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野生菌培育,具体为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1、
2、
3、鸡枞菌和绝大多数野生菌类的生长机理有极大差异,生理特性很特殊,鸡枞菌自身不会繁殖,整个繁殖和生长周期都要依靠土栖性白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和白蚁进化为共生生态系统,白蚁传播鸡枞菌的担孢子和菌丝体,培养菌丝体,也取食培养出来的鸡枞菌菌丝体作为食物,另一方面鸡枞菌菌丝体的生长发育也离不开白蚁的分泌物,离开了白蚁的分泌物鸡枞菌就难以生存,两者互惠互利,共栖于一个环境,群体都得到了共同发展,此种生态环境造成了鸡枞菌对生长条件的特性要求。
4、可是野生的鸡枞菌产量非常少,较难满足市场上对大量鸡枞菌的食用需求。
5、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s1、制备母种原料,采集野生菌鸡枞菌菌丝、采集白蚁有翅繁殖蚁、采集鸡枞菌菌丝和有翅繁殖蚁共生的土壤,将鸡枞菌菌丝、有翅繁殖蚁和共生的土壤一同混合在一起,并加入适量的水、营业液和营养粉末物,搅拌均匀,用透明膜包覆,制成母种原料,透明膜能够对母种原料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母种原料中的水分过快的散发,这样母种原料内的鸡枞菌菌丝和繁殖蚁的存活率高,而且生物活性也更好,母种原料中的鸡枞菌菌丝和繁殖蚁也更能够实现共生;
5、s2、制备培养土壤混料,取土壤本体、麦汁草、琼脂、蔗糖以及蒸馏水,并混合充分搅拌,得到土壤混料,麦汁草、琼脂、蔗糖以及蒸馏水均起到营养液的作用,将土壤混料放置在培养容器中,并将土壤混料压平,当母种原料放置在土壤混料中,麦汁草、琼脂、蔗糖以及蒸馏水能够为母种原料中的鸡枞菌菌丝和繁殖蚁提供养分,以保证鸡枞菌菌丝和繁殖蚁能够长时间生存;
6、s3,制备种植原料,将s1得到的母种原料放入s2得到的土壤混料中,使土壤混料包覆在母种原料的周围,得到种植原料,土壤混料母种原料具有供给养分的作用;
7、s4、将s3的得到的种植原料放在适宜光照、湿度和含氧量的培养环境中,等待三个月,期间对缓慢生长的鸡枞苗圃和幼苗进行护理和培育,土壤混料对种植原料相当于大地的土壤,在三个月的时间中,鸡枞菌丝能够长成鸡枞苗圃,鸡枞苗圃能够较为牢固的扎根在土壤混料中,与土壤混料形成为一体;
8、s5、将s4中的幼苗以及幼苗根部的土壤以及鸡枞苗圃共同从培养容器中取出,并用透明膜将鸡枞苗圃和幼苗根部的土壤完全包覆,得到移植包,取出的鸡枞苗圃和鸡枞菌幼苗以及有了一定的高度,透明膜对鸡枞苗圃和幼苗根部的土壤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避免鸡枞苗圃和幼苗根部的土壤内的水分和营业液流失,这样鸡枞苗圃和幼苗的存活时间更长;
9、s6、在野外培育基地的土壤中完成多个大小合适的凹坑,将s5中得到的多个移植包去除掉透明膜,再逐一种植在挖出的凹坑中,并往凹坑和移植包中注入营养液,这样移植包内的土壤与凹坑中的土壤完全结合为一体,鸡枞苗圃能够吸收凹坑中的养分,为鸡枞菌幼苗源源不断的提供养分,使鸡枞菌幼苗能够顺利在凹坑中茁壮成长。
10、优选的,s1中的所述营业液包括酵母膏0.1%,蔗糖3%、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硝酸钠0.3%、氯化钾0.05%和水。
11、优选的,s2中土壤本体、麦汁草、琼脂、蔗糖和蒸馏水的比例分别为70%、2%、3%、5%和20%。
12、优选的,s2中混料土壤的中央设置有种植凹坑,所述培养容器的表面设置有多个连通培养容器内部土壤的通孔。
13、优选的,s1中的所述营养粉末物包括木屑8-10份、棉籽壳6-8份、豆粕1-2份、玉米粉2-3份、麦麸1-2份、石灰2-3份,所述木屑、棉籽壳、豆粕、玉米份、麦麸和石灰均为粉末颗粒状,过50目筛;s3中母种原料上方覆盖的土壤混料有3-5厘米。
14、优选的,s4中的种植原料所处的湿度为70%-90%、温度环境为20-30摄氏度,s4中种植原料内部的酸碱度为4.5-6.5之间;在s4中,对鸡枞苗圃和幼苗每间隔半个月浇一次肥水,对鸡枞苗圃和幼苗所处的土壤混料每间隔一个月喷洒病虫农药。
15、优选的,在s6中,所述凹坑有多行,每行凹孔呈直线型排列,多行凹坑之间的行距为30-40厘米,同一行相邻凹坑之间的距离为25-30厘米,凹坑的深度为8-12厘米。
16、优选的,所述病虫农药包括多抗霉素5-6份、三乙醇胺4-6份、有机硅氧烷8-10份、四氯虫酰胺6-8份、可湿性粉剂1-2份,水30-35份;所述病虫农药的调配方法为:将多抗霉素、三乙醇胺、有机硅氧烷、四氯虫酰胺和可湿性粉剂放入40-45摄氏度的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液体病虫农药。
