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共享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4-12-21  44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充电,具体为一种汽车共享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市面上带充电桩的停车位供不应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停车场都增设有带充电桩停车位。一般来说,充电桩数量越多,用户充电更方便,停车场收取的充电费用盈利更高,但现有的停车场一般仅在部分停车位增设有充电桩供有需求的用户充电即可,因为若是在每个停车位都增设充电桩则耗资极大,且并非每一辆停靠在停车位的汽车都需要进行充电,如燃油车和充满电的电动汽车就无需充电,可能会导致充电桩使用率不高的问题。

    2、然而,现有停车场充电桩的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停车场带有充电桩的停车位一般仅向电动车提供而燃油车不能停放,这会造成带有充电桩的停车位未被使用而产生资源浪费;且现有的带充电桩停车位经常会被非电动汽车占据,例如燃油车和其他非机动车,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充电桩未被使用,同样也产生资源浪费,同时这也会导致部分电动汽车无法充电,因此如何实现智能化充电以提高带充电桩停车位的利用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共享充电装置,通过搬运机器人带动充电桩本体移动至目标停车位的方式来实现智能化共享充电,提高了停车位和充电桩主体的利用率,同时满足整个停车场的汽车充电,极大降低成本的同时解决充电不便的问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停车位和充电桩未被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包括滑轨、搬运机器人、充电结构、壳体、活动轨对接结构、充电桩主体以及推送机构,搬运机器人移动地设置在滑轨上,滑轨上设置有若干与充电桩主体相适配的充电结构,充电结构包括悬设在滑轨上的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充电组件,壳体连接在搬运机器人底部,活动轨对接结构包括固设在搬运机器人底部的固定板以及移动设置在固定板下方的的移动台,充电桩主体顶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台底面,推送机构设置在壳体内。

    4、优选的,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固定在支架上的对接座以及呈上下设置在对接座上的电力输入插座、电力输出插座,充电桩主体上设置有分别与电力输入插座、电力输出插座相适配的电力输入插头、电力输出插头。

    5、优选的,所述活动轨对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移动台底面的第二导轨以及设置在移动台顶面一侧的插块,壳体对应第二导轨、插块的侧壁开设有开口。

    6、优选的,所述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包括固定轨对接结构,所述固定轨对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对接座底面的第三导轨以及设置在对接座顶面与插块适配的导向块。

    7、优选的,所述活动轨对接结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丝杆、第一丝杆螺母以及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丝杆通过轴承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板底部,与移动台连接的第一丝杆螺母通过螺纹配合地套设在第一丝杆上,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杆一端传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推送机构包括推板以及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推板移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其一端与充电桩主体连接,第二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推板连接,用于带动与推板连接的充电桩主体伸出或缩回壳体。

    9、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分别转动设置在移动台底面的两第二丝杆、分别移动套设在相应第二丝杆上的第二丝杆螺母以及用于带动两第二丝杆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推板连接在两第二丝杆螺母上。

    10、优选的,所述推板通过一锁扣结构与充电桩主体连接,所述锁扣结构包括设置在推板上的锁扣组件以及设置在充电桩主体上与锁扣组件实现锁定或解锁的抵扣组件。

    11、优选的,所述锁扣组件包括第一支座以及卡销,与推板连接的第一支座中部开设有贯穿其两端面的锁孔,锁孔内壁上开设有相对设置的两避让槽,两卡销分别伸缩地设置在相应的避让槽内。

