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5-02-05  45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1、目前,废水零排放两级反渗透浓缩系统常规工艺为:调节池→一级高密度澄清池→清水池(加酸调ph)→v型滤池1(或者多介质过滤)超滤uf1→一级反渗透浓缩→一级反渗透ro1(回收率70%-75%)→ro1池→二级高密度澄清池→v型滤池2(或者多介质过滤)→超滤uf2→清水池(加酸调ph)→弱酸树脂ix1→弱酸树脂ix2→脱碳器→ro2(回收率70%-75%)。

    2、该工艺存在以下问题:

    3、1、一级高密度澄清池的加药量受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大,加药量难以控制,导致出水水质稳定性差。2、一级高密度澄清池出水水质稳定性差,导致一级反渗透ro1污堵风险大、回收率低,清洗频率高,运行稳定性差,进一步,造成二级高密度澄清池的加药量很难控制,出水水质稳定性差。3、二级高密度澄清池出水水质稳定性差,造成二级反渗透ro2污堵风险大、回收率低,清洗频率高,运行稳定性差。4、系统工艺路线长,各个处置单元运行过程中均有一定量的废水排出,总排污量相对较大,废水再次进入调节池或ro1池,增大了各个单元的设备规模,使得系统投资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4、s1.废水和系统内设备自排水进入所述废水调节池,经提升进入所述高密度澄清池,高密度澄清池对废水进行澄清处理,动态对加药量进行调整,同时判定澄清后的废水能否进入滤池,判定澄清后的废水能进入滤池后,废水进入滤池,然后进入中间水池,经提升进入超滤,然后进入超滤产水池,经提升进入生化处理单元,再经高压泵提升进入一级反渗透ro1,反渗透产水进入回用水池,浓水进入ro1浓水池;

    5、s2.一级反渗透ro1浓水经提升进入二级反渗透ro2浓缩,产水进入回用水池,浓水进入后续处理单元;

    6、s3.超滤、一级反渗透ro1和二级反渗透ro2化学清洗废水排水后,经提升泵提升至再生液处理系统,经处理后,产水进入废水调节池,沉淀污泥进入污泥池;

    7、s4.污泥池收集来自高密度澄清池和再生液处理系统的污泥,污泥经提升泵提升加药进入污泥脱水机,滤液回流至所述废水调节池,泥饼送至污泥场或外运;

    8、s5.滤池和超滤反洗排水经收集后排入废水调节池;

    9、s6.再生液处理系统在二级反渗透ro2浓水结垢指数达到限值时,用于处理ro1浓水中的易结垢物质,以提高所述二级反渗透ro2的回收率及运行稳定性;

    10、s7.高密度澄清池和再生液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进入污泥池,经所述污泥脱水机处置后,滤液进入废水调节池,泥饼送至污泥场或外运。

    11、进一步的,高密度澄清池对废水进行澄清处理,动态对加药量进行调整,具体为:废水进入高密度澄清池后,每t时长采集高密度澄清池的污泥沉淀量,设置污泥沉淀高量与污泥沉淀低量,其中,污泥沉淀高量大于污泥沉淀低量,当污泥沉淀量介于污泥沉淀高量与污泥沉淀低量时,保持当前的加药量,当污泥沉淀量大于污泥沉淀高量时,减小当前的加药量,当污泥沉淀量小于污泥沉淀低量时,加大当前的加药量,生成沉淀异常记录,并将污泥沉淀量与污泥沉淀低量进行比值计算,得到检测指数,并标记为sm,基于tsm采集高密度澄清池下一次的污泥沉淀量。

    12、进一步的,沉淀异常记录包括沉淀异常时间、污泥沉淀量。

    13、进一步的,判定澄清后的废水能否进入滤池,具体为:获取高密度澄清池在系统当前时间之前n时长内的所有沉淀异常记录,将沉淀异常记录的总数量标记为es,将所有污泥沉淀量的污泥沉淀量进行求和并取均值,得到平均污泥沉淀量,并标记为hy,获取平均沉淀异常间隔ks,利用公式得到高密度澄清池的沉淀合理值cd,其中,a1为沉淀异常记录总数量系数,a2为平均污泥沉淀量系数,a3为平均沉淀异常间隔系数,设置沉淀合理阈值,当高密度澄清池的沉淀合理值大于等于沉淀合理阈值时,不做相应处理,当高密度澄清池的沉淀合理值小于沉淀合理阈值时,阻止废水进入滤池中。

