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智能手环,尤其涉及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环越来越流行,智能手环内置智能化系统、搭载智能手机系统而连接于网络而实现多功能,能同步手机中的电话、短信、邮件、照片、音乐等。但是现有的智能手环在使用时,大都不具有耳机收纳功能,使用耳机时取拿较为不便,而且也不具有对耳机充电的功能;无线耳机的出现满足了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听音乐和打电话的需求,但是在无需使用时,需要放置在收纳盒中,给用户造成了携带负担,且容易丢失,使用户体验不佳。
2、经搜索中国专利,公开号为: cn218679319u,一种耳机组件、耳机盒及手表,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其耳机组件包括耳机及耳机盒,耳机具有第一磁性件,耳机盒包括盒体与盖体。盒体设置有用于容纳耳机的容纳槽,盖体用于打开或盖合盒体;盖体上设置有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与第一磁性件磁性吸附连接;当盖体打开盒体时,耳机随盖体运动并从容纳槽内脱出;当盖体盖合盒体时,耳机吸附于盖体上并随盖体运动直至收容于容纳槽内;当盖体打开时,耳机从容纳槽内脱落,此时耳机就容易从盒体中滑落,导致耳机丢失;为了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一种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包括手环主体以及置于所述手环主体内部的耳机;所述手环主体包括翻盖装置、手环机壳和腕带,所述腕带与所述手环机壳固定连接,所述翻盖装置盖合于所述手环机壳上,所述翻盖装置一端与所述手环机壳轴连,所述翻盖装置另一端扣接于所述手环机壳内;所述耳机磁吸于所述翻盖装置上并与所述翻盖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翻盖装置包括底壳和盖板,所述盖板置于所述底壳上;所述耳机包括设置于端部的入耳部和耳机外壳;所述底壳上设置有两位置相对应的耳机限位槽,每一所述耳机限位槽内均设置有一充电顶针,所述耳机外壳位于所述充电顶针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充电触点,所述第二充电触点与所述充电顶针相抵触;每一所述耳机限位槽一侧均设置有一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将所述耳机限位在所述耳机限位槽内。
4、优选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一显示屏;所述底壳一端与所述手环机壳轴连,所述底壳另一端与所述手环机壳扣接。
5、优选的,所述底壳内设置有心电监测模块、手环通讯模块和第一处理器,所述心电监测模块和所述第一处理器分别与手环通讯模块电连接,所述手环通讯模块包括蓝牙模块、移动数据上网模块、蜂窝收发器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底壳一侧还设置有一底板,所述手环机壳位于所述底板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通孔;所述底壳上设置有心电感应器,所述心电感应器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心电感应器与所述心电监测模块电连接。
6、优选的,所述耳机外壳内还设置有耳机通讯模块、耳机处理器、扬声器和拾音器,所述耳机处理器分别与所述耳机通讯模块、所述扬声器和所述拾音器电连接,所述耳机通讯模块与所述手环通讯模块无线连接。
7、优选的,所述底壳内设置有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二处理器上设置有第一充电触点,所述第一充电触点一端穿过所述底壳并置于所述通孔内;所述底壳位于所述第一充电触点一侧设置有第一磁铁。
8、优选的,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一电池,所述电池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性连接。
9、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耳机限位槽之间,所述限位板一端高于所述底板,所述限位板呈弧形状。
10、优选的,所述底壳内位于每一所述耳机限位槽一侧均设置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将每一所述耳机磁吸于所述耳机限位槽内。
11、优选的,所述底壳一侧还设置有一按键触点,所述手环机壳位于所述按键触点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旋钮按键,所述旋钮按键一端穿过所述手环机壳并与所述按键触点相抵触;所述按键触点与所述第二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电性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手环机壳内设置有一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一移动部,所述移动部上设置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部设置有一弹片,所述底壳位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扣接件,所述扣接件与所述弹片扣接;所述移动部一端穿过所述手环机壳并置于所述手环机壳外部,所述置于所述手环机壳外部的所述移动部上设置有一按压部;所述移动部另一端设置有一弹簧,所述移动部通过所述弹簧与所述底座内壁相抵触。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设计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显示屏与第一处理器电性连接,显示屏为触控屏,可进行触屏操控;通过第一充电触点连接外部充电顶针对电池进行充电,第一磁铁将外部充电带有顶针的这段磁吸在底板上,使得外部充电顶针在与第一充电触点接触充电时,不会发生晃动,影响充电效果;
