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摩托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牛角。
背景技术:
1、摩托车离合/刹车牛角最重要的部分是捏合杆,市面上离合/刹车牛角的捏合杆在驾驶员未捏的初始状态时,捏合杆与安装座之间的角度是固定的,但是每个驾驶员的手指长度是不一样的,初始状态下角度固定的捏合杆是无法完美适配驾驶员的手的,手比较大或者比较小的驾驶员握在捏合杆上非常容易出现负担感或压疼感,这样的话,长时间驾驶会产生安全隐患。因此,研发一种在初始状态时可以调节捏合杆与安装座之间的角度的摩托车牛角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牛角,包括:
2、用于安装在摩托车车把上的安装座;
3、捏合部,捏合部设在安装座上且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和
4、调节器,调节器设在捏合部上,调节器能调节捏合部与安装座的夹角大小。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安装座是捏合部和摩托车车把连接的纽带,安装座安装在摩托车的车把上,捏合部在驾驶员未捏的初始状态时,通过调节器能调节捏合部与安装座的夹角大小,从而实现捏合部与安装座之间的角度调节,驾驶员根据自己的手掌大小以及手指长度,可以适宜地调节捏合部与安装座的夹角大小,以达到捏合部可以完美适配驾驶员手的目的,即使长时间驾驶,驾驶员握在捏合部上也不会出现负担感或压疼感,从而可以大大提高驾驶安全系数以及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6、优选地,调节器包括旋钮和调节螺杆,捏合部上设有凸壁,调节螺杆的末端穿过凸壁后穿插在捏合部中,旋钮旋置在调节螺杆上且旋钮位于凸壁与捏合部之间,调节螺杆的螺帽抵靠在安装座上,调节螺杆的螺帽上设有第一平面部,凸壁上设有容置螺帽的容孔,容孔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一平面部适配的第二平面部,
7、转动旋钮时,安装座与凸壁之间的距离变大或变小以调节捏合部与安装座的夹角大小。
8、因此,捏合部在驾驶员未捏的初始状态时,驾驶员根据自己的手掌大小以及手指长度,转动旋钮,旋钮会驱使调节螺杆移动,由于调节螺杆的螺帽容置在凸壁的容孔中且螺帽上的第一平面部与容孔中的第二平面部适配且装配在一起,这样的话,转动旋钮时,调节螺杆自身不会转动,调节螺杆会沿其长度方向移动,调节螺杆的螺帽能驱使安装座与凸壁之间的距离变大或变小,即驱使捏合部与安装座的夹角变大或变小,最终将捏合部与安装座的夹角调节到捏合部可以完美适配驾驶员手的状态,这样的话,驾驶员长时间握在捏合部上也不会出现负担感或压疼感。
9、优选地,安装座上设有可拆卸的抵靠垫,调节螺杆的螺帽抵靠在抵靠垫上。
10、因此,长时间使用后,抵靠垫的与调节螺栓的螺帽接触的部位可能会出现凹陷,影响调节精度,此时直接将抵靠垫从安装座上拆下更换即可,无需更换整个安装座。
11、优选地,还包括铰接轴和压缩弹簧,安装座上设有凹槽,凹槽的侧壁上设有穿插孔,捏合部上设有凸部,凸部上设有铰接孔,凸部容置在凹槽中,铰接轴穿插在穿插孔和铰接孔中以使捏合部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压缩弹簧的一端抵靠在凹槽的内底部上,压缩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凸部上。
12、因此,捏合部可以以铰接轴为转动中心在安装座上转动,由于捏合部上的凸部与安装座上的凹槽的内底部之间安装有压缩弹簧,这样的话,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可以确保捏合部上的调节螺杆的螺帽始终抵靠在安装座上,在不调节捏合部与安装座之间的角度时,使捏合部不会随意转动。
13、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球部和第一弹簧,旋钮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槽和球面凹部,球面凹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球面凹部沿环形槽均匀排布,捏合部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凹腔,第一弹簧容置在第一凹腔中,第一球部的一部分容置在第一凹腔中且抵压在第一弹簧上,第一球部的一部分容置在其中一个球面凹部中。
14、因此,旋钮每转动一定的角度,第一球部就从一个球面凹部沿着环形槽移动至另一个球面凹部中,根据角度调节要求,可以对应设置球面凹部的数量,另外,当第一球部的一部分容置在球面凹部中时,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旋钮不会轻易转动,只有驾驶员对旋钮施加转动力,旋钮才会转动,而且,球面凹部的深度可以大于环形槽的深度,这样的话,转动旋钮时会具有档位感,使驾驶员可以精准地调节捏合部与安装座的夹角大小。
15、优选地,抵靠垫与安装座过盈插接配合。
16、因此,长时间使用后,抵靠垫的与调节螺栓的螺帽接触的部位可能会出现凹陷,影响调节精度,此时直接将抵靠垫从安装座上拆下更换即可,抵靠垫的装拆都非常方便。
17、优选地,调节螺杆的螺帽呈弧面状。
18、因此,确保调节螺杆与抵靠垫始终是点接触,确保捏合部与安装座的夹角的调节精度。
19、优选地,捏合部包括调节部和防摔杆,调节部的一端设在安装座上且与安装座转动连接,防摔杆与调节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调节器设在调节部上,调节器能调节调节部与安装座的夹角大小。
20、因此,当摩托车受到撞击或者倾倒碰到地面时,对捏合部施加力的作用下,防摔杆会率先翻转折叠,使捏合部并不会在受到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从而对捏合部进行有效地保护。
