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婴幼儿载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推车靠背及具有该靠背的推车。
背景技术:
1、婴儿推车是一种常见的家具,家长通过婴儿推车能够方便地携带婴儿外出。婴儿推车的靠背通常设置有角度调节结构,通过调节靠背的角度,能够调节婴儿的坐姿和躺姿。
2、目前婴儿推车的靠背角度调节结构是以改变卡接结构卡接位置的方式实现的。由于制造婴儿车时,需要控制各个部件的尺寸,加上卡接结构的组成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使得卡接结构的有效卡接配合尺寸较小,婴儿推车经过长期使用后,卡接结构较为容易出现磨损、断裂等故障,从而导致卡接结构失效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减少婴儿推车靠背角度调节结构的卡接结构失效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推车靠背及具有该靠背的推车。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推车靠背及具有该靠背的推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推车靠背,包括靠背杆架,所述靠背杆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主支撑杆,两个所述主支撑杆的一端分别设有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卡接座和卡接柱,所述卡接座用于连接推车的主体结构,所述主支撑杆与所述卡接座铰接,所述卡接柱设有滑移孔,所述卡接柱通过所述主支撑杆滑移套设连接;所述卡接座设有多个卡接槽,多个所述卡接槽绕所述卡接座与所述主支撑杆之间的铰接中心线间隔排列,所述卡接柱的滑移孔内设有推力件,所述推力件用于迫使所述卡接柱卡入所述卡接槽内;所述靠背杆架活动连接有拉把组件,所述拉把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柱连接,所述拉把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卡接柱脱出所述卡接槽。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车靠背以靠背杆架为主要支撑结构,靠背杆架通过两个角度调节机构与推车的主体结构连接。角度调节机构的卡接柱连接靠背杆架的主支撑杆,卡接柱与卡接座的卡接槽卡接,当需要调节推车靠背的旋转角度时,通过拉把组件带动两个卡接柱离开卡接槽,接着旋转靠背杆架,使卡接柱在推力件的推力作用下卡入其他的卡接槽内,从而实现对推车靠背的角度调节。推车靠背的载荷主要通过卡接柱与卡接槽进行传递,由于卡接柱是套设于主支撑杆的结构件,使角度调节机构的载荷传递部位的尺寸较大,使角度调节机构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失效的情况。
5、可选的,所述主支撑杆为管状结构,所述推力件为螺旋压缩弹簧,所述螺旋压缩弹簧的一端穿入主支撑杆内侧,所述主支撑杆设有限位销,所述螺旋压缩弹簧的一端抵接所述限位销,另一端抵接所述滑移孔的孔底。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角度调节机构使用时,通过螺旋压缩弹簧迫使卡接柱卡入卡接槽内。螺旋压缩弹簧的一端穿入主支撑杆内侧,使螺旋压缩弹簧具有充足的安装空间。
7、可选的,所述滑移孔的底壁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螺旋压缩弹簧的内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柱能够定位螺旋压缩弹簧的端部,使螺旋压缩弹簧的安装状态较为稳定,使螺旋压缩弹簧的变形伸缩较为顺畅。
9、可选的,所述卡接座包括固定半壳和可拆半壳,所述固定半壳与所述可拆半壳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槽包括两个半槽,其中一个所述半槽位于所述固定半壳,另一个所述半槽位于所述可拆半壳,所述卡接座远离所述卡接槽的一侧敞口设置,所述卡接柱从所述卡接座的敞口侧穿入所述卡接座的内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半壳与可拆半壳连接形成半封闭结构的卡接座,主支撑杆和卡接柱从卡接座的敞口侧穿入卡接座的内侧,使卡接柱与卡接槽之间的卡接部位隐藏于卡接座的内侧,从而减少卡接柱与卡接槽夹伤人的肢体的情况,并能够减少推车的织物夹入卡接柱与卡接槽之间的情况。
11、可选的,所述卡接柱靠近所述卡接槽的端面为斜面,所述卡接槽具有卡接侧壁和导向侧壁,所述卡接侧壁用于抵接所述卡接柱的柱面,所述导向侧壁用于抵接所述卡接柱的斜面。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柱与卡接槽卡接时,卡接槽的卡接侧壁抵接卡接柱的柱面,使卡接柱与卡接槽之间的载荷方向垂直于卡接柱和主支撑杆,从而使卡接柱与卡接槽之间的卡接状态较为稳固。
