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销量持续增长,由于动力电池续航能力及充电时长的限制,在世界各地,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纷纷涌现,对电动汽车的进一步推广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换电模式通过直接更换电动汽车的电池包,达到为其补充电能的目的,可实现电能迅速补给,同时便于电池维护和延长寿命。目前在电池更换方面,乘用车的电池包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更换,更换时间基本与传统汽车的加油时间持平,对用户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充电时间过长的难题。但在电动汽车充电的过程中,需要频繁的装卸动力电池,这就对动力电池锁紧机构的框架的强度、使用寿命、对电池包的更换便捷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所述框架强度高、对电池包的更换速效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具有传动单元容纳腔,所述传动单元容纳腔的底部向下敞开,所述框架本体上设置有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所述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适于与支撑夹紧部正对并与所述支撑夹紧部之间形成固定保持机构配合空间;底盖,所述底盖与所述框架本体连接,所述底盖封闭所述底部,所述底盖上形成有调节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通过在框架设置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与固定结构上的支撑夹紧部形成固定保持机构配合空间,从而对电池包进行支撑夹紧,完成对电池包的更换,更换效率高,同时,在底盖上设置调节孔,操作人员使用工具可对第二传动部进行调节,从而驱动固定结构对电池包进行支撑夹紧,操作方便,且底盖对传动单元容纳腔进行封闭,可有效防止外界灰尘杂质等造成对锁紧机构工作可靠性造成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所述框架本体的两侧面上设置有车身固定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至少部分地向上敞开,且在敞开的部位形成中通孔,所述中通孔上设置有封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具有顶壁,所述顶壁上设置有支承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所述框架本体上设置有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和两个车身固定块,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至少部分地向上敞开,且在敞开的部位形成中通孔,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还具有顶壁,所述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所述顶壁和两个车身固定块围绕着所述中通孔设置,且所述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和所述顶壁分别位于所述中通孔的前侧和后侧,两个所述车身固定块分别位于所述中通孔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底盖的上表面设置有环绕所述调节孔的下支承凸台。
可选地,所述顶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围绕所述支承孔的上支承凸台。
可选地,所述上支承凸台和所述下支承凸台内均设置有环形衬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所述框架本体上形成有第一伸出口,所述底盖上设置有第二伸出口,所述第一伸出口和所述第二伸出口上下连通且均与所述传动单元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伸出口处设置有底盖密封槽,所述第一伸出口处设置有框架本体密封槽,所述底盖密封槽和所述框架本体密封槽上下对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所述底盖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下沉式避让槽,所述下沉式避让槽构造为t形凹槽,所述t形凹槽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水平段被所述竖直段分为两个分支段,所述下支承凸台的根部设置有两个加强筋条,两个所述加强筋条分别延伸到所述两个分支段上。
进一步地,所述t形凹槽的所述竖直段上设置有x形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底盖上还设置有四个固定螺栓点位,四个所述固定螺栓点位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处,且其中的两个所述固定螺栓点位位于所述水平段和所述竖直段和所述底盖的底壁限定的空间内,另外两个所述固定螺栓点位位于所述水平段的后侧,并分别位于所述下支承凸台(122)的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在另一个角度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框架本体的俯视图;
图5是图3中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固定结构的主视图;
图8是图1中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紧机构与固定保持机构的配合关系图。
附图标记:
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100,框架1,固定保持机构1a,框架本体11,传动单元容纳腔111,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第三减重孔1121,车身固定块113,车身固定孔1131,第一减重孔1132,中通孔114,顶壁115,第二减重孔1151,支承孔1152,上支承凸台1153,框架本体密封槽116,底盖12,调节孔121,限位孔1211,下支承凸台122,底盖密封槽123,下沉式避让槽124,水平段1241,垂直段1242,x形加强筋12421,加强筋条125,固定结构2,本体部21,轴套部211,传动单元连接销轴孔2111,第一筋条212,第二筋条213,第三筋条214,支撑夹紧部22,直角腰221,底面222,倾腰223,弹性粘附层224,传动部23,自锁外齿231,前突部24,第一筋板25,第二筋板26,传动单元3,第一传动部31,第二传动部32,传动单元连接销轴33,封盖4,工具5,环形衬套6,密封圈7,固定螺栓8,固定保持机构配合空间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锁紧机构100的框架1。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锁紧机构100的框架1包括:框架本体11和底盖12,具有该框架1的锁紧机构100可用于电池包的快换中。
如图1-图3所示,框架本体11上可设置有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且框架本体11具有传动单元容纳腔111,传动单元3设置在传动单元容纳腔111内,传动单元容纳腔111的底部向下敞开,底盖12与框架本体11连接,底盖12封闭底部,从而将传动单元3封闭在传动单元容纳腔111内,防止外界灰尘等杂质进入传动单元容纳腔111而对传动单元3的精度产生影响,进而提高电池包的安装精度。
传动单元3包括:第一传动部31、第二传动部32,第一传动部31具有自锁外齿231,固定结构2与第一传动部31配合,固定结构2上设置有支撑夹紧部22,支撑夹紧部22与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形成固定保持机构配合空间9,支撑夹紧部22从传动单元容纳腔111的前方伸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安装电池包时,将工具5与第二传动部32配合,并驱使第二传动部32旋转,第二传动部32带动第一传动部31转动,从而带动固定结构2摆动,直至固定结构2上的支撑夹紧部22止抵电池包壳体上的固定保持机构1a,并与框架本体11上的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共同夹持该固定保持机构1a,在图9所示的固定保持机构1a与锁紧机构100的配合关系图中可看出,固定保持机构1a伸进固定保持机构配合空间9内,且支撑夹紧部22伸进限位孔1211中,由此,利用限位孔1211可起到对支撑夹紧部22的限位作用,使得支撑夹紧部22在夹持固定保持机构1a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移动,从而实现电池包的夹持平稳及快速更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1,通过在框架1设置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与固定结构2上的支撑夹紧部22形成固定保持机构配合空间9,从而对电池包进行支撑夹紧,完成对电池包的更换,更换效率高,同时,在底盖12上设置调节孔121,操作人员使用工具可对第二传动部32进行调节,从而驱动固定结构2对电池包进行支撑夹紧,操作方便,且底盖12对传动单元容纳腔111进行封闭,可有效防止外界灰尘杂质等造成对锁紧机构100工作可靠性造成的影响。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5所示,底盖12上形成有调节孔121,第二传动部32可配合在调节孔121中,且第二传动部32的下端从调节孔121中伸出,由此便于操作人员使用工具5对第二传动部32进行调节,从而带动第一传动部31和固定结构2的转动,最终实现对电池包的夹持。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框架本体11的两侧面上可以设置有车身固定块113,车身固定块113上开设有车身固定孔1131,由此通过车身固定孔1131可将框架1固定在车身上,使得框架1在车身上的固定牢靠,且连接方便。
可选地,框架本体11的顶部至少部分地向上敞开,且在敞开的部位形成中通孔114,中瞳孔贯穿框架本体11的上下端面,且中通孔114上可以设置有封盖4,由此,设置中通孔114便于传动单元3的安装,且较大地减轻框架本体11的质量,在中通孔114上设置封盖4可有效避免外界灰尘杂质进入传动单元容纳腔111以影响传动单元3的工作精度。
如图1、图3-图4、图8所示,框架本体11的顶部还具有顶壁115,顶壁115上可设置有支承孔1152,由此可实现对第二传动部32的支承与第二传动部32在框架本体11上的安装。
如图1和图4所示,框架本体11上设置有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和两个车身固定块113,框架本体11的顶部至少部分地向上敞开,且在敞开的部位形成中通孔114,框架本体11的顶部还具有顶壁115,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顶壁115和两个车身固定块113围绕着中通孔114设置,且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和顶壁115分别位于中通孔114的前侧和后侧,两个车身固定块113分别位于中通孔114的左右两侧,这样,将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顶壁115和两个车身固定块113合理地分布在中通孔114的四周,使得框架本体11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各部分结构互不干涉。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车身固定块113上可以设置有车身固定孔1131和第一减重孔1132,第一减重孔1132为多个,例如可以是四个,四个第一减重孔1132围绕着车身固定孔1131设置,顶壁115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减重孔1151,第二减重孔1151为多个,例如可以是四个,四个第二减重孔1151围绕着支承孔1152设置,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上可以设置有第三减重孔1121,第三减重孔1121为多个,例如可以是四个,四个第三减重孔1121分别分布在菱形的四个顶点上,且第三减重孔1121大体构造为三角形孔,三角形孔的一个顶点朝向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的中心设置,这样,第一减重孔1132、第二减重孔1151和第三减重孔1121可在框架本体11强度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减小框架本体11的质量,从而有利于减轻整个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100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3和图5所示,底盖12的上表面可以设置有下支承凸台122,下支承凸台122环绕着调节孔121设置,如图8所示,顶壁115的下表面可以设置有上支承凸台1153,上支承凸台1153围绕着支承孔1152设置,由此,上支承凸台1153和下支承凸台122可有效增加框架1对第二传动部32的支撑强度,同时,上支承凸台1153和下支承凸台122内均可以设置有环形衬套6,这样,可防止第二传动部32在频繁转动时与上支承凸台1153和下支承凸台122的内周面发生摩擦,从而造成第二传动部32的损耗。