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无人驾驶,特别涉及一种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及无人驾驶导轨系统。
背景技术:
1、无人驾驶汽车又称自动驾驶汽车,一种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目前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虽然目前已有部分车型具备理想条件下的无人驾驶能力,但由于车辆行驶现实环境多变及行驶规则复杂等原因,无人驾驶还不能被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另外,现有技术中无人驾驶的主要不安全因素之一是无人驾驶汽车自身和其他正在行驶中的车辆偶发性偏离预定的车道,致使其与其他车辆、物体、行人相撞;不安全因素之二是无人驾驶车辆侧翻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乘车人员的正常状态,带来极大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风险。而现有的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均无法提供上述安全保障。再者,上述无人驾驶技术需要依赖多个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昂贵硬件,导致量产成本高企;且其内置控制系统非常依赖高精地图、gps和网络,如出现地图、gps信号和网络问题也会给无人驾驶车辆带来巨大的营运风险。
2、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借鉴传统轨道车的导向原理研发出了一种无人驾驶轻型轨道车交通系统,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9501815b的发明专利授权公告文本介绍,该系统包括轨道设施、无人驾驶轻型轨道车、若干车站、总控制中心;总控制中心包括车载控制系统;轨道设施包括轨道和轨道平台,轨道铺设在所述轨道平台上,无人驾驶轻型轨道车沿着所述轨道运动;无人驾驶轻型轨道车上设有车载控制系统。该技术主要通过轨道设施来规范无人驾驶车的运行方向,避免汽车偏离预定车道。然而,由于上述无人驾驶轻型轨道车交通系统需要依托独立的轨道设施、且无人驾驶车辆也必须设置与轨道设施匹配的车轮,其专用轨道建设和专用车辆制造成本过高,暂不适宜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及无人驾驶导轨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现有无人驾驶轻型轨道车交通系统需要依托独立的轨道设施、且无人驾驶车辆也必须设置与轨道设施匹配的车轮,其专用轨道建设和专用车辆制造成本过高,暂不适宜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推广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首先提出一种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包括沿车身本体长度方向固定于车辆底盘底部的第一直线滑轨及第一齿条,所述第一直线滑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固定连接双向滑动板总成,所述双向滑动板总成上固定连接旋转升降杆总成;
3、所述双向滑动板总成包括与第一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动板,所述第一滑动板的顶面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传动轴穿过第一滑动板并通过第一啮合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板的顶面沿车身本体宽度方向设置一对第二直线滑轨;所述第二直线滑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动板,所述第二滑动板的底面固定设置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第二滑块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滑动板的顶面还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传动轴通过第二啮合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连接;
4、所述旋转升降杆总成包括第三滑动板,及成对设置于第二滑动板顶面的导向柱,所述第三滑动板设置有与导向柱匹配的导向通孔,所述第三滑动板通过导向通孔与导向柱套接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动板的顶面设置有第一电动缸,所述第一电动缸的缸座与第三滑动板固定连接,第一压缸的活动杆穿过第三滑动板与第二滑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滑动板的顶面设置第一中心通孔,所第一中心通孔通过轴承卡套连接升降轴,所述升降轴的顶端固定连接中心齿轮,所述第三滑动板的顶面还通过折角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传动轴穿过折角固定板的顶面连接第三啮合齿轮,所述第三啮合齿轮与中心齿轮啮合连接;
5、所述第二滑动板的顶面设置有与第一中心通孔匹配的第二中心通孔,所述第一滑动板的顶面设置有滑动窗,所述升降轴的底端穿过第一中心通孔、第二中心通孔及滑动窗,并凸出于第一滑动板的底面,所述升降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滑轮杆,所述滑轮杆的两端设置有定滑轮轮组。
6、可选的,所述第一滑动板的底面设置有t型槽轮,并通过t型槽轮与第一齿条滚动连接。
7、可选的,所述第三滑动板的顶面设置有两个第一电动缸,且两个第一电动缸以第一中心通孔为中心对称设置。
8、可选的,所述第三滑动板的顶面设置四个导向通孔,且四个导向通孔以第一中心通孔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滑动板的顶面设置四个导向柱。
9、可选的,所述导向通孔内固定连接滑套,并通过滑套与导向柱滑动连接。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人驾驶导轨系统,包括应用上述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的无人驾驶导轨车,及埋设于路面的导轨。