13、可选的,两个所述主支撑杆之间连接有靠背剪叉架,所述靠背剪叉架包括两个互相铰接的靠背剪叉杆,两个所述靠背剪叉杆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主支撑杆对应铰接,两个所述靠背剪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连杆,两个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分别与两个所述主支撑杆对应铰接;所述靠背剪叉架铰接设置有靠背拉把座,所述靠背拉把座与两个所述靠背剪叉杆形成复合铰链结构,所述靠背拉把座设有两个限位凸起,两个所述靠背剪叉杆之间的铰接部位位于两个所述限位凸起之间,两个所述限位凸起的排列方向与两个所述主支撑杆之间的排列方向一致;所述靠背拉把座滑动设置有靠背拉把块,所述靠背拉把块铰接有两个拉杆,两个所述拉杆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柱对应铰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调节靠背的角度时,通过使靠背拉把块相对靠背拉把座滑移,能够使靠背拉把块通过两个拉杆带动卡接柱,使卡接柱离开卡接槽,以便于调节靠背的角度,在此过程中,两个拉杆之间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靠背剪叉架的两个靠背剪叉杆的状态、两个连杆的状态能够发生适应性变化;另一方面,靠背杆架的两个主支撑杆之间通过靠背剪叉架连接,靠背剪叉架能够收缩折叠,使靠背杆架能够水平折叠;当靠背处于使用状态时,靠背剪叉架的两个靠背剪叉杆之间的水平展开尺寸受到两个限位凸起的限制作用,使靠背的宽度尺寸受到限制。
15、可选的,所述靠背拉把块设有第一握持部,所述靠背拉把座设有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一握持部相对所述第二握持部靠近两个所述角度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留有间距。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同时握持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能够使第一握持部靠近第二握持部,从而使靠背拉把块能够通过两个拉杆带动卡接柱离开卡接槽。当卡接柱卡入其他的卡接槽后,推力件的推力迫使卡接柱复位,同时第一握持部回退复位。
17、可选的,所述靠背拉把块设有限位钩板,所述靠背拉把座设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钩板与所述限位滑槽滑动连接,所述限位钩板抵紧所述限位滑槽的槽底。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靠背拉把块的限位钩板抵紧限位滑槽的槽底,使靠背拉把块与靠背拉把座之间能够形成较大的摩擦阻尼,从而有利于使靠背拉把块与靠背拉把座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固。
19、一种推车,包括车架主体和上述任一所述的一种推车靠背,所述车架主体包括两个脚轮支架,所述脚轮支架包括前脚杆和后脚杆,所述前脚杆的一端设有前轮,所述后脚杆的一端设有后轮,所述后脚杆远离所述后轮的一端与所述前脚杆的中段铰接,两个所述脚轮支架设有底盘剪叉架,所述底盘剪叉架包括两个互相交叉铰接的底盘剪叉杆,所述底盘剪叉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脚轮支架的所述前脚杆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脚轮支架的所述后脚杆铰接;所述脚轮支架设有靠背连接架,所述靠背连接架同时与所述前脚杆和所述后脚杆连接,所述推车靠背的两个所述卡接座分别与两个所述靠背连接架对应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车靠背安装在两个脚轮支架之间,当推车靠背的靠背剪叉架折叠时,车架主体的底盘剪叉架同时折叠,使推车能够整体沿水平方向折叠。
21、可选的,所述前脚杆包括上杆段和下杆段,所述上杆段与所述下杆段之间连接有折合关节,所述折合关节包括关节主体,所述关节主体的两端分别铰接设置有关节头,两个所述关节头中的一个与所述上杆段的下端连接,另一个与所述下杆段的上端连接,所述前轮安装于所述下杆段的下端,所述下杆段的上端铰接于所述上杆段的两端之间;所述关节头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关节主体设有第二限位面,当所述第一限位面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面时,所述上杆段与所述下杆段同轴对齐;所述靠背连接架包括换向关节、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