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框架本体1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伸出口,底盖12上可以设置有第二伸出口,第一伸出口和第二伸出口上下连通且均与传动单元容纳腔111连通,支撑夹紧部22从第一伸出口和第二伸出口伸出。可选地,第二传动部32的外周面可以设置有密封圈7,第二伸出口处设置有底盖密封槽123,第一伸出口处设置有框架本体密封槽116,底盖密封槽123和框架本体密封槽116上下对接,在支撑夹紧部22摆动到与固定保持机构接触时,密封圈7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配合在框架本体密封槽116和底盖密封槽123内,从而起到对传动单元容纳腔111密封的作用,由此可避免外界灰尘等杂质进入传动单元容纳腔111内而影响传动单元3的工作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5所示,底盖12的上表面上可以设置有下沉式避让槽124,下沉式避让槽124构造为t形凹槽,具体地,t形凹槽可以包括:水平段1241和垂直段1242,水平段1241被垂直段1242分为两个分支段,下支承凸台122的根部设置有两个加强筋条125,两个加强筋条125分别从下支承凸台122的外周面延伸到两个分支段上,由此,通过设置下沉式避让槽124可有效避让第一传动部31,保证第一传动部31的正常转动,两个加强筋条125可有效增加底盖12的强度。
可选地,如图3和图5所示,t形凹槽的垂直段1242上还可以设置有x形加强筋12421,这样有利于增加下沉式避让槽124等薄弱结构处的强度,提高底盖1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底盖12上还可以设置有四个固定螺栓点位,四个固定螺栓点位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处,且其中的两个固定螺栓点位位于水平段1241和垂直段1242和底盖12的底壁限定的空间内,另外两个固定螺栓点位位于水平段1241的后侧,并分别位于下支承凸台122的左右两侧,且固定螺栓8的头部不超过底盖12的底面222,由此可使底盖12上的零部件布局紧凑,有利于节省空间,且固定螺栓点位的布局合理。
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结构2可以包括:本体部21、支撑夹紧部22和传动部23,支撑夹紧部22和传动部23分别连接在本体部21上,本体部21上设置有传动单元连接销轴孔2111,传动单元连接销轴33可穿过传动单元连接销轴孔2111以将第一传动部31装配到框架1上。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本体部21可以包括:轴套部211、第一筋条212、第二筋条213和第三筋条214,第一筋条212、第二筋条213和第三筋条214与本体部21相连并相对本体部21呈辐射状分布,支撑夹紧部22与第一筋条212固定,传动部23与第二筋条213和第三筋条214相连,且传动部23的外周面具有自锁外齿231,可实现反向自锁,即只能第二传动部32能够带动第一传动部31旋转运动,而不能由第一传动部31带动第二传动部32运动,这样,利用其反向自锁性可对传动单元3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二筋条213相对轴套部211非径向延伸,第一筋条212和第三筋条214沿轴套部211的径向延伸,且第二筋条213所在的水平面高于第一筋条212所在的水平面,这样,可使自锁外齿231在第一传动部31上排布的跨度更大,便于满足不同的电池快换设备、不同转动角度解锁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自锁外齿231在第一传动部31上的大跨度排布,并与第二筋条213和第三筋条214相连,整体提升了传动部23的结构强度,同时,由于传动部23和第二传动部32接触的面是直接传动受力面,因此通过这种强化设计,可提高第一传动部31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传动部23可以为弧形,弧形的传动部23连接在第二筋条213的径向外端和第三筋条214的径向外端之间,且第一传动部31的圆心角度可以为90°-120°,也就是说,第一传动部31可至少转动90°,从而使得支撑夹紧块可以从竖直位置摆动到水平位置,进而对固定保持机构起到夹持夹紧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传动部23还可以设置有向前延伸且具有自锁外齿231的前突部24,前突部24的周向长度远小于传动部23的周向长度,从而可使第一传动部31满足不同的电池快换设备、不同转动角度解锁的需求。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结构2还可以包括:第一筋板25和第二筋板26,第一筋板25与轴套部211、第二筋条213、第三筋条214以及传动部23连接,第二筋板26与轴套部211、第一筋条212、第三筋条214以及前突部24连接,且第一筋板25和第二筋板26在轴套部211的轴向上的尺寸小于轴套部211、第二筋条213、第三筋条214以及传动部23中任意一个的尺寸,即第一筋板25和第二筋板26做减薄处理,由此在起到对固定结构2加强的作用的同时,还有利于减轻固定结构2的质量。
进一步地,支撑夹紧部22在轴向上的尺寸最大,且支撑夹紧部22呈倒置的直角梯形结构,其直角腰221与第一筋条212连接,底面222与第二筋板26的上端相连,倾腰223与第二筋板26的同一侧侧面平齐,由此,可保证支撑夹紧部22的强度和硬度,且固定结构2的成型工艺简单,加工方便。
