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4-12-28  44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安装,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1、屋顶光伏是指在建筑物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系统。近年来,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屋顶光伏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欧洲、美国、日本是屋顶光伏发展的主要市场,其中欧洲和日本的屋顶光伏渗透率较高。目前,屋顶光伏已成为中国分布式光伏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工商业屋顶、村屋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目前,大量厂房、车间等工业建筑为钢结构建筑,这类钢结构建筑的屋顶普遍采用压型钢板(俗称“彩钢瓦”)。图1为目前在压型钢板屋顶上安装光伏组件的主要形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压型钢板屋顶1上安装有支架2,光伏组件3固定在支架2上,支架2与压型钢板屋顶1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根据压型钢板屋顶所采用的压型钢板的规格和型号的不同,连接件又分为多种不同形式。目前,市面上存在很多屋顶光伏组件支架系统的供应商,它们的连接件和支架结构相比于图1所示的形式而言均大同小异。

    3、然而,就图1所示的形式而言,由于光伏组件3的重量直接通过支架2传递给压型钢板屋顶1,因此,对于压型钢板屋顶1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为节约建造成本,大量的钢结构建筑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压型钢板屋顶,此外,对于使用年限较长的压型钢板屋顶,由于存在生锈等问题导致强度进一步下降,这些情况都限制了屋顶光伏组件的应用。对此,目前采用的解决措施是对压型钢板屋顶1进行加强,从而大大增加了工程量和工程造价。

    4、图2为目前在瓦屋顶上安装光伏组件的主要形式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由于瓦屋顶4在建筑物上容易滑落且难以安装连接件,因此,在瓦屋顶4上安装光伏组件3时,需要将瓦屋顶4的瓦片揭开,将支架2通过穿过瓦屋顶4的连接件与建筑物内部的支撑梁5相连,然后再将瓦片进行开孔加工后装回并在开孔处设置密封,最后在支架2上安装光伏组件3。可见,就图2所示的形式而言,不仅需要破坏瓦屋顶4,而且存在后续漏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目的在于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以解决在不适宜的屋顶材料上安装现有的屋顶光伏组件支架系统时所存在的必须调整屋顶材料的技术问题。

    2、提供的一种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包括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所述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包含:第一牵拉部件,使用时设置在屋顶的第一侧方向上,并通过第一支座安装在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支撑结构上;第二牵拉部件,使用时设置在屋顶的第二侧方向上,并通过第二支座安装在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支撑结构上;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使用时悬置在屋顶上方,并在第一牵拉部件与第二牵拉部件双向拉伸下预张紧形成光伏组件承重支撑体;工作时,光伏组件安装在光伏组件承重支撑体上方,进而通过光伏组件承重支撑体以及第一牵拉部件和第二牵拉部件将重量传递至支撑结构上。

    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为线状结构、网状结构或带状结构。具体的,所述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可采用钢缆。

    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为线状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牵拉部件和所述第二牵拉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的两端且具有牵拉装置。

    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牵拉装置包含:第一固定支架,第一固定支架的下端通过通过第一支座或第二支座中的对应支座安装在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支撑结构上且上端开设有穿线通道;第一变向滑轮,第一变向滑轮安装在第一固定支架上端并与从穿线通道中穿入的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接触配合;线头固定装置,线头固定装置安装在第一固定支架上并位于第一变向滑轮下方,用于拉紧来自第一变向滑轮的可张紧承载部件的端部;其中,所述第一牵拉部件的线头固定装置和所述第二牵拉部件的线头固定装置中至少一者具有绕线机构,所述绕线机构可通过棘轮机构控制单向旋转。

    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由矩形钢管制作,该矩形钢管的一侧从上往下开槽形成所述穿线通道,该矩形钢管的位于所述穿线通道的相对侧从上往下开槽形成操作口。

    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矩形钢管的上方上还可拆卸配合安装有可同时与矩形钢管的上端口以及所述操作口配合的防护盖。

