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3-05  42


    本技术涉及中华鲎养殖,具体为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


    背景技术:

    1、中华鲎养殖过程中,需要用到养殖孵化框,而专利申请号为201510321819.2,公布了中华鲎虫仿生态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卵的孵化及幼虫的养殖、成虫的养殖、产卵及其收集、日常管理,本方法利用水生植物和带有有益微生物的植物碎屑为中华鲎虫建立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既能为其提供食物又能自我净化水质,并通过投喂专用浮性饵料,保持水温恒定和24小时充氧,利用繁殖箱对卵进行收集,可实现中华鲎虫室内全年养殖,本方法养殖的成虫个体健壮,抗病能力强,雌性成虫平均可产卵400—500枚,孵化率为89%,幼虫成活率为92%,养殖方法简单,养殖成本低,可用来人工扩大中华鲎虫的种群数量,对于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单个养殖框,养殖中华鲎时,需要大批量的养殖,多个单一的养殖框会占用较大空间和占地面积,大量的养殖框平铺会占用很大的占地面积,对养殖的空间具有较高的需求,增加了中华鲎养殖的局限性,最终增加了中华鲎养殖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具备了养殖局限性低的优点,解决了单个养殖框,养殖中华鲎时,需要大批量的养殖,多个单一的养殖框会占用较大空间和占地面积,大量的养殖框平铺会占用很大的占地面积,对养殖的空间具有较高的需求,增加了中华鲎养殖的局限性,最终增加了中华鲎养殖成本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包括养殖孵化框,所述养殖孵化框的内部设置有过滤隔板,所述过滤隔板的顶部开设有取卵口,所述取卵口的内部设置有气泡石,所述养殖孵化框的数量为若干个,其若干个养殖孵化框呈等距离分布,所述养殖孵化框两侧顶部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插接套,所述养殖孵化框两底部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的底部与插接套的内壁接触,所述养殖孵化框的两侧设置有沉淀物清洁机构,所述养殖孵化框的底部设置有箱体,所述插接杆的底部贯穿至箱体的内部。

    3、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沉淀物清洁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箱体内壁的右侧,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正反向螺杆,所述正反向螺杆表面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分水板,所述分水板的右侧连通有喷水头,所述喷水头的数量与养殖孵化框的数量相同,所述喷水头位于养殖孵化框顶部的左侧,所述养殖孵化框右侧的底部连通有排出管,所述移动块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收纳筒,所述排出管的右侧贯穿至收纳筒的内部,所述箱体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输送泵,所述输送泵的输入端与收纳筒的输出端连通。

    4、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分水板的表面套设有抱箍架,所述抱箍架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箱体的顶部。

    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正反向螺杆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稳定套,所述稳定套的左侧固定连接在箱体内壁的左侧。

    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正反向螺杆的表面套设有防曲块,所述防曲块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箱体内壁的底部。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收纳筒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移动块的顶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分水板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移动块的顶部。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0、1、本实用新型通过插接套、安装块和插接杆的配合,使养殖孵化框可以堆叠,让养殖孵化框节省大量占地面积,需要将养殖孵化框的沉淀物清理时,电机带动分水板和喷水头向右侧移动,电机带动收纳筒向左侧移动,当收纳筒与排出管插接、喷水头位于养殖孵化框上方时,关闭电机,连通外接水源,分水板和喷水头将水输送至养殖孵化框的内部,水流穿过排出管进入收纳筒的内部,水流动的过程中带走沉淀物,具备了养殖局限性低的优点,多个单一的养殖框,可以堆叠放置,节省大量空间和占地面积,降低了中华鲎养殖的局限性,减少了中华鲎养殖成本。

    1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沉淀物清洁机构,能够对养殖孵化框内部的沉淀物进行清理,避免养殖孵化框的内部积累过多沉淀物,导致养殖孵化框无法正常孵化中华鲎,提高了中华鲎的孵化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包括养殖孵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孵化框(1)的内部设置有过滤隔板(2),所述过滤隔板(2)的顶部开设有取卵口(3),所述取卵口(3)的内部设置有气泡石(4),所述养殖孵化框(1)的数量为若干个,其若干个养殖孵化框(1)呈等距离分布,所述养殖孵化框(1)两侧顶部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插接套(5),所述养殖孵化框(1)两底部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6),所述安装块(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插接杆(7),所述插接杆(7)的底部与插接套(5)的内壁接触,所述养殖孵化框(1)的两侧设置有沉淀物清洁机构(8),所述养殖孵化框(1)的底部设置有箱体(9),所述插接杆(7)的底部贯穿至箱体(9)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物清洁机构(8)包括电机(81),所述电机(81)固定连接在箱体(9)内壁的右侧,所述电机(8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正反向螺杆(82),所述正反向螺杆(82)表面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移动块(83),所述移动块(83)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分水板(84),所述分水板(84)的右侧连通有喷水头(85),所述喷水头(85)的数量与养殖孵化框(1)的数量相同,所述喷水头(85)位于养殖孵化框(1)顶部的左侧,所述养殖孵化框(1)右侧的底部连通有排出管(86),所述移动块(83)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收纳筒(87),所述排出管(86)的右侧贯穿至收纳筒(87)的内部,所述箱体(9)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输送泵(88),所述输送泵(88)的输入端与收纳筒(87)的输出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板(84)的表面套设有抱箍架(10),所述抱箍架(10)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箱体(9)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反向螺杆(82)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稳定套(11),所述稳定套(11)的左侧固定连接在箱体(9)内壁的左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反向螺杆(82)的表面套设有防曲块(12),所述防曲块(12)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箱体(9)内壁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筒(87)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固件(13),所述加固件(13)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移动块(83)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板(84)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强筋(14),所述加强筋(14)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移动块(83)的顶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华鲎养殖孵化框,包括养殖孵化框,养殖孵化框的内部设置有过滤隔板。本技术通过插接套、安装块和插接杆的配合,使养殖孵化框可以堆叠,让养殖孵化框节省大量占地面积,需要将养殖孵化框的沉淀物清理时,电机带动分水板和喷水头向右侧移动,电机带动收纳筒向左侧移动,当收纳筒与排出管插接、喷水头位于养殖孵化框上方时,关闭电机,连通外接水源,分水板和喷水头将水输送至养殖孵化框的内部,水流穿过排出管进入收纳筒的内部,水流动的过程中带走沉淀物,具备了养殖局限性低的优点,多个单一的养殖框,可以堆叠放置,节省大量空间和占地面积,降低了中华鲎养殖的局限性,减少了中华鲎养殖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泽,吴月喜,陈桓,范倩颜,陈玉婷,陈小星,梁成锦,刘国建,梁诗意,张秋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阳江市渔乡子水产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11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72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