    12、优选的,所述抵扣组件包括第二支座、滑杆、卡扣以及导向滑块,第二支座设置在充电桩主体朝向推板的侧壁上,滑杆一端连接在第二支座上,另一端向锁孔中心延伸并在其延伸末端固定套设有所述卡扣,导向滑块活动地套设在滑杆上,并相应地在导向滑块与卡扣之间形成供卡销卡入的卡槽。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搬运机器人移动至空闲的充电桩主体处,通过推送机构将充电桩主体与充电组件分离,然后再通过搬运机器人移动至目标停车位的充电结构处,并通过推送机构将充电桩主体与充电组件形成对接,从而实现智能化共享充电,提高了停车位和充电桩主体的利用率,同时满足整个停车场的汽车充电,极大降低成本的同时解决充电不便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滑轨(1)、搬运机器人(2)、充电结构(3)、壳体(4)、活动轨对接结构(5)、充电桩主体(7)以及推送机构(8),搬运机器人(2)移动地设置在滑轨(1)上,滑轨(1)上设置有若干与充电桩主体(7)相适配的充电结构(3),充电结构(3)包括悬设在滑轨(1)上的支架(31)以及设置在支架(31)上的充电组件(32),壳体(4)连接在搬运机器人(2)底部,活动轨对接结构(5)包括固设在搬运机器人(2)底部的固定板(51)以及移动设置在固定板(51)下方的的移动台(52),充电桩主体(7)顶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台(52)底面,推送机构(8)设置在壳体(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组件(32)包括固定在支架(31)上的对接座(321)以及呈上下设置在对接座(321)上的电力输入插座(322)、电力输出插座(323),充电桩主体(7)上设置有分别与电力输入插座(322)、电力输出插座(323)相适配的电力输入插头(71)、电力输出插头(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轨对接结构(5)包括设置在移动台(52)底面的第二导轨(54)以及设置在移动台(52)顶面一侧的插块(55),壳体(4)对应第二导轨(54)、插块(55)的侧壁开设有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轨对接结构(6),所述固定轨对接结构(6)包括设置在对接座(321)底面的第三导轨(61)以及设置在对接座(321)顶面与插块(55)适配的导向块(6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轨对接结构(5)包括第一驱动组件(56),第一驱动组件(56)包括第一丝杆(561)、第一丝杆螺母(562)以及第一伺服电机(563),第一丝杆(561)通过轴承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板(51)底部,与移动台(52)连接的第一丝杆螺母(562)通过螺纹配合地套设在第一丝杆(561)上,第一伺服电机(563)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杆(561)一端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机构(8)包括推板(82)以及第二驱动组件(81),所述推板(82)移动地设置在壳体(4)内,其一端与充电桩主体(7)连接,第二驱动组件(81)的输出端与推板(82)连接,用于带动与推板(82)连接的充电桩主体(7)伸出或缩回壳体(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81)包括分别转动设置在移动台(52)底面的两第二丝杆(811)、分别移动套设在相应第二丝杆(811)上的第二丝杆螺母(812)以及用于带动两第二丝杆(811)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813),推板(82)连接在两第二丝杆螺母(812)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82)通过一锁扣结构与充电桩主体(7)连接,锁扣结构包括设置在推板(82)上的锁扣组件(9)以及设置在充电桩主体(7)上与锁扣组件(9)实现锁定或解锁的抵扣组件(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组件(9)包括第一支座(91)以及卡销(92),与推板(82)连接的第一支座(91)中部开设有贯穿其两端面的锁孔(911),锁孔(911)内壁上开设有相对设置的两避让槽(912),两卡销(92)分别伸缩地设置在相应的避让槽(91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扣组件(10)包括第二支座(101)、滑杆(102)、卡扣(103)以及导向滑块(104),第二支座(101)设置在充电桩主体(7)朝向推板(82)的侧壁上,滑杆(102)一端连接在第二支座(101)上,另一端向锁孔(911)中心延伸并在其延伸末端固定套设有所述卡扣(103),导向滑块(104)活动地套设在滑杆(102)上,并相应地在导向滑块(104)与卡扣(103)之间形成供卡销(92)卡入的卡槽(105)。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共享充电装置,包括滑轨、搬运机器人、充电结构、壳体、活动轨对接结构、充电桩主体以及推送机构,充电结构包括悬设在滑轨上的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充电组件,活动轨对接结构包括固设在搬运机器人底部的固定板以及移动设置在固定板下方的的移动台,充电桩主体顶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台底面,推送机构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带动充电桩主体与充电组件对接或分离。本发明通过搬运机器人移动至空闲的充电桩主体处,通过推送机构将充电桩主体与充电组件分离,然后再通过搬运机器人移动至目标停车位的充电结构处,并通过推送机构将充电桩主体与充电组件形成对接,从而实现智能化共享充电,提高了停车位和充电桩主体的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胡扬,耿爽,张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大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39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