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袋料茯苓依托室内栽培架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技术2025-01-29  37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种植,尤其涉及一种袋料茯苓依托室内栽培架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1、茯苓paria cocos(schw.)wolf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现有的茯苓种植方法多为室外种植,包括段木种植与袋料种植。段木种植为传统的种植方法,袋料种植为推广种植。目前室内茯苓袋料种植有少量试验报道:有在培养料上直接生长茯苓;有在袋料中加入段木,再加入颗粒培养料,在种植时在段木上接上茯苓菌核,进行定点结苓;有用培养箱放置袋料培养,有直接在地上加沙土培养,有无土培养。但目前的茯苓室内栽培方法生物转率不稳定,资源浪费较大。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充分利用栽培基质,提高生物转化率的茯苓栽培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袋料茯苓依托室内栽培架的栽培方法,充分利用栽培基质,提高茯苓的生物转化率,降低资源浪费。

    2、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袋料茯苓依托室内栽培架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1:将松木屑、玉米、小麦加水混合,作为栽培料;

    5、步骤2:所述栽培料装袋制成袋料;

    6、步骤3:在所述袋料上打孔,在孔中接入茯苓二级菌种,封孔,培养至长满白色菌丝;

    7、步骤4:栽培架置可通风的室内,将所述长满白色菌丝的袋料置于栽培架上,将袋料一侧纵向划开一长条口,长条开口处贴段木,按照一袋料一段木间隔排列;切取茯苓块,贴于段木一端的横截面上,用沙土垫盖;然后用沙土覆盖段木和袋料;

    8、步骤5:浇水保持沙土含水量,培养期间及时覆盖沙土防止茯苓长出土面。

    9、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松木屑重量与玉米小麦总重量的比例为6~7:3~4,所述玉米与小麦的质量比为1~2:1~2,加水量为松木屑、玉米和小麦总干重的35~45%。

    10、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袋口周长40cm,栽培料的装袋高45cm,装袋量为3kg/袋。

    11、所述步骤3中孔的直径为2~3cm,深8~10cm,每孔接入45~55g茯苓二级菌种;使用透气膜封孔;所述培养的条件为:22~30℃,避光培养。

    12、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栽培架宽90~100cm,架高60~70cm,架长3~5m,长边有护栏,高20~30cm;所述栽培架上铺设有塑料薄膜,所述塑料薄膜上铺设有5~10cm厚的沙土,所述长满白色菌丝的袋料置于沙土上;所述划开长条口的长度为25~35cm。

    13、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段木为松木,经过去皮留筋、干燥处理,长度为35~45cm,重1~2kg。

    14、优选的,所述步骤4所述鲜茯苓块重45~50g;紧贴段木一端后垫盖沙土固定。

    15、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覆土厚度为5~10cm。

    16、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浇水后沙土的含水量为25%~50%。

    17、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18、本发明通过优化栽培料配方制成袋料,栽培时在袋料上划长口并紧贴段木,不仅可使茯苓定点在段木上结苓,而且通过袋料纵向划开一个至少25cm以上的长条口紧贴段木,使袋料中的营养均能输送至段木上为茯苓生长所利用。

    19、本发明利用通风的室内,使茯苓生长产生的气味消散,有助于防范茯苓虱的生长。茯苓栽培有连作障碍,一般要经5年以上才能在原地再栽培,本发明通过栽培架的换土操作,消除连作障碍,可在同一地方反复栽培,解决茯苓栽培土地不足的问题。使用栽培架便于人工操作,可大面积工业化操作,架上垫塑料薄膜可有效保水保土,使室内栽培具生产的可行性。

    20、本发明的茯苓袋料室内栽培方法,相比于室内段木栽培,可减少栽培面积,减少用土量,从而提高效益,此外,可充分利用空置房屋与场地,避开极端天气如高温干旱,长期下雨,低温冰冻等,保证产量稳定。

    21、本发明的栽培的茯苓生物转化率高达40.13%,相较于传统方法的15~25%显著提高,并且茯苓的浸出物含量符合药典的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袋料茯苓依托室内栽培架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松木屑重量与玉米小麦总重量的比例为6~7:3~4,所述玉米与小麦的质量比为1~2:1~2,加水量为松木屑、玉米和小麦总干重的35~4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袋口周长40cm,栽培料装袋高45cm,装袋量为3kg/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孔的直径为2~3cm,深8~10cm,每孔接入45~55g茯苓二级菌种;使用透气膜封孔;所述培养的条件为:22~30℃,避光培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栽培架宽90~100cm,架高60~70cm,架长3~5m,长边有护栏,高20~30cm;所述栽培架上铺设有塑料薄膜,所述塑料薄膜上铺设有5~10cm厚的沙土,所述长满白色菌丝的袋料置于沙土上;所述划开长条口的长度为25~35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段木为松木,经过去皮留筋、干燥处理,长度为35~45cm,重1~2kg。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所述鲜茯苓块重45~50g,紧贴段木一端后,垫盖沙土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覆土厚度为5~10c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浇水后沙土的含水量在25%~50%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袋料茯苓依托室内栽培架的栽培方法,属于中药材种植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松木屑、玉米、小麦加水混合,作为栽培料;步骤2:所述栽培料装袋制成袋料;步骤3:在所述袋料上打孔,孔中接入茯苓二级菌种,封孔,培养至长满白色菌丝;步骤4:将所述长满白色菌丝的袋料置于铺土的栽培架上,将袋料纵向划开一长条口,长条口处贴段木,按照一袋料一段木间隔排列;切取茯苓块,贴于段木一端的横截面上;然后用沙土覆盖段木和袋料;步骤5:培养期间浇水保持沙土含水量,及时覆盖沙土防止茯苓长出土面。本发明的栽培方法通过室内栽培架的栽培方式,消除了茯苓的连作障碍,并且提高了茯苓的生物转化率。

    技术研发人员:陈树和,万鸣,汪琦,冯汉鸽,闫斌,江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省中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55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