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排式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3-16  46


    本技术涉及天然气脱水,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管排式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1、天然气蕴藏在地下多孔隙岩层中,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等,是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但是,井口流出的天然气几乎都为气相水所饱和,甚至会携带一定量的液态水,从油田伴生气或气井中生产出来的天然气,含有过多的水分,水分会降低天然气热值,在降温降压过程中易形成水合物,因此在燃烧之前必须进行分离与净化,控制其水分含量,使之成为干气。

    2、现有的天然气脱水普遍应用的天然气脱水设备为“空冷干燥器”和“分气包”,其脱水原理为:湿天然气经由空冷干燥器进口控制阀进入空冷干燥器的u型管,气上升,气中的水成分在外部低气温(外部大气温度)的作用下,凝结下落,沉在u型管下部的管中,干天然气由空冷干燥器出口控制阀输出。分气包是一个立式的缸筒,其脱水原理为:气从中部进入,顶部出,气上升,气中的水成分在外部低气温的作用下,凝结下落,沉在缸底,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体积较大,占用空间,不便于运输和搬运,且脱水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管排式脱水装置,以解决现有的体积较大,占用空间,不便于运输和搬运,且脱水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排式脱水装置,包括进口汇管,中部汇管和出口汇管,所述进口汇管和中部汇管的顶部和中部汇管的出口汇管的顶部均设置有支管;所述进口汇管,中部汇管和出口汇管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污阀,所述进口汇管,中部汇管和出口汇管顶部相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多个连接嘴。

    3、其中,所述支管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支管的外形为u形,所述支管的直径小于进口汇管,中部汇管和出口汇管的直径。

    4、其中,若干个所述支管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快速连接接头,所述支管底部两端的快速连接接头螺纹连接在进口汇管和中部汇管顶部的连接嘴上,所述进口汇管和中部汇管通过支管相连通,所述支管底部两端的快速连接接头螺纹连接在中部汇管和出口汇管顶部的连接嘴上,所述中部汇管和出口汇管通过支管相连通。

    5、其中,所述中部汇管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中部汇管的外形为u形,若干个所述中部汇管通过支管相连通。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7、上述方案中,利用支管底部两端设置的快速连接接头,实现快拆和快装,便于维修和安装;

    8、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设计一排或多排支管,通过支管内部气体的组分、流速及管材的选型,以便确定支管的管径、间距、高度等等,相对于传统的气液分离罐,管排做到体积小,降低使用成本,节省空间;

    9、通过设置一排或多排支管,由于支管直径更细,分流更多,微小颗粒水珠更易互相碰撞后形成较大颗粒水珠,进而提高气液分离的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管排式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口汇管(1),中部汇管(2)和出口汇管(3),所述进口汇管(1)和中部汇管(2)的顶部和中部汇管(2)的出口汇管(3)的顶部均设置有支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排式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4)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支管(4)的外形为u形,所述支管(4)的直径小于进口汇管(1),中部汇管(2)和出口汇管(3)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排式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支管(4)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快速连接接头(5),所述支管(4)底部两端的快速连接接头(5)螺纹连接在进口汇管(1)和中部汇管(2)顶部的连接嘴上,所述进口汇管(1)和中部汇管(2)通过支管(4)相连通,所述支管(4)底部两端的快速连接接头(5)螺纹连接在中部汇管(2)和出口汇管(3)顶部的连接嘴上,所述中部汇管(2)和出口汇管(3)通过支管(4)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排式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汇管(2)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中部汇管(2)的外形为u形,若干个所述中部汇管(2)通过支管(4)相连通。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管排式脱水装置,包括进口汇管,中部汇管和出口汇管,进口汇管和中部汇管的顶部和中部汇管的出口汇管的顶部均设置有支管,进口汇管,中部汇管和出口汇管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污阀,进口汇管。上述方案,利用支管底部两端设置的快速连接接头,实现快拆和快装,便于维修和安装;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设计一排或多排支管,通过支管内部气体的组分、流速及管材的选型,以便确定支管的管径、间距、高度等等,相对于传统的气液分离罐,管排做到体积小,降低使用成本,节省空间;通过设置一排或多排支管,由于支管直径更细,分流更多,微小颗粒水珠更易互相碰撞后形成较大颗粒水珠,进而提高气液分离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曹建昆,桑勇,苑赫,黄巍,常继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联合众(天津)燃气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07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76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