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智慧交通的,尤其涉及一种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1、路网覆盖度是指路网对居民出行需求的空间响应能力,反映了路网服务的完备性和均衡性。
2、目前,在传统的路网覆盖度评估中,通常基于单一数据源(例如:出租车的gps数据或公交刷卡数据)和单一评价维度(例如:交通流量)对路网覆盖度进行评估,得到的评估结果受到数据源和评价维度的限制,对路网覆盖度的评价不够全面,导致对路网覆盖度的评价精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能够融合多方面数据源,从多个评价维度对路网覆盖度进行评估,提高对路网覆盖度评估的精度。
2、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方法包括:
3、获取目标区域的多源路网数据,所述多源路网数据包括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所述行为地图数据用于表征用户的行为轨迹特征;
4、对所述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路网轨迹数据,所述路网轨迹数据用于表征用户与目标区域在时空网络中的动态交互数据;
5、基于所述路网轨迹数据分别计算用户通勤覆盖指数和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区域的路网对用户出行需求的匹配程度,所述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用于表征所述路网对用户生活的适配程度;
6、分别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和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路网覆盖度,所述路网覆盖度包括通勤覆盖度和生活圈覆盖度,其中,所述用户通勤覆盖度用于表征路网对所述目标区域用户通勤需求的满足能力;所述用户生活圈覆盖度用于表征所述路网对用户日常活动的服务水平。
7、可选地,所述数据融合包括物理融合,所述对所述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路网轨迹数据,包括:
8、提取同一预设时间戳下的所述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
9、获取所述路网的路网拓扑图;
10、基于所述路网拓扑图将同一预设时间戳下的所述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与目标路段进行空间匹配,得到目标路段的路况信息;
11、基于所述路网拓扑图和预设基站位置信息构建目标路段缓冲区,所述目标路段缓冲区用于表示预设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
12、将所述用户网络数据与所述目标路段缓冲区进行绑定,得到目标路段的网络信息;
13、将所述目标路段的路况信息和目标路段的网络信息进行结合,得到路网轨迹数据。
14、可选地,所述数据融合包括语义融合,所述对所述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路网轨迹数据,包括:
15、对所述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进行相同特征提取,得到共性特征,所述共性特征用于表征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相同的移动特征;
16、利用预设语义提取模型对所述共性特征进行语义分析,得到分析结果,所述分析结果包括用户移动频次、停留时长和出行目的至少一种行为语义。
17、将所述分析结果确定为路网轨迹数据。
18、可选地,基于所述路网轨迹数据计算用户通勤覆盖指数,包括:
19、基于所述路网轨迹数据构建通勤链,所述通勤链用于表示用户在目标路段的通勤路径;
20、基于所述通勤链确定用户在目标路段的移动距离值和直线通勤距离值;
21、对所述移动距离值进行求和,得到用户的通勤移动距离值;
22、基于所述通勤移动距离值和直线通勤距离值计算用户通勤覆盖指数。
23、可选地,对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通勤覆盖度,包括:
24、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用户通勤覆盖指数;
25、对所述多个用户通勤覆盖指数进行求和计算,得到区域通勤覆盖指数;
26、计算所述区域通勤覆盖指数的数学期望,得到通勤覆盖度。
27、可选地,基于所述路网轨迹数据计算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包括:
28、利用预设挖掘算法对所述路网轨迹数据进行数据识别,得到用户的多个第一生活位置和多条第一移动路径,所述第一生活位置包括所述用户到达的活动位置,所述第一移动路径包括所述用户到达所述第一生活位置的移动路径;
29、对所述第一生活位置和第一移动路径进行活动频率统计,得到所述用户的第二生活位置及其对应的第二移动路径,所述第二生活位置包括活动频率大于预设活动频率的第一生活位置;
30、基于所述第二移动路径确定用户的生活圈缓冲区域;
31、基于多个所述第一生活位置确定用户的活动区域;
32、对所述生活圈缓冲区域和活动区域分别计算区域面积,得到生活圈区域面积和活动区域面积;
33、基于所述生活圈区域面积和所述活动区域面积计算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
34、可选地,对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生活圈覆盖度,包括:
35、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
36、对所述多个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进行求和计算,得到区域生活圈覆盖指数;
37、计算所述区域生活圈覆盖指数的数学期望,得到生活圈覆盖度。
38、可选地,所述路网覆盖度还包括枢纽覆盖度,所述枢纽覆盖度用于表征目标区域中枢纽的整体辐射能力;在所述分别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和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路网覆盖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39、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路网拓扑图;
40、利用预设网络中心性分析模型对所述路网拓扑图进行分析,得到所述路网的交通枢纽;
41、获取所述交通枢纽的辐射信息,所述辐射信息包括所述交通枢纽到达辐射小区的最短通信时间、直线距离值和所述交通枢纽的总通行量;
42、根据所述辐射信息和预设距离衰减常数计算所述枢纽覆盖指数,所述枢纽覆盖指数用于表征所述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
43、对所述目标区域中枢纽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枢纽覆盖度。