11、可选的,所述无人驾驶导轨车包括车身本体及底盘,所述底盘的前端、后端分别设置一个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所述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的第二滑动板的前端设置有摄像机,所述车身本体设置有与运营系统无线连接的车辆控制系统,所述摄像机、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第三驱动电机及第一电动缸与车辆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12、可选的,所述无人驾驶导轨车的底盘前端还设置有碰撞缓冲吸能装置,所述碰撞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与底盘的前端固定连接的固定板,及通过伸缩杆与固定板滑动连接的防撞罩,所述伸缩杆穿过固定板两侧的伸缩通孔并与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杆上套接有复位弹簧。
13、可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前端还设置有第二电动缸,所述第二电动缸的缸座与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二电动缸的活动杆前端固定连接车钩,所述防撞罩上设置有与车钩匹配的车钩通孔,所述第二电动缸与车辆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14、可选的,所述无人驾驶导轨车的车身本体还设置有rfid阅读器,所述rfid阅读器与车辆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导轨内设置有rfid标签。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施例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可以使无人驾驶导轨车的底盘左右侧的轮毂使用常规轮毂,相较于背景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同时在导轨对滑轮杆的禁锢作用下,升降轴可以反向拉动底盘,避免无人驾驶车辆侧翻给乘车人员带来极大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风险。
17、基于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改装后的无人驾驶导轨车可以直接行驶于埋设有导轨的市政路面,而无需另外架设独立的轨道设施,使现有车辆经过改装后和运营系统相配合,引导无人驾驶导轨车沿各自预定的导轨快速行驶。另外,本无人驾驶导轨系统无需长时间依赖高精地图、gps导航和网络,无需多个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昂贵配置,有利于无人驾驶技术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
18、再者,隐藏在碰撞缓冲吸能装置内的车钩是实现两个导轨车之间的快速连接及脱连接的串联锁定件,运行中的无人驾驶导轨车万一发生故障时,前、后车可根据运营系统调度指令前后车牵引或推行故障车到故障车处理区域甚至故障车的目的地,对运营任务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车钩可以是传统的詹式车钩,也可以是电动控制车钩。
1.一种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车身本体长度方向固定于车辆底盘底部的第一直线滑轨及第一齿条,所述第一直线滑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固定连接双向滑动板总成,所述双向滑动板总成上固定连接旋转升降杆总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底面设置有t型槽轮,并通过t型槽轮与第一齿条滚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滑动板的顶面设置有两个第一电动缸,且两个第一电动缸以第一中心通孔为中心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滑动板的顶面设置四个导向通孔,且四个导向通孔以第一中心通孔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滑动板的顶面设置四个导向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通孔内固定连接滑套,并通过滑套与导向柱滑动连接。
6.一种无人驾驶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应用权利要求1-5所述任意一项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的无人驾驶导轨车,及埋设于路面的导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驾驶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驾驶导轨车包括车身本体及底盘,所述底盘的前端、后端分别设置一个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所述车辆行车安全辅助装置的第二滑动板的前端设置有摄像机,所述车身本体设置有与运营系统无线连接的车辆控制系统,所述摄像机、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第三驱动电机及第一电动缸与车辆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驾驶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驾驶导轨车的底盘前端还设置有碰撞缓冲吸能装置,所述碰撞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与底盘的前端固定连接的固定板,及通过伸缩杆与固定板滑动连接的防撞罩,所述伸缩杆穿过固定板两侧的伸缩通孔并与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杆上套接有复位弹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人驾驶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前端还设置有第二电动缸,所述第二电动缸的缸座与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二电动缸的活动杆前端固定连接车钩,所述防撞罩上设置有与车钩匹配的车钩通孔,所述第二电动缸与车辆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驾驶导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驾驶导轨车的车身本体还设置有rfid阅读器,所述rfid阅读器与车辆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导轨内设置有rfid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