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工程排渗,具体地涉及一种尾矿坝排渗系统。
背景技术:
1、尾矿坝运行中,由于水头的作用,坝体内产生渗流现象,水由上游渗向下游形成一个逐渐降落的渗水面,称为浸润面,它在土坝横断面上显示为一条曲线,称为浸润线,尾矿水在坝体、坝肩和坝基中受到重力作用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渗透流动,由于渗流受到土粒的阻力,浸润线就产生水力坡降,水力坡降越大,对土粒的压力就越大,超过临界值后将使土体产生流土、管涌等变形破坏。
2、鉴于此,当实测浸润线高于控制浸润线时,可在坝坡或沉积滩上增设排渗工艺设施,排渗工艺设施主要有水平排渗、竖直排渗和水平垂直联合排渗。由于近些年选矿磨出的尾矿越来越细,尾矿输送浓度也越来越高,尾矿在堆积过程中不容易分选,粗细颗粒混杂在一起,形成不均匀的多层夹层尾矿堆积体,由于堆存场地复杂性,尾矿渗透性能低,浸润线降深较大,常用的排渗工艺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排渗效果不佳。
3、水平排渗在细颗粒尾矿或水平细尾矿夹层较多的条件下,反滤层容易被堵塞,也难以降低水平细尾矿夹层以上的悬挂水层;竖直排渗在水平方向上排渗局限性很大,使用时通常采用潜水泵抽水,对于泵的抽水能力与井的渗水量难以控制,局限性较大;水平垂直联合排渗通过水平钻机在坝坡处向坝体内钻探成孔安装水平渗管,通过竖直渗井底部与水平渗管的一端相通,以水平渗管作为主体排渗,施工复杂,且仍然存在水平排渗和竖直排渗的局限性,对于复杂的多层夹层尾矿堆积体排渗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中的至少一个,提供一种尾矿坝排渗系统。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尾矿坝排渗系统,包括第一排渗部和第二排渗部,所述第一排渗部和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排渗部均预埋在尾矿坝的坝体内,所述第一排渗部沿尾矿坝的滩面平行坝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排渗部与所述第一排渗部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渗部与所述第一排渗部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排渗部包括第一排渗单元和第二排渗单元,所述第一排渗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一侧且从所述第一排渗单元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连接端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排渗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另一侧且从所述第二排渗单元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连接端向上倾斜延伸。
3、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渗单元包括直线段和/或弧形段,所述第二排渗单元包括直线段和/或弧形段。
4、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渗单元的坡度比为1%~4%,所述第二排渗单元的弯曲率不大于0.8°/m。
5、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渗单元与所述第二排渗单元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排渗部穿设于所述第一排渗部。
6、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渗单元与所述第二排渗单元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一排渗单元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排渗单元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排渗单元不高于所述第二排渗单元。
7、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渗单元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排渗单元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连接处的下方。
8、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渗部底部为坡面,以使引导所述第二排渗单元内的流体经所述第一排渗部进入第一排渗单元。
9、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渗单元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排渗部的底部至所述第一排渗部的下1/5处之间。
10、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渗部包括:
11、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均预埋在尾矿坝的坝体内;
12、石料,所述石料置于所述筒状结构的内腔。
13、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排渗部包括:
14、排渗管道,所述排渗管道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所述排渗管道的外壁上开设有渗水槽,所述渗水槽的槽底开设有与所述排渗管道内腔相通的若干进水口;
15、反滤层,所述反滤层包括丝网,所述反滤层套设在所述排渗管道外周侧。
16、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内容,该尾矿坝排渗系统包括第一排渗部和第二排渗部,第一排渗部沿尾矿坝的滩面平行坝轴线方向设置,第二排渗部与第一排渗部相连通,第二排渗部与第一排渗部呈角度设置,第二排渗部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排渗部的一侧并向下倾斜延伸,第二排渗部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一排渗部的另一侧并向上倾斜延伸,具有一定弧度的第二排渗单元适用于复杂的场地,尤其是相对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复杂的情况,能够降排分布不均匀的多层渗流水,遇细粒级尾矿不易淤堵,大断面的第一排渗部能够穿透局部夹层,保障沿尾矿坝的坝轴线方向上的排渗效果,第二排渗单元过第一排渗部后向上沿弧形延伸,能够达到竖直排渗和水平排渗的双重效果,第一排渗单元在进行水平排渗的过程中,能够将第二排渗单元和第一排渗部内的流体排出,第一排渗部、第一排渗单元和第二排渗单元联合使用能够达到双重竖直排渗和双重水平排渗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排渗效果,适用性更广,降低浸润线效果更佳,改良了尾矿堆积坝工程性能,持久性更好,大大提高了坝体稳定性。
1.一种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排渗部(1)和第二排渗部(2),所述第一排渗部(1)和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排渗部(2)均预埋在尾矿坝的坝体内,所述第一排渗部(1)沿尾矿坝的滩面平行坝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排渗部(2)与所述第一排渗部(1)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渗部(2)与所述第一排渗部(1)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排渗部(2)包括第一排渗单元(21)和第二排渗单元(22),所述第一排渗单元(21)位于所述第一排渗部(1)的一侧且从所述第一排渗单元(21)与所述第一排渗部(1)的连接端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排渗单元(22)位于所述第一排渗部(1)的另一侧且从所述第二排渗单元(22)与所述第一排渗部(1)的连接端向上倾斜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渗单元(21)与所述第一排渗部(1)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排渗单元(22)与所述第一排渗部(1)的连接处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渗部(1)底部为坡面,以使引导所述第二排渗单元(22)内的流体经所述第一排渗部(1)进入第一排渗单元(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渗部(1)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尾矿坝排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渗部(2)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