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3-06  43


    本技术属于生态护坡,具体涉及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


    背景技术:

    1、护坡指的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桥址所在河段,河岸的凹岸逐年迎受水流冲刷,会使河岸不断地坍塌。为保护桥梁和路堤安全,须在凹岸修筑防护建筑物。此外,因设桥引起河水流向变化,冲刷河岸而危及农田和村镇时,也须在河岸修建防护建筑物。

    2、传统的护坡是利用砌块在坡面修筑挡水墙,从而减轻水流对坡面的冲刷,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坡面水土流失,但是传统的砌块在安装时存在一定不足:传统的砌块多为实心砖块,在坡面进行铺设时导致坡面的植物被压在下面,仅有部分植物能够从缝隙中生长出来,影响坡面的生态,且缺少植物根茎的固土效果,大大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而且在铺设砌块时,相邻的砌块之间连接不够紧密,不仅影响护坡效果而且不够美观,基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旨在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该护坡由若干砌块主体拼装形成,所述砌块主体包括砖块本体,所述砖块本体的中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中部设置有隔块,所述隔块将空腔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第一腔室,所述砖块本体的两端与隔块表面开设有贯通的开孔,所述开孔呈横向设置,所述砌块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表面设置有卡槽、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安装于卡槽内。

    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内侧与第一连接头的端头均为光滑圆弧状,所述第一连接头的端头弧度与卡槽内侧弧度相同。

    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头的长度与同侧的两个卡槽之间距离相同。

    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其中两个砖块本的第一连接头安装于另一个砖块本体同一侧的两个卡槽内时,两个第二连接头相互抵触且中部形成第二腔室。

    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砖块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铺设该护坡时,仅需要将砖块本体的第一连接头与卡槽连接,从而实现相邻的砖块本体之间的连接,该种拼装方式不仅简单方便,同时拼装后的护坡连接稳定,有效的提升了护坡效果,而拼装时产生的第二腔室与第一腔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空间,同时能够方便生物筑巢,因此该护坡在使用时不仅能够减轻水流对坡面的冲刷,同时能够尽可能小的减轻对坡面生态的破坏。



    技术特征:

    1.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该护坡由若干砌块主体拼装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砌块主体包括砖块本体(1),所述砖块本体(1)的中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中部设置有隔块(2),所述隔块(2)将空腔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第一腔室(3),所述砖块本体(1)的两端与隔块(2)表面开设有贯通的开孔(4),所述开孔(4)呈横向设置,所述砌块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卡块(5),所述卡块(5)表面设置有卡槽(501)、第一连接头(502)和第二连接头(503),所述第一连接头(502)安装于卡槽(50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501)内侧与第一连接头(502)的端头均为光滑圆弧状,所述第一连接头(502)的端头弧度与卡槽(501)内侧弧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头(502)的长度与同侧的两个卡槽(501)之间距离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砖块本的第一连接头(502)安装于另一个砖块本体(1)同一侧的两个卡槽(501)内时,两个第二连接头(503)相互抵触且中部形成第二腔室(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砖块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巢孔式生态砌块护坡,该护坡由若干砌块主体拼装形成,砌块主体包括砖块本体,砖块本体的中部设有空腔,空腔中部设置有隔块,隔块将空腔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第一腔室,砖块本体的两端与隔块表面开设有贯通的开孔,砌块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卡块,卡块表面设置有卡槽、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第一连接头安装于卡槽内,将砖块本体的第一连接头与卡槽连接,从而实现相邻的砖块本体之间的连接,该种拼装方式不仅简单方便,同时拼装后的护坡连接稳定,而拼装时产生的第二腔室与第一腔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空间,同时能够方便生物筑巢,因此该护坡在使用时不仅能够减轻水流对坡面的冲刷,同时能够尽可能小的减轻对坡面生态的破坏。

    技术研发人员:彭昆,万川,李惠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睿山智水科学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11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73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