17、优选的,所述s6中的营养液包括:硫酸钾10-30份、磷酸二氢钾15-35份、硫酸铵20-40份、硝酸钙12-30份、黄腐酸钾10-20份、芸苔素内酯0.02-0.1份、吲哚乙酸1-5份;s6中的营养液调配方法为:将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硫酸铵、硝酸钙、黄腐酸钾、芸苔素内酯、吲哚乙酸放入纯净水中,在70-80摄氏度的温度下,加热并保持5-8分钟。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选用优质品种,还原鸡枞菌的野生条件,充分利用鸡枞菌和白蚁的共生关系,实现鸡枞菌大规模种植,在科学的管理下,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品质稳定且统一,种植出的鸡枞菌和野生环境下生长的鸡枞菌在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风味口味方面极其接近,在满足了市场部分需求的同时,也保护了这一独特的生物资源,使其免于因被过度开采而灭绝;
20、一旦成功定殖,将能在定殖范围内多建副巢,自行扩大种群,可增加出菇,在采收时保护其根系不受破坏,可实现多次出菇,进一步提高产量;通过人工调节鸡枞菌生长的小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使其在少产期也能出菇,实现反季节上市,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使得鸡枞菌生长在有机环境中,保证了产品品质,也降低了种植成本;通过科学管理和人工调节栽培环境温度和湿度等,能够促使鸡枞菌的品质稳定且统一,实现了鸡枞菌的大规模人工栽培,既可以减少野外采摘对野生环境带来的影响,又可以满足人们对鸡枞菌的巨大市场需求。
1.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的所述营业液包括酵母膏0.1%,蔗糖3%、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硝酸钠0.3%、氯化钾0.05%和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土壤本体、麦汁草、琼脂、蔗糖和蒸馏水的比例分别为70%、2%、3%、5%和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混料土壤的中央设置有种植凹坑,所述培养容器的表面设置有多个连通培养容器内部土壤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的所述营养粉末物包括木屑8-10份、棉籽壳6-8份、豆粕1-2份、玉米粉2-3份、麦麸1-2份、石灰2-3份,所述木屑、棉籽壳、豆粕、玉米份、麦麸和石灰均为粉末颗粒状,过50目筛;s3中母种原料上方覆盖的土壤混料有3-5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的种植原料所处的湿度为70%-90%、温度环境为20-30摄氏度,s4中种植原料内部的酸碱度为4.5-6.5之间;在s4中,对鸡枞苗圃和幼苗每间隔半个月浇一次肥水,对鸡枞苗圃和幼苗所处的土壤混料每间隔一个月喷洒病虫农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6中,所述凹坑有多行,每行凹孔呈直线型排列,多行凹坑之间的行距为30-40厘米,同一行相邻凹坑之间的距离为25-30厘米,凹坑的深度为8-12厘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病虫农药包括多抗霉素5-6份、三乙醇胺4-6份、有机硅氧烷8-10份、四氯虫酰胺6-8份、可湿性粉剂1-2份,水30-35份;所述病虫农药的调配方法为:将多抗霉素、三乙醇胺、有机硅氧烷、四氯虫酰胺和可湿性粉剂放入40-45摄氏度的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液体病虫农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菌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6中的营养液包括:硫酸钾10-30份、磷酸二氢钾15-35份、硫酸铵20-40份、硝酸钙12-30份、黄腐酸钾10-20份、芸苔素内酯0.02-0.1份、吲哚乙酸1-5份;s6中的营养液调配方法为:将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硫酸铵、硝酸钙、黄腐酸钾、芸苔素内酯、吲哚乙酸放入纯净水中,在70-80摄氏度的温度下,加热并保持5-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