    8、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牵拉部件和所述第二牵拉部件还分别具有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高度调节机构。

    9、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高度调节机构位于对应牵拉装置前侧并包含:第二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的下端通过通过第一支座或第二支座中的对应支座安装在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支撑结构上;活动支架,活动支架通过升降调节机构安装在第二固定支架上并具有进线通道和出线通道;第二变向滑轮,安装在活动支架上与从进线通道中穿入的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接触配合并将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从出线通道导向后续的穿线通道。

    1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包括在屋顶上间隔排列的至少两组所述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

    1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中,所述支撑结构为建筑物边缘的横梁和/或立柱。

    1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中,所述屋顶为压型钢板屋顶或瓦屋顶。

    1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还包含光伏组件连接结构,光伏组件通过光伏组件连接结构安装在光伏组件承重支撑体上方。

    1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光伏组件连接结构包含:上夹紧件,分别具有与对应光伏组件的边框上表面相对应的上夹紧第一夹紧部和与对应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的上表面相对应的上夹紧第二夹紧部;下夹紧件,分别具有与对应光伏组件的边框下表面相对应的下夹紧第一夹紧部和与对应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的下表面相对应的下夹紧第二夹紧部;夹紧机构,分别与所述上夹紧件和所述下夹紧件连接使它们上下紧固,此时,上夹紧第一夹紧部与下夹紧第一夹紧部上下夹紧对应光伏组件的边框,上夹紧第二夹紧部与下夹紧第二夹紧部上下夹紧对应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

    1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上夹紧件和/或所述下夹紧件上还设置有l型定位结构,所述l型定位结构同时与对应光伏组件的边框的相邻两垂边相配合。

    16、由于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使用时悬置在屋顶上方并在第一牵拉部件与第二牵拉部件双向拉伸下预张紧形成光伏组件承重支撑体,因此,当光伏组件安装在光伏组件承重支撑体上方后,光伏组件与屋顶基本上不接触(可以完全不接触也可以接触点相比于背景技术部分提及的屋顶光伏组件支架系统而言大大减少),因此,大大降低屋顶材料对于光伏组件安装的限制或影响,能够避免为安装光伏组件而对屋顶材料的调整。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的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所述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为线状结构、网状结构或带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采用钢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由矩形钢管制作,该矩形钢管的一侧从上往下开槽形成所述穿线通道,该矩形钢管的位于所述穿线通道的相对侧从上往下开槽形成操作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钢管的上方上还可拆卸配合安装有可同时与矩形钢管的上端口以及所述操作口配合的防护盖。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拉部件和所述第二牵拉部件还分别具有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高度调节机构,所述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高度调节机构位于对应牵拉装置前侧并包含: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屋顶上间隔排列的至少两组所述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并且/或者,所述支撑结构为建筑物边缘的横梁和/或立柱;并且/或者,所述屋顶为压型钢板屋顶或瓦屋顶。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还包含光伏组件连接结构,光伏组件通过光伏组件连接结构安装在光伏组件承重支撑体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连接结构包含: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紧件和/或所述下夹紧件上还设置有l型定位结构,所述l型定位结构同时与对应光伏组件的边框的相邻两垂边相配合。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系统,以解决在不适宜的屋顶材料上安装现有的屋顶光伏组件支架系统时所存在的必须调整屋顶材料的技术问题。包括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建筑物屋顶光伏组件支撑结构包含:第一牵拉部件,使用时设置在屋顶的第一侧方向上,并通过第一支座安装在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支撑结构上;第二牵拉部件,使用时设置在屋顶的第二侧方向上,并通过第二支座安装在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支撑结构上;柔性可张紧承载部件,使用时悬置在屋顶上方,并在第一牵拉部件与第二牵拉部件双向拉伸下预张紧形成光伏组件承重支撑体;工作时,通过光伏组件承重支撑体以及第一牵拉部件和第二牵拉部件将重量传递至支撑结构上。

    技术研发人员:王稚鑫,王建科,刘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稚鑫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44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