    14、进一步的,平均沉淀异常间隔通过下述方式获取得到:将所有沉淀异常记录按照沉淀异常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将排序后相邻两个的沉淀异常记录的沉淀异常时间进行时间差值计算,得到沉淀异常间隔,将所有沉淀异常间隔进行求和处理并取均值,得到平均沉淀异常间隔,并标记为ks。

    15、进一步的,再生液处理系统由反应沉淀和过滤组成。

    16、进一步的,生化处理单元引入水解酸化技术,通过添加酸化剂促进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生成易降解的中间产物,采用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等物理化学方法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发明的工艺对高密度澄清池的污泥沉淀量进行动态化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相应的加药量进行调整,保证对高密度澄清池的合理监测,同时保证高密度澄清池出水的水质稳定,通过对沉淀合理值的分析,及时中断废水进入后续工艺,避免废水对一级反渗透ro1、二级反渗透ro2造成的污堵的风险,在高密度澄清池内完成对废水的充分沉淀,有效减小后续工艺的处理步骤,优化废水处理工艺。



    技术特征:

    1.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高密度澄清池对废水进行澄清处理,动态对加药量进行调整,具体为:废水进入高密度澄清池后,每t时长采集高密度澄清池的污泥沉淀量,设置污泥沉淀高量与污泥沉淀低量,其中,污泥沉淀高量大于污泥沉淀低量,当污泥沉淀量介于污泥沉淀高量与污泥沉淀低量时,保持当前的加药量,当污泥沉淀量大于污泥沉淀高量时,减小当前的加药量,当污泥沉淀量小于污泥沉淀低量时,加大当前的加药量,生成沉淀异常记录,并将污泥沉淀量与污泥沉淀低量进行比值计算,得到检测指数,并标记为sm,基于tsm采集高密度澄清池下一次的污泥沉淀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沉淀异常记录包括沉淀异常时间、污泥沉淀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判定澄清后的废水能否进入滤池,具体为:获取高密度澄清池在系统当前时间之前n时长内的所有沉淀异常记录,将沉淀异常记录的总数量标记为es,将所有污泥沉淀量的污泥沉淀量进行求和并取均值,得到平均污泥沉淀量,并标记为hy,获取平均沉淀异常间隔ks,利用公式得到高密度澄清池的沉淀合理值cd,其中,a1为沉淀异常记录总数量系数,a2为平均污泥沉淀量系数,a3为平均沉淀异常间隔系数,设置沉淀合理阈值,当高密度澄清池的沉淀合理值大于等于沉淀合理阈值时,不做相应处理,当高密度澄清池的沉淀合理值小于沉淀合理阈值时,阻止废水进入滤池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平均沉淀异常间隔通过下述方式获取得到:将所有沉淀异常记录按照沉淀异常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将排序后相邻两个的沉淀异常记录的沉淀异常时间进行时间差值计算,得到沉淀异常间隔,将所有沉淀异常间隔进行求和处理并取均值,得到平均沉淀异常间隔,并标记为ks。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再生液处理系统由反应沉淀和过滤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生化处理单元引入水解酸化技术,通过添加酸化剂促进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生成易降解的中间产物,采用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等物理化学方法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短流程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工艺对高密度澄清池的污泥沉淀量进行动态化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相应的加药量进行调整,保证对高密度澄清池的合理监测,同时保证高密度澄清池出水的水质稳定,通过对沉淀合理值的分析,及时中断废水进入后续工艺,避免废水对一级反渗透RO1、二级反渗透RO2造成的污堵的风险,在高密度澄清池内完成对废水的充分沉淀,有效减少后续工艺的处理步骤,优化废水处理工艺。

    技术研发人员:李涛,曾磊,田飞,王钦强,冯朝阳,张烜荣,徐龙涛,李渊,刘鹏,杏剑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合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59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