21、优选地,还包括螺栓和螺母,调节部的另一端上设有两个凸耳,凸耳上设有通孔,防摔杆的端部设有插接部,插接部容置在两个凸耳之间,螺栓的末端依次穿过一个凸耳、插接部、另一个凸耳,螺母旋置在螺栓上,防摔杆能以螺栓为转动轴在调节部上转动。
22、因此,当摩托车受到撞击或者倾倒碰到地面时,对防摔杆施加力的作用下,防摔杆会以螺栓为转动轴在调节部上翻转折叠,使捏合部并不会在受到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从而对捏合部进行有效地保护。
23、优选地,还包括第二球部和第二弹簧,调节部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二凹腔,第二弹簧容置在第二凹腔中,第二球部的一部分容置在第二凹腔中且抵压在第二弹簧上,插接部上设有第一弧面凹槽和第二弧面凹槽,第一弧面凹槽与螺栓平行排布,第二球部的一部分容置在第一弧面凹槽中,第二弧面凹槽沿插接部的外壁排布且与第一弧面凹槽连通,
24、当防摔杆以螺栓为转动轴在调节部上转动时,第二球部能从第一弧面凹槽进入第二弧面凹槽中。
25、因此,正常使用状态下,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第二球部容置在第一弧面凹槽中,且第二球部不会轻易移动至第二弧面凹槽中,当摩托车受到撞击或者倾倒碰到地面时,对防摔杆施加力的作用下,防摔杆才会以螺栓为转动轴在调节部上翻转折叠,此时第二球部才会从第一弧面凹槽进入第二弧面凹槽中,第二弧面凹槽的设置可以使防摔杆在受到外界的施加力时可以顺畅地折叠收起。
26、优选地,螺栓的轴线与安装座所在的端面平行。
27、因此,当捏合部碰到地面时,地面会给防摔杆向上的冲击力,由于螺栓的轴线与安装座所在的端面平行,这样的话,可以确保防摔杆会向上翻转折叠,实现对捏合部的有效保护。
1.一种摩托车牛角,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牛角,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可拆卸的抵靠垫,调节螺杆的螺帽抵靠在抵靠垫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牛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铰接轴和压缩弹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凹槽,凹槽的侧壁上设有穿插孔,捏合部上设有凸部,凸部上设有铰接孔,凸部容置在凹槽中,铰接轴穿插在穿插孔和铰接孔中以使捏合部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压缩弹簧的一端抵靠在凹槽的内底部上,压缩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凸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牛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球部和第一弹簧,所述旋钮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槽和球面凹部,球面凹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球面凹部沿环形槽均匀排布,捏合部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凹腔,第一弹簧容置在第一凹腔中,第一球部的一部分容置在第一凹腔中且抵压在第一弹簧上,第一球部的一部分容置在其中一个球面凹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牛角,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杆的螺帽呈弧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牛角,其特征在于,所述捏合部包括调节部和防摔杆,所述调节部的一端设在安装座上且与安装座转动连接,防摔杆与调节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调节器设在调节部上,调节器能调节调节部与安装座的夹角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牛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调节部的另一端上设有两个凸耳,凸耳上设有通孔,防摔杆的端部设有插接部,插接部容置在两个凸耳之间,螺栓的末端依次穿过一个凸耳、插接部、另一个凸耳,螺母旋置在螺栓上,防摔杆能以螺栓为转动轴在调节部上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牛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球部和第二弹簧,所述调节部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二凹腔,第二弹簧容置在第二凹腔中,第二球部的一部分容置在第二凹腔中且抵压在第二弹簧上,插接部上设有第一弧面凹槽和第二弧面凹槽,第一弧面凹槽与螺栓平行排布,第二球部的一部分容置在第一弧面凹槽中,第二弧面凹槽沿插接部的外壁排布且与第一弧面凹槽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牛角,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轴线与安装座所在的端面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