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立柱托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3-26  46


    本技术涉及建筑,尤其涉及基坑立柱托换结构。


    背景技术:

    1、基坑施工的挑战之一是在结构设计尚未最终确定的情况下开始开挖,基坑开挖后,可能需要对主体桩基或梁柱进行调整,从而导致支撑立柱与主体桩基或梁柱发生冲突。在传统方法中,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常规做法是重新施工支撑立柱,以适应结构的变化。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因此,需要解决基坑施工中支撑体系与主体结构发生冲突的问题,同时要求在结构设计变更后能够更有效地适应这些变化,减少重新施工的成本和时间浪费,为此设计了基坑立柱托换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基坑立柱托换结构,有效解决了传统立柱托换过程中遇到的安装不便、支撑体系不稳定、连接不牢固等问题,提高了基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坑立柱托换结构,包括地连墙,所述地连墙的侧壁固定有多个混凝土支撑,所述混凝土支撑之间均安装有钢管柱,所述钢管柱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钢板,所述钢管柱的底部套装有活络头,所述活络头与底部所述钢板之间固定有多个千斤顶。

    3、优选地,所述钢板与所述钢管柱之间均固定有多个加强肋。

    4、优选地,所述活络头的下表面固定有多个第二膨胀螺栓,所述第二膨胀螺栓延伸进底部所述混凝土支撑。

    5、优选地,顶部的所述钢板上表面固定有多个第一膨胀螺栓,所述第一膨胀螺栓延伸进顶部所述混凝土支撑。

    6、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是:

    7、(1)连接牢固性增强:通过在钢管柱与混凝土支撑连接处设置加强肋和第一膨胀螺栓,有效地提高了连接的牢固性,加强肋的设计增加了连接面积,提升了连接的抗拉和抗剪能力,使得钢管柱能够更牢固地与混凝土支撑连接在一起。

    8、(2)灵活性与适应性:由于钢管柱长度小于混凝土支撑之间的距离,这使得本专利在应对不同基坑深度或不规则形状的情况下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可以根据具体工程需要灵活调整钢管柱的长度,以满足不同的建筑要求。

    9、(3)安装便利性:相较于传统专利中钢管柱长度等于混凝土支撑之间的距离,本设计使得安装过程更加简便,通过千斤顶调整钢管柱的高度,实现了与混凝土支撑的紧密贴合,降低了安装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10、(4)支撑体系的可控性:利用千斤顶的设置,可以实现对钢管柱与混凝土支撑之间的微调,确保支撑体系的紧密贴合,提高了整体支撑体系的可控性。这对于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特征:

    1.基坑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连墙,所述地连墙的侧壁固定有多个混凝土支撑,所述混凝土支撑之间均安装有钢管柱,所述钢管柱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钢板,所述钢管柱的底部套装有活络头,所述活络头与底部所述钢板之间固定有多个千斤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与所述钢管柱之间均固定有多个加强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络头的下表面固定有多个第二膨胀螺栓,所述第二膨胀螺栓延伸进底部所述混凝土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立柱托换结构,其特征在于:顶部的所述钢板上表面固定有多个第一膨胀螺栓,所述第一膨胀螺栓延伸进顶部所述混凝土支撑。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坑立柱托换结构,包括地连墙,所述地连墙的侧壁固定有多个混凝土支撑,所述混凝土支撑之间均安装有钢管柱,所述钢管柱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钢板,所述钢管柱的底部套装有活络头,所述活络头与底部所述钢板之间固定有多个千斤顶。本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立柱托换过程中遇到的安装不便、支撑体系不稳定、连接不牢固等问题,提高了基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巩胜,王永芳,成潇博,张坤,汪国权,姚华彦,孙刚,杨丽,石城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228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81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