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系统前维护式换电柜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1  167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电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系统前维护式换电柜。



    背景技术:

    换电柜是一种专门为电瓶车提供充换电池的新型共享设备,使用者可以将该充电的电池放入换电柜,同时换取已经充满电的电池,从而节省充电时间。由于一个换电柜中具有多个电池仓,因此配设有多个充电器,而且换电柜还需要其他用电装置,导致换电柜内部需要配设复杂的配电系统。目前,关于配电系统的维护均采用后维护方式,即需要打开柜体后部的柜门。实际情况是,换电柜多采用靠墙方式安装,或者换电柜后部为不便工作人员站立的地方,打开后门会非常麻烦,因此导致配电系统的维护过程繁琐、耗时长,严重影响换电柜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修时无需移动柜子、通过前侧仓门即可对配电系统进行维护的前维护式换电柜,以解决现有换电柜不便于维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案为:一种配电系统前维护式换电柜,柜体正面包括配电仓和底仓,其中配电仓内设置交流电装置,底仓内设置直流电装置,直流电装置电连接交流电装置。所述交流电装置活动安装在配电仓内,向前拉动可将交流电装置整体拉出;交流电装置前部为翻转板,翻转板上安装直流电控制部件,后部为充电器,直流电控制部件电连接充电器,翻转板下部以可转动方式安装在交流电装置前部,且在交流电装置上设置对翻转板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所述底仓内设置推拉隔板,所述直流电装置安装在推拉隔板上,向前拉动可拉出推拉隔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交流电装置与直流电装置分开设置,且交流电装置整体以可推拉方式安装在配电仓内,且通过可以独立向外翻转的翻转板安装直流电控制部件,使控制器与交流电装置后部的充电器分开设置,通过翻转翻转板可以清楚看到翻转板与充电器的每条连接线路;直流电装置安装在底仓内,并设置在推拉隔板上,拉出推拉隔板便可以清楚看到直流电装置各连接电路,与现有后维修式换电柜相比,该方案的维修过程更加简洁,且一人便可以完成整个操作。

    优选地,在配电仓和/或底仓内壁两侧设置滑轨,滑轨上设置限位槽,对应地,在交流电装置和/或推拉隔板的两侧设置与限位槽卡合的限位卡头。通过设置滑轨,可以使交流电装置和/或推拉隔板的滑动更加流畅,同时可以通过限位槽与限位卡头的配合来防止将交流电装置和/或推拉隔板拉出仓外,有利于增加前维护过程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交流电装置框架前部两侧各设置一个拉手,左右各设置一个拉手,一方面通过拉手可以稳定拉出交流电装置,避免卡顿,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产品语义,提示操作人员在维护过程中正确操作。

    优选地,在交流电装置框架前部设置定位角码,通过定位角码可以将交流电装置固定在配电仓内部,避免运输或晃动过程中交流电装置滑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配电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交流电装置在配电仓内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交流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交流电装置的维护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交流电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换电柜1、配电仓2、底仓3、仓门4、交流电装置5、推拉隔板6、直流电装置7、滑轨21、限位槽22、翻转板51、拉手52、定位角码53、限位卡头54、固定角码5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请参阅图1至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系统前维护式换电柜,柜体1正面包括配电仓2和底仓3,其中配电仓2内设置交流电装置5,底仓3内设置直流电装置7,直流电装置7电连接交流电装置5。所述交流电装置5活动安装在配电仓2内,向前拉动可将交流电装置整体拉出;交流电装置5前部为翻转板51,翻转板51上安装直流电控制部件,后部用于充电器,直流电控制部件电连接充电器,翻转板51下部以可转动方式安装在交流电装置5前部,实施例中,翻转板51可翻转180°至自由下垂状态,且在交流电装置5的框架上部上设置对翻转板51进行定位的固定角码55,通过固定角码55可以将当翻转板51与交流电装置5框架固定在一起;所述底仓3内设置推拉隔板6,所述直流电装置7安装在推拉隔板6上,向前拉动可拉出推拉隔板6。

    在该实施例中,交流电装置5通过内部的电源为电池充电,而直流电装置7将交流电装置5接入的交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为各电子部件供电,将交流电装置5与直流电装置7分开设置,首先可以合理布局线路,另外交流电装置5整体以可推拉方式安装在配电仓2内,且通过可以独立向外翻转的翻转板51安装直流电控制部件,使控制器与交流电装置5后部的充电器分开设置,通过翻转翻转板51可以清楚看到翻转板51与充电器的每条连接线路;直流电装置7安装在底仓3内,并设置在推拉隔板6上,拉出推拉隔板6便可以清楚看到直流电装置7各连接电路,与现有后维修式换电柜相比,该方案的维修过程更加简洁,且一人便可以完成整个操作。

    如图2和6所示,在配电仓2和底仓3内壁两侧分别设置滑轨21,滑轨21上设置限位槽22,交流电装置5和推拉隔板6安装在对应的滑轨21上,且在交流电装置5和推拉隔板6的两侧设置与限位槽22卡合的限位卡头54。通过设置滑轨21,可以使交流电装