可选地,支撑夹紧部22的上端面可以设置有弹性粘附层224,弹性粘附层224可以一体形成在支撑夹紧部22上,也可以通过胶粘连接在支撑夹紧部22上,这样,通过增加弹性粘附层224,可使得支撑夹紧部22与固定保持机构之间完全接触,增大支撑夹紧部22的受力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传动部23为弧形,弧形的传动部23连接在第二筋条213的径向外端和第三筋条214的径向外端之间,传动部23还设置有向前延伸且具有自锁外齿231的前突部24,第三筋条214从轴套部211的外周面向下竖直延伸且下端与传动部23和前突部24的交界处相连,第二筋条213相对轴套部211非径向延伸,第一筋条212和第三筋条214沿轴套部211的径向延伸,且第二筋条213所在的水平面高于第一筋条212所在的水平面,这样,可使自锁外齿231在第一传动部31上排布的跨度更大,便于满足不同的电池快换设备、不同转动角度解锁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自锁外齿231在第一传动部31上的大跨度排布,并与第二筋条213和第三筋条214相连,整体提升了传动部23的结构强度,同时,由于传动部23和第二传动部32接触的面是直接传动受力面,因此通过这种强化设计,可提高第一传动部3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31可以为蜗轮,第二传动部32可以为蜗杆,蜗轮与蜗杆以单向自锁的方式配合,从而实现传动单元3的单向自锁的功能,同时,传动单元3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100,利用了第一传动部31和第二传动部32的传动例如蜗轮蜗杆的传动,从而实现对动力电池进行锁紧,提升了换电的效率,且噪音低、振动小,并利用框架1上的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和支撑夹紧部22将电池包进行夹紧,从而实现了电池包的快速更换,且电池包在运送过程中平稳,且框架本体11和底盖12的质量轻、强度高,第一传动部31可满足不同转动角度解锁的需求,提高锁紧机构100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快换机构,该电池包快换机构包括上述的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100,还包括:固定保持机构1a,固定保持机构1a和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100的其中一个适于设置在电池包上,另一个适于设置在车身底盘上,这样,固定保持机构和电池包快换锁紧机构100的安装位置灵活,提高了电池包快换机构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本体(11),所述框架本体(11)具有传动单元容纳腔(111),所述传动单元容纳腔(111)的底部向下敞开,所述框架本体(11)上设置有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所述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适于与支撑夹紧部(22)正对并与所述支撑夹紧部(22)之间形成固定保持机构配合空间(9);
底盖(12),所述底盖(12)与所述框架本体(11)连接,所述底盖(12)封闭所述底部,所述底盖(12)上形成有调节孔(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11)的两侧面上设置有车身固定块(1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11)的顶部至少部分地向上敞开,且在敞开的部位形成中通孔(114),所述中通孔(114)上设置有封盖(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11)的顶部具有顶壁(115),所述顶壁(115)上设置有支承孔(11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11)上设置有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和两个车身固定块(113),所述框架本体(11)的顶部至少部分地向上敞开,且在敞开的部位形成中通孔(114),所述框架本体(11)的顶部还具有顶壁(115),所述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所述顶壁(115)和两个车身固定块(113)围绕着所述中通孔(114)设置,且所述固定保持机构夹持块(112)和所述顶壁(115)分别位于所述中通孔(114)的前侧和后侧,两个所述车身固定块(113)分别位于所述中通孔(114)的左右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12)的上表面设置有环绕所述调节孔(121)的下支承凸台(1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115)的下表面设置有围绕所述支承孔(1152)的上支承凸台(115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承凸台(1153)和所述下支承凸台(122)内均设置有环形衬套(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11)上形成有第一伸出口,所述底盖(12)上设置有第二伸出口,所述第一伸出口和所述第二伸出口上下连通且均与所述传动单元容纳腔(111)连通,所述第二伸出口处设置有底盖密封槽(123),所述第一伸出口处设置有框架本体密封槽(116),所述底盖密封槽(123)和所述框架本体密封槽(116)上下对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1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下沉式避让槽(124),所述下沉式避让槽(124)构造为t形凹槽,所述t形凹槽包括:水平段(1241)和垂直段(1242),所述水平段(1241)被所述垂直段(1242)分为两个分支段,所述下支承凸台(122)的根部设置有两个加强筋条(125),两个所述加强筋条(125)分别延伸到所述两个分支段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t形凹槽的所述垂直段(1242)上设置有x形加强筋(1242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锁紧机构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12)上还设置有四个固定螺栓点位,四个所述固定螺栓点位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处,且其中的两个所述固定螺栓点位位于所述水平段(1241)和所述垂直段(1242)和所述底盖(12)的底壁限定的空间内,另外两个所述固定螺栓点位位于所述水平段(1241)的后侧,并分别位于所述下支承凸台(122)的左右两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