44、可选地,所述对所述目标区域中枢纽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枢纽覆盖度,包括:
45、对目标区域内所述交通枢纽的枢纽覆盖指数进行求和计算,得到所述路网的总关键枢纽覆盖指数;
46、根据所述总关键枢纽覆盖指数和所述目标区域的交通枢纽的数量计算枢纽覆盖度。
47、可选地,在分别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和枢纽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路网覆盖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48、根据所述通勤覆盖度和生活圈覆盖度分别计算所述目标区域中多个目标小区的通勤覆盖度和生活圈覆盖度;
49、根据多个所述目标小区的通勤覆盖度和生活圈覆盖度计算所述区域的平均通勤覆盖度和平均生活圈覆盖度;
50、根据所述平均通勤覆盖度和多个目标小区的通勤覆盖度计算所述目标区域的通勤覆盖基尼系数,所述通勤覆盖基尼系数用于表征通勤覆盖的均衡性;
51、根据所述平均生活圈覆盖度和多个目标小区的生活圈覆盖度计算所述目标区域的生活圈覆盖基尼系数,所述生活圈覆盖基尼系数用于表征生活圈覆盖的均衡性;
52、将所述通勤覆盖基尼系数和所述生活圈覆盖基尼系数分别与预设基尼系数进行对比,得到评价结果。
53、可选地,在所述评价结果确定为覆盖不均衡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54、基于所述路网覆盖度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薄弱区域,所述薄弱区域包括所述路网覆盖度低于预设路网覆盖度对应的区域;
55、根据所述薄弱区域生成资源优化策略。
56、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网覆盖度评估装置,装置包括:
57、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多源路网数据,所述多源路网数据包括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所述行为地图数据用于表征用户的行为轨迹特征;
58、融合模块,用于对所述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路网轨迹数据,所述路网轨迹数据用于表征用户与目标区域在时空网络中的动态交互数据;
59、第一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路网轨迹数据分别计算用户通勤覆盖指数和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区域的路网对用户出行需求的匹配程度,所述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用于表征所述路网对用户生活的适配程度;
60、第二计算模块,用于分别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和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路网覆盖度,所述路网覆盖度包括通勤覆盖度和生活圈覆盖度,其中,所述用户通勤覆盖度用于表征路网对所述目标区域用户通勤需求的满足能力;所述用户生活圈覆盖度用于表征所述路网对用户日常活动的服务水平。
61、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
62、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
63、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
64、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
65、本技术实施例的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在进行路网覆盖度评估时,获取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用于体现用户出行的各种方式和环节,然后通过将各数据源的融合提取,得到能够表征用户与路网的动态交互的路网轨迹数据,更加全面的反映用户与路网的交互状态,再通过路网轨迹数据计算通勤覆盖度和生活圈覆盖度,从多方面对路网进行均衡性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1.一种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融合包括物理融合,所述对所述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路网轨迹数据,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所述数据融合包括语义融合,所述对所述用户网络数据、车载定位数据和行为地图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路网轨迹数据,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路网轨迹数据计算用户通勤覆盖指数,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通勤覆盖度,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路网轨迹数据计算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生活圈覆盖度,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网覆盖度还包括枢纽覆盖度,所述枢纽覆盖度用于表征目标区域中枢纽的整体辐射能力;在所述分别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和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路网覆盖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目标区域中枢纽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枢纽覆盖度,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别对所述目标区域中的所述用户通勤覆盖指数、用户生活圈覆盖指数和枢纽覆盖指数进行覆盖度计算,得到路网覆盖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评价结果确定为覆盖不均衡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12.一种路网覆盖度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
1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路网覆盖度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