密封水袋作为化学反应的一种介质,将其作为反应包)、自加热包以及水带刺破组件,在容纳腔体内横向延伸有滑动腔体,刺破组件滑动设置在滑动腔体上,在刺破组件的端部设置有刺破针,在刺破组件和密封水袋之间设置有挡板,挡板上设置有供刺破针穿过的穿孔,在刺破组件上还设置有抵接在挡板上的弹性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刺破针与密封水袋保持一定的间距,当需要进行加热时,按压刺破组件,刺破组件克服弹性件的弹力移动,刺破针会刺破密封水袋,密封水袋内的水流出并与储物腔体内的自加热包混合,两者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起到加热作用。
3、然而,上述技术方案中,刺破组件中的刺破针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限位,避免直接刺破反应包,然而,若弹性件的弹力较大,则会造成按压困难,若弹性件的弹力较小,则会造成限位容易失效,在震动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刺破针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加热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刺破组件依靠弹性件进行限位导致的若弹性力较大则按压困难、若弹性件的弹力过小则反应包有误刺破风险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加热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自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反应包和自加热包,反应包位于自加热包的上方,自加热装置还包括导向设置在壳体内且用于刺破反应包的刺破组件,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刺破组件穿过的穿孔,刺破组件具有未刺破反应包的初始状态和在运动后刺破反应包的刺破状态,所述刺破组件包括位于壳体外侧的限位部,限位部在刺破组件位于初始状态时与壳体外壁止挡配合,所述限位部可拆掉或可活动设置在刺破组件的端部,以在限位部拆掉或者移动位置后使刺破组件能够从初始状态运动到刺破状态。
4、进一步地,刺破组件包括刺破主体和连接在刺破主体端部的活动手柄,活动手柄可相对于刺破主体翻转以使在刺破组件处于初始状态时与壳体外壁止挡配合,活动手柄构成所述限位部。
5、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手柄和刺破主体的其中一个的端部设置有球头,另一个上设置有与球头配合的球面。
6、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包与自加热包上下间隔布置,所述刺破组件设置在反应包与自加热包之间,所述刺破组件包括用于刺破反应包的顶部刺破头,所述自加热包上设置有封闭膜,所述刺破组件还包括用于刺破所述封闭膜的底部刺破头。
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引导件,引导件上设置有在刺破组件处于初始状态下容纳顶部刺破头的上容纳部以及容纳底部刺破头的下容纳部,上容纳部具有引导顶部刺破头朝向反应包运动的顶部引导面,下容纳部具有引导底部刺破头朝向自加热包运动的底部引导面。
8、进一步地,顶部刺破头和底部刺破头均为弯曲的片状结构,所述上容纳部和下容纳部均为与相应刺破头形状适配的弧形凹槽。
9、进一步地,反应包与自加热包上下间隔布置,刺破主体设置在反应包与自加热包之间,刺破主体包括用于刺破反应包的顶部刺破头,自加热包上设置有封闭膜,刺破主体还包括用于刺破所述封闭膜的底部刺破头;壳体内设置有引导件,引导件上设置有在刺破组件处于初始状态下容纳顶部刺破头的上容纳部以及容纳底部刺破头的下容纳部,上容纳部具有引导顶部刺破头朝向反应包运动的顶部引导面,下容纳部具有引导底部刺破头朝向自加热包运动的底部引导面;引导件呈柱状,刺破主体还包括套设在引导件外周的连接环,连接环分别连接顶部刺破头和底部刺破头,连接环内壁上固定有沿其径向延伸的连接杆,连接杆具有伸出壳体的伸出部,活动手柄与伸出部连接,引导件上设置有沿引导件轴向延伸且沿径向贯通引导件的避让槽,避让槽用于在刺破组件由初始状态运动到刺破状态的过程中避让所述的连接杆、伸出部以及活动手柄。
10、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壳体本体上设置有供刺破主体装入壳体内的装入口,壳体还包括安装在装入口处的密封盖板,密封盖板上设置有供伸出部伸出的所述穿孔,密封盖板和引导件两者相对端面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凸柱,另外一个上设置有与凸柱一一对应且供凸柱卡入的卡槽,凸柱或卡槽有至少两个且分布在避让槽的两侧。
11、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刺破头的宽度大于顶部刺破头的宽度。