斜撑杆和第二斜撑杆,所述第一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和所述第一斜撑杆分别与所述换向关节铰接,所述第一横杆远离所述换向关节的一端与所述下杆段铰接,所述第二横杆远离所述换向关节的一端铰接有滑套,所述滑套与所述后脚杆滑移套设连接,所述后脚杆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滑套位置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滑套靠近所述后轮的一侧;所述第一斜撑杆远离所述换向关节的一端与所述后脚杆铰接,所述第二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撑杆远离所述换向关节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远离所述换向关节的一端铰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靠背连接架的六个组成部件组成平面机构,靠背连接架的平面机构共具有两个自由度,当推车使用状态下,靠背连接架的滑套的滑动自由度受到限位件的限制作用,并且推车使用状态下,脚轮支架的形态保持稳定,使第一横杆与第二斜撑杆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从而使靠背连接架的整体活动受到限制,使推车的整体状态保持恒定。当需要收纳折叠推车时,将前脚杆从折合关节处折叠,同时靠背连接架从换向关节处折叠,使推车能够沿高度方向进行折叠。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推车靠背以靠背杆架为主要支撑结构,靠背杆架通过两个角度调节机构与推车的主体结构连接。角度调节机构的卡接柱连接靠背杆架的主支撑杆,卡接柱与卡接座的卡接槽卡接。推车靠背的载荷主要通过卡接柱与卡接槽进行传递,由于卡接柱是套设于主支撑杆的结构件,使角度调节机构的载荷传递部位的尺寸较大,使角度调节机构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失效的情况。
25、2.固定半壳与可拆半壳连接形成半封闭结构的卡接座,主支撑杆和卡接柱从卡接座的敞口侧穿入卡接座的内侧,使卡接柱与卡接槽之间的卡接部位隐藏于卡接座的内侧,从而减少卡接柱与卡接槽夹伤人的肢体的情况,并能够减少推车的织物夹入卡接柱与卡接槽之间的情况。
1.一种推车靠背,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杆架(1),所述靠背杆架(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主支撑杆(11),两个所述主支撑杆(11)的一端分别设有角度调节机构(2),所述角度调节机构(2)包括卡接座(21)和卡接柱(23),所述卡接座(21)用于连接推车的主体结构,所述主支撑杆(11)与所述卡接座(21)铰接,所述卡接柱(23)设有滑移孔(231),所述卡接柱(23)通过所述主支撑杆(11)滑移套设连接;所述卡接座(21)设有多个卡接槽(214),多个所述卡接槽(214)绕所述卡接座(21)与所述主支撑杆(11)之间的铰接中心线间隔排列,所述卡接柱(23)的滑移孔(231)内设有推力件(24),所述推力件(24)用于迫使所述卡接柱(23)卡入所述卡接槽(214)内;所述靠背杆架(1)活动连接有拉把组件(4),所述拉把组件(4)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柱(23)连接,所述拉把组件(4)用于带动所述卡接柱(23)脱出所述卡接槽(2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车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杆(11)为管状结构,所述推力件(24)为螺旋压缩弹簧,所述螺旋压缩弹簧的一端穿入主支撑杆(11)内侧,所述主支撑杆(11)设有限位销(25),所述螺旋压缩弹簧的一端抵接所述限位销(25),另一端抵接所述滑移孔(231)的孔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推车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孔(231)的底壁设有定位柱(234),所述定位柱(234)位于所述螺旋压缩弹簧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车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座(21)包括固定半壳(211)和可拆半壳(212),所述固定半壳(211)与所述可拆半壳(212)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槽(214)包括两个半槽(2141),其中一个所述半槽(2141)位于所述固定半壳(211),另一个所述所述半槽(2141)位于所述可拆半壳(212),所述卡接座