15、2、两个耳机分别置于耳机限位槽内,此时,耳机外壳上的第二充电触点与耳机限位槽上的充电顶针相抵触,对耳机进行充电;并且同时,第二磁铁将耳机磁吸于耳机限位槽,使得耳机不会与耳机限位槽进行脱离,第二充电触点与耳机限位槽上的充电顶针抵触充电时,第二充电触点也不会出现偏移;限位板将耳机限位在耳机限位槽内,并且通过限位板方便用户将耳机从耳机限位槽内侧滑拿取;
16、3、翻盖装置盖合于手环机壳内时,通过旋转按键可以对显示屏进行功能操作;当翻盖装置打开时,旋转按键无法对显示屏进行操控;
17、4、底壳盖合于手环机壳时,扣接件与弹片扣接,此时,无法打开翻盖装置;当需要打开翻盖装置时,按压按压部,按压部对移动部进行挤压,从而使得移动部移动对弹簧进行挤压,使得弹片与扣接件脱离,从而打开翻盖装置,不再按压按压部时,弹簧进行复位,使得移动部回到原位,从而进行下一次扣接。
1.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包括手环主体(1)以及置于所述手环主体(1)内部的耳机(2);所述手环主体(1)包括翻盖装置(3)、手环机壳(4)和腕带(5),所述腕带(5)与所述手环机壳(4)固定连接,所述翻盖装置(3)盖合于所述手环机壳(4)上,所述翻盖装置(3)一端与所述手环机壳(4)轴连,所述翻盖装置(3)另一端扣接于所述手环机壳(4)内;所述耳机(2)磁吸于所述翻盖装置(3)上并与所述翻盖装置(3)电性连接;所述翻盖装置(3)包括底壳(31)和盖板(32),所述盖板(32)置于所述底壳(31)上;所述耳机(2)包括设置于端部的入耳部(21)和耳机外壳(22);所述底壳(31)上设置有两位置相对应的耳机限位槽(35),每一所述耳机限位槽(35)内均设置有一充电顶针(351),所述耳机外壳(22)位于所述充电顶针(35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充电触点(221),所述第二充电触点(221)与所述充电顶针(351)相抵触;每一所述耳机限位槽(35)一侧均设置有一限位板(352),所述限位板(352)将所述耳机(2)限位在所述耳机限位槽(3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32)上设置有一显示屏(33);所述底壳(31)一端与所述手环机壳(4)轴连,所述底壳(31)另一端与所述手环机壳(4)扣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外壳(22)内还设置有耳机通讯模块、耳机处理器、扬声器和拾音器,所述耳机处理器分别与所述耳机通讯模块、所述扬声器和所述拾音器电连接,所述耳机通讯模块与所述手环通讯模块无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31)内设置有第二处理器(312),所述第二处理器(312)上设置有第一充电触点(313),所述第一充电触点(313)一端穿过所述底壳(31)并置于所述通孔(41)内;所述底壳(31)位于所述第一充电触点(313)一侧设置有第一磁铁(3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31)内还设置有一电池(315),所述电池(315)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器(311)和所述第二处理器(312)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31)内位于每一所述耳机限位槽(35)一侧均设置有一第二磁铁(316),所述第二磁铁(316)将每一所述耳机(2)磁吸于所述耳机限位槽(35)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31)一侧还设置有一按键触点(36),所述手环机壳(4)位于所述按键触点(36)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旋钮按键(42),所述旋钮按键(42)一端穿过所述手环机壳(4)并与所述按键触点(36)相抵触;所述按键触点(36)与所述第二处理器(312)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312)与所述第一处理器(311)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翻盖侧滑拿取耳机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手环机壳(4)内设置有一卡接部(43),所述卡接部(43)包括底座(431),所述底座(431)内设置有一移动部(432),所述移动部(432)上设置有一凹槽(433),所述凹槽(433)上部设置有一弹片(434),所述底壳(31)位于所述凹槽(43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扣接件(37),所述扣接件(37)与所述弹片(434)扣接;所述移动部(432)一端穿过所述手环机壳(4)并置于所述手环机壳(4)外部,所述置于所述手环机壳(4)外部的所述移动部(432)上设置有一按压部(44);所述移动部(432)另一端设置有一弹簧(435),所述移动部(432)通过所述弹簧(435)与所述底座(431)内壁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