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下料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3-03  46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接线端子下料模组。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中自动化工具不断涌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将工作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现有的接线端子拼装技术中,机器推动接线端子以使接线端子之间互相卡接。

    2、然而,为了不影响接线端子的拼装速度,需要人为多次将拼装好的接线端子移动一个接线端子的距离,使得后续的拼装可以照常进行,但人工不易控制移动速率以及移动距离,耗时耗力,精确度难以保证,不便于大规模自动化生产。

    3、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下料模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不易控制接线端子的移动速率以及移动距离,不便于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包括:

    3、机台架;

    4、下料组件,下料组件设置在机台架上,并用于输送拼装完成后的接线端子;

    5、推送件,推送件包括第一气缸和推杆,第一气缸沿下料组件的输送方向设置在机台架上,推杆连接在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上,并朝向下料组件;

    6、推杆通过第一气缸的驱动在下料组件的输送方向上推动接线端子,并用于将拼装完成后的接线端子推送至下料组件上。

    7、可选地,下料组件包括:

    8、下料台,下料台设置在机台架上;

    9、斜台,斜台连接在下料台的输送方向末端;

    10、拼接完成的接线端子通过推送件在下料台上移动,并通过斜台滑出机台架。

    11、可选地,下料台包括:

    12、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垂直于输送方向设置;

    13、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沿输送方向设置;

    14、接线端子通过推送件的推送作用从第一导向槽内滑至第二导向槽内。

    15、可选地,第一导向槽朝向推送件的一侧设置有通孔,推杆通过穿设在通孔内而将第一导向槽内的接线端子推动至第二导向槽内。

    16、可选地,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槽宽分别与接线端子的底部形状相配,接线端子一部分位于第一导向槽与第二导向槽内,接线端子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导向槽与第二导向槽外。

    17、可选地,斜台的两侧还设置有挡板。

    18、可选地,推送件还包括第二气缸,第二气缸设置在机台架与第一气缸之间,并用于带动第一气缸沿输送方向移动。

    19、可选地,推送件还包括:

    20、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机台架上,并用于连接第二气缸;

    21、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设置在第二气缸上,并用于连接第一气缸;

    22、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设置在第二气缸上,并用于连接推杆,第三连接板的横截面为l形。

    23、可选地,接线端子下料模组还包括到位光纤传感器,到位光纤传感器设置在下料组件上,并位于第一导向槽的上方,到位光纤传感器通过光信号检测接线端子的位移。

    24、可选地,接线端子下料模组还包括置物台,置物台设置在机台架上,下料组件以及推送件均设置在置物台上。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推送件将拼装完成的接线端子从起始点开始推送至下料组件的输送方向上,以便将接线端子从装配位置移出并进入下一个工序或运输环节。通过第一气缸的驱动,推杆实现对接线端子的推动,确保接线端子按照所需方向顺利移动。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生产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人工操作的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组件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台包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朝向所述推送件的一侧设置有通孔,所述推杆通过穿设在所述通孔内而将所述第一导向槽内的接线端子推动至第二导向槽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的槽宽分别与接线端子的底部形状相配,接线端子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接线端子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二导向槽外。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台的两侧还设置有挡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件还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所述机台架与所述第一气缸之间,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气缸沿输送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件还包括: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下料模组还包括到位光纤传感器,所述到位光纤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下料组件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上方,所述到位光纤传感器通过光信号检测接线端子的位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下料模组还包括置物台,所述置物台设置在所述机台架上,所述下料组件以及所述推送件均设置在所述置物台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下料模组,其中包括:机台架;下料组件,下料组件设置在机台架上,并用于输送拼装完成后的接线端子;推送件,推送件包括第一气缸和推杆,第一气缸沿下料组件的输送方向设置在机台架上,推杆连接在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上,并朝向下料组件;推杆通过第一气缸的驱动在下料组件的输送方向上推动接线端子,并用于将拼装完成后的接线端子推送至下料组件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不易控制接线端子的移动速率以及移动距离,不便于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艾尔康电子元器件(韶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14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71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