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亚胺精馏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3-23  43


    本技术涉及乙草胺反应工序中的亚胺精馏,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亚胺精馏系统。


    背景技术:

    1、在乙草胺的生产过程中,精馏是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对于亚胺的分离和提纯。目前,许多厂家采用刮板式薄膜蒸发器进行的精馏。这种蒸发器通过刮板将亚胺液体沿壁刮成薄膜,然后通过加热使其气化,并在减压条件下进行蒸馏。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亚胺的分离,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刮板式薄膜蒸发器在操作过程中,精亚胺的含量往往不稳定。这可能是由于进料量的波动、真空度的变化以及操作温度的不稳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单纯的使用刮板式薄膜蒸发器进行粗亚胺精馏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残液量。残液量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原料的浪费,还可能导致后续处理成本的增加。同时,残液中的杂质和未完全分离的亚胺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亚胺精馏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亚胺含量不稳定,残夜量大且生产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亚胺精馏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包括粗亚胺储罐、计量输送泵、换热器、冷凝器以及超重力旋转精馏床和薄膜蒸发器、精亚胺储罐,所述粗亚胺储罐经计量输送泵连通至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出液口与薄膜蒸发器上端的液相进口连通,所述薄膜蒸发器上端的气相管口与超重力旋转精馏床的底部连通,所述超重力旋转精馏床顶部一侧的气相管口连通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底部冷凝液出口连通至精亚胺储罐。

    4、进一步地,所述超重力旋转精馏床底部一侧的液相出口连通至换热器的出液口与薄膜蒸发器上端的液相进口之间的管道上。

    5、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的壳体内设有冷凝盘管,所述冷凝器的壳体通过管道与真空缓冲罐连通,所述真空缓冲罐的一侧连通设有真空泵。

    6、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内的换热盘管设有两组,其中一组换热盘管连通于超重力旋转精馏床和冷凝器之间。

    7、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和冷凝器呈上、下抵接排布。

    8、进一步地,所述薄膜蒸发器的底部连通有残液接收罐。

    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新型亚胺精馏系统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薄膜蒸发器与超重力旋转精馏床配合,提高精馏的效果和稳定性,且实现未完全分离的亚胺进行再循环,这种再循环机制有助于稳定亚胺的含量,减少波动;亚胺气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再经过冷凝器收集,可以实现在精馏过程中的热量回收和再利用,提高整体的热效率,这种设计不仅节约了能源,还减少了废热的排放。通过本结构的综合应用,可以显著提升亚胺精馏流程的整体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最终产品的纯度和整体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亚胺精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粗亚胺储罐(1)、计量输送泵(2)、换热器(3)、冷凝器(4)以及超重力旋转精馏床(5)和薄膜蒸发器(6)、精亚胺储罐(7),所述粗亚胺储罐(1)经计量输送泵(2)连通至换热器(3),所述换热器(3)的出液口与薄膜蒸发器(6)上端的液相进口连通,所述薄膜蒸发器(6)上端的气相管口与超重力旋转精馏床(5)的底部连通,所述超重力旋转精馏床(5)顶部一侧的气相管口连通冷凝器(4),所述冷凝器(4)的底部冷凝液出口连通至精亚胺储罐(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亚胺精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重力旋转精馏床(5)底部一侧的液相出口连通至换热器(3)的出液口与薄膜蒸发器(6)上端的液相进口之间的管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亚胺精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4)的壳体内设有冷凝盘管,所述冷凝器(4)的壳体通过管道与真空缓冲罐(8)连通,所述真空缓冲罐(8)的一侧连通设有真空泵(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亚胺精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内的换热盘管设有两组,其中一组换热盘管连通于超重力旋转精馏床(5)和冷凝器(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亚胺精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和冷凝器(4)呈上、下抵接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亚胺精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蒸发器(6)的底部连通有残液接收罐(10)。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乙草胺反应工序中的亚胺精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亚胺精馏系统,包括粗亚胺储罐、计量输送泵、换热器、冷凝器以及超重力旋转精馏床和薄膜蒸发器、精亚胺储罐,所述粗亚胺储罐经计量输送泵连通至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出液口与薄膜蒸发器上端的液相进口连通,所述薄膜蒸发器上端的气相管口与超重力旋转精馏床的底部连通,所述超重力旋转精馏床顶部一侧的气相管口连通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底部冷凝液出口连通至精亚胺储罐。本技术实现连续性稳定的生产,精亚胺含量均在98%以上,减少残液排放,提高收率。

    技术研发人员:董湖斌,孙俊玲,张振林,陈果仓,陈文亚,暴晓丁,张俊磊,刘向阳,秦元亮,高文静,陈志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农发河南农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01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80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