(21)远离所述卡接槽(214)的一侧敞口设置,所述卡接柱(23)从所述卡接座(21)的敞口侧穿入所述卡接座(21)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车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柱(23)靠近所述卡接槽(214)的端面为斜面(233),所述卡接槽(214)具有卡接侧壁(2144)和导向侧壁(2145),所述卡接侧壁(2144)用于抵接所述卡接柱(23)的柱面,所述导向侧壁(2145)用于抵接所述卡接柱(23)的斜面(23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车靠背,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主支撑杆(11)之间连接有靠背剪叉架(12),所述靠背剪叉架(12)包括两个互相铰接的靠背剪叉杆(121),两个所述靠背剪叉杆(121)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主支撑杆(11)对应铰接,两个所述靠背剪叉杆(121)的另一端铰接有连杆(122),两个所述连杆(122)的另一端与分别与两个所述主支撑杆(11)对应铰接;所述靠背剪叉架(12)铰接设置有靠背拉把座(123),所述靠背拉把座(123)与两个所述靠背剪叉杆(121)形成复合铰链结构,所述靠背拉把座(123)设有两个限位凸起(1231),两个所述靠背剪叉杆(121)之间的铰接部位位于两个所述限位凸起(1231)之间,两个所述限位凸起(1231)的排列方向与两个所述主支撑杆(11)之间的排列方向一致;所述靠背拉把座(123)滑动设置有靠背拉把块(41),所述靠背拉把块(41)铰接有两个拉杆(42),两个所述拉杆(42)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柱(23)对应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推车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拉把块(41)设有第一握持部(411),所述靠背拉把座(123)设有第二握持部(1232),所述第一握持部(411)相对所述第二握持部(1232)靠近两个所述角度调节机构(2),所述第一握持部(411)与所述第二握持部(1232)之间留有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推车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拉把块(41)设有限位钩板(1233),所述靠背拉把座(123)设有限位滑槽(1234),所述限位钩板(1233)与所述限位滑槽(1234)滑动连接,所述限位钩板(1233)抵紧所述限位滑槽(1234)的槽底。
9.一种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主体(5)和权利要求6-8中任一所述的一种推车靠背,所述车架主体(5)包括两个脚轮支架(50),所述脚轮支架(50)包括前脚杆(51)和后脚杆(52),所述前脚杆(51)的一端设有前轮(53),所述后脚杆(52)的一端设有后轮(54),所述后脚杆(52)远离所述后轮(54)的一端与所述前脚杆(51)的中段铰接,两个所述脚轮支架(50)设有底盘剪叉架(55),所述底盘剪叉架(55)包括两个互相交叉铰接的底盘剪叉杆(551),所述底盘剪叉杆(551)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脚轮支架(50)的所述前脚杆(51)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脚轮支架(50)的所述后脚杆(52)铰接;所述脚轮支架(50)设有靠背连接架(6),所述靠背连接架(6)同时与所述前脚杆(51)和所述后脚杆(52)连接,所述推车靠背的两个所述卡接座(21)分别与两个所述靠背连接架(6)对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杆(51)包括上杆段(511)和下杆段(512),所述上杆段(511)与所述下杆段(512)之间连接有折合关节(513),所述折合关节(513)包括关节主体(5131),所述关节主体(5131)的两端分别铰接设置有关节头(5132),两个所述关节头(5132)中的一个与所述上杆段(511)的下端连接,另一个与所述下杆段(512)的上端连接,所述前轮(53)安装于所述下杆段(512)的下端,所述下杆段(512)的上端铰接于所述上杆段(511)的两端之间;所述关节头(5132)设有第一限位面(514),所述关节主体(5131)设有第二限位面(515),当所述第一限位面(514)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面(515)时,所述上杆段(511)与所述下杆段(512)同轴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