12、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手柄的端部还设置有密封件,以使刺破组件处于刺破状态时密封件与壳体上的穿孔密封配合。
13、本实用新型中自加热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中的自加热装置进行改进,通过设置壳体和位于壳体内部的反应包和自加热包便于产生热量方便加热;通过将反应包设置在自加热包的上方,便于在刺破组件刺破反应包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反应包内的液体流出,并流到自加热包内;设置刺破组件以及在刺破组件上设置限位部,且由于在壳体上还设置有穿孔,使得刺破组件的部分结构能够伸出壳体,且在限位部的限位作用下和壳体外壁止挡配合;在刺破组件的初始状态,刺破组件中的限位部可拆掉或可活动设置在刺破组件的端部,进而使得在初始状态下,刺破组件在限位部的作用下不会与壳体相对移动,在限位部拆掉或者移动位置后使刺破组件能够从初始状态运动到刺破状态,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刺破组件依靠弹性件进行限位导致的若弹性力较大则按压困难、若弹性件的弹力过小则反应包有误刺破风险的问题。
1.一种自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反应包和自加热包,反应包位于自加热包的上方,自加热装置还包括导向设置在壳体内且用于刺破反应包的刺破组件,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刺破组件穿过的穿孔,刺破组件具有未刺破反应包的初始状态和在运动后刺破反应包的刺破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破组件包括位于壳体外侧的限位部,限位部在刺破组件位于初始状态时与壳体外壁止挡配合,所述限位部可拆掉或可活动设置在刺破组件的端部,以在限位部拆掉或者移动位置后使刺破组件能够从初始状态运动到刺破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刺破组件包括刺破主体和连接在刺破主体端部的活动手柄,活动手柄可相对于刺破主体翻转以使在刺破组件处于初始状态时与壳体外壁止挡配合,活动手柄构成所述限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手柄和刺破主体的其中一个的端部设置有球头,另一个上设置有与球头配合的球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包与自加热包上下间隔布置,所述刺破组件设置在反应包与自加热包之间,所述刺破组件包括用于刺破反应包的顶部刺破头,所述自加热包上设置有封闭膜,所述刺破组件还包括用于刺破所述封闭膜的底部刺破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引导件,引导件上设置有在刺破组件处于初始状态下容纳顶部刺破头的上容纳部以及容纳底部刺破头的下容纳部,上容纳部具有引导顶部刺破头朝向反应包运动的顶部引导面,下容纳部具有引导底部刺破头朝向自加热包运动的底部引导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顶部刺破头和底部刺破头均为弯曲的片状结构,所述上容纳部和下容纳部均为与相应刺破头形状适配的弧形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应包与自加热包上下间隔布置,刺破主体设置在反应包与自加热包之间,刺破主体包括用于刺破反应包的顶部刺破头,自加热包上设置有封闭膜,刺破主体还包括用于刺破所述封闭膜的底部刺破头;壳体内设置有引导件,引导件上设置有在刺破组件处于初始状态下容纳顶部刺破头的上容纳部以及容纳底部刺破头的下容纳部,上容纳部具有引导顶部刺破头朝向反应包运动的顶部引导面,下容纳部具有引导底部刺破头朝向自加热包运动的底部引导面;引导件呈柱状,刺破主体还包括套设在引导件外周的连接环,连接环分别连接顶部刺破头和底部刺破头,连接环内壁上固定有沿其径向延伸的连接杆,连接杆具有伸出壳体的伸出部,活动手柄与伸出部连接,引导件上设置有沿引导件轴向延伸且沿径向贯通引导件的避让槽,避让槽用于在刺破组件由初始状态运动到刺破状态的过程中避让所述的连接杆、伸出部以及活动手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壳体本体上设置有供刺破主体装入壳体内的装入口,壳体还包括安装在装入口处的密封盖板,密封盖板上设置有供伸出部伸出的所述穿孔,密封盖板和引导件两者相对端面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凸柱,另外一个上设置有与凸柱一一对应且供凸柱卡入的卡槽,凸柱或卡槽有至少两个且分布在避让槽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刺破头的宽度大于顶部刺破头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手柄的端部还设置有密封件,以使刺破组件处于刺破状态时密封件与壳体上的穿孔密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