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3-28  43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1、电动汽车在进行充电的过程中,需将充电桩上的充电枪插入车体内预留的充电桩插座的充电口之中为车辆提供电源。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分为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两种。直流充电相对于交流充电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充电速度上,由于直流充电直接将电能输入到电池中,减少了电压和电流的转换次数,因此其充电效率较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电池充满。

    2、然而,直流充电连接器也存在一些缺点。由于直流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电流大,直流充电连接器的线缆通常较粗重,因此在充电过程中,在线缆的重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下会对充电枪与充电桩插座之间的插接产生扭矩拉扯,损伤充电枪与充电桩内的连接的端子,影响连接的牢固性,甚至导致连接松脱。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的直流充电连接器在充电过程中,在线缆的重力或者外力的作用下会对充电枪与充电桩插座之间的插接产生扭矩拉扯,影响连接的牢固性,甚至导致连接松脱的问题。

    2、本发明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用于与充电桩插座插接,包括外壳、内筒、触发件和多个端子;内筒安装于外壳内,外壳能够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第一方向为直流充电连接器与充电桩插座插接的方向;多个端子在内筒中绕第一方向均布,且多个端子与内筒固接;外壳上固接有电缆,电缆内部的多根导线分别与多个端子对应设置,每个端子与其对应设置的导线相连;触发件能够绕第一方向转动地安装于内筒上,直流充电连接器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处于第一状态时,限制触发件以及外壳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处于第二状态时,允许触发件以及外壳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初始状态下直流充电连接器处于第一状态。

    3、进一步地,内筒的外周壁面上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位于第二端沿第一方向靠近充电桩插座的一侧,第一端绕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端绕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触发件包括滑块,滑块沿第二方向向外伸出外壳,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滑块能够在限位槽内沿第一方向滑动,滑块绕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与限位槽的第一端绕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相等,且当直流充电连接器处于第一状态时,滑块与限位槽的第一端抵接,当直流充电连接器处于第二状态时,滑块与限位槽的第二端抵接。

    4、进一步地,滑块通过第一弹性件安装于限位槽内,第一弹性件沿第一方向设置。

    5、进一步地,还包括外压筒和内压筒,外压筒套接于外壳并与内筒同轴设置,外压筒位于滑块沿第一方向远离充电桩插座的一侧,且当滑块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充电桩插座一侧移动预设距离时能够带动外压筒移动,且外压筒的移动方向与滑块的移动方向相同;外壳上固定设置有凸台,外压筒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充电桩插座一侧移动能够与凸台抵接;内压筒套接于外壳内并与内筒同轴设置,初始状态下内压筒位于外压筒沿第一方向远离滑块的一侧,且当外压筒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充电桩插座一侧移动时能够带动内压筒移动,且内压筒的移动方向与外压筒的移动方向相反,内压筒通过第二弹性件与内筒相连,第二弹性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内筒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地设置,且初始状态下内筒与外壳沿第一方向靠近充电桩插座的一端处于同一平面上。

    6、进一步地,外壳上开设有液压通道,液压通道内设置有液压油,内压筒和外压筒通过液压通道连通,进而当外压筒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充电桩插座一侧移动时能够带动内压筒移动,并使内压筒的移动方向与外压筒的移动方向相反。

    7、进一步地,液压通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连通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均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段和第二段通过连通段连通,外压筒与第一段滑动密封,内压筒与第二段滑动密封,且初始状态下允许外压筒沿第一方向向靠近连通段的一侧移动,允许内压筒沿第一方向向远离连通段的一侧移动。

    8、进一步地,第二段与连通段的交接处设置有第一磁铁,内压筒沿第一方向靠近连通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磁铁,初始状态下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互吸引。

    9、进一步地,外壳内设置有卡扣,当滑块滑动至限位槽的第二端时,卡扣能够与充电桩插座卡接。

    10、进一步地,滑块和限位槽均设置为两个。

    11、进一步地,外壳内设置有安装通道,安装通道在第一方向上的横截面为弧形,且安装通道在第一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电缆在第一方向上的横截面积。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通过设置外壳、内筒、触发件和多个端子配合,在将直流充电连接器与充电桩插座进行插接时,由于初始状态下直流充电连接器处于第一状态,此时限制触发件和外壳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即此时触发件将外壳和内筒锁定,使外壳与内筒能够同步与充电桩插接座插接,在刚开始插接时使内筒上的端子能够准确的对准充电桩插接座内的端子,保证插接的准确性。随着插接的进行,当直流充电连接器与充电桩插座完成插接后,直流充电连接器处于第二状态,此时允许触发件和外壳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因此若在使用过程中电缆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产生绕第一方向上的扭矩,或由于电缆自身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绕第一方向上的扭矩,将使与电缆固接的外壳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即,将内筒与外壳分离设置,使内筒与外壳能够相对转动,可以尽量避免内筒中的端子受到扭矩作用而与充电桩插座中的端子相互磨损,减小端子的损伤情况,提高端子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用于与充电桩插座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内筒、触发件和多个端子;内筒安装于外壳内,外壳能够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第一方向为直流充电连接器与充电桩插座插接的方向;多个端子在内筒中绕第一方向均布,且多个端子与内筒固接;外壳上固接有电缆,电缆内部的多根导线分别与多个端子对应设置,每个端子与其对应设置的导线相连;触发件能够绕第一方向转动地安装于内筒上,直流充电连接器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处于第一状态时,限制触发件以及外壳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处于第二状态时,允许触发件以及外壳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初始状态下直流充电连接器处于第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筒的外周壁面上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位于第二端沿第一方向靠近充电桩插座的一侧,第一端绕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端绕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触发件包括滑块,滑块沿第二方向向外伸出外壳,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滑块能够在限位槽内沿第一方向滑动,滑块绕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与限位槽的第一端绕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相等,且当直流充电连接器处于第一状态时,滑块与限位槽的第一端抵接,当直流充电连接器处于第二状态时,滑块与限位槽的第二端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滑块通过第一弹性件安装于限位槽内,第一弹性件沿第一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压筒和内压筒,外压筒套接于外壳并与内筒同轴设置,外压筒位于滑块沿第一方向远离充电桩插座的一侧,且当滑块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充电桩插座一侧移动预设距离时能够带动外压筒移动,且外压筒的移动方向与滑块的移动方向相同;外壳上固定设置有凸台,外压筒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充电桩插座一侧移动能够与凸台抵接;内压筒套接于外壳内并与内筒同轴设置,初始状态下内压筒位于外压筒沿第一方向远离滑块的一侧,且当外压筒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充电桩插座一侧移动时能够带动内压筒移动,且内压筒的移动方向与外压筒的移动方向相反,内压筒通过第二弹性件与内筒相连,第二弹性件沿第一方向设置,内筒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地设置,且初始状态下内筒与外壳沿第一方向靠近充电桩插座的一端处于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壳上开设有液压通道,液压通道内设置有液压油,内压筒和外压筒通过液压通道连通,进而当外压筒相对于外壳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充电桩插座一侧移动时能够带动内压筒移动,并使内压筒的移动方向与外压筒的移动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液压通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连通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均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段和第二段通过连通段连通,外压筒与第一段滑动密封,内压筒与第二段滑动密封,且初始状态下允许外压筒沿第一方向向靠近连通段的一侧移动,允许内压筒沿第一方向向远离连通段的一侧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段与连通段的交接处设置有第一磁铁,内压筒沿第一方向靠近连通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磁铁,初始状态下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互吸引。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壳内设置有卡扣,当滑块滑动至限位槽的第二端时,卡扣能够与充电桩插座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滑块和限位槽均设置为两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壳内设置有安装通道,安装通道在第一方向上的横截面为弧形,且安装通道在第一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电缆在第一方向上的横截面积。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包括外壳、内筒、触发件和多个端子。内筒安装于外壳内,外壳能够相对于内筒绕第一方向转动,触发件能够绕第一方向转动地安装于内筒上。本发明的一种直流充电连接器通过设置外壳、内筒、触发件和多个端子配合,在将直流充电连接器与充电桩插座进行插接时,通过将内筒与外壳分离设置,使内筒与外壳能够相对转动,可以尽量避免内筒中的端子受到扭矩作用而与充电桩插座中的端子相互磨损,减小端子的损伤情况,提高端子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倪晓和,王建,元立胜,徐好,杨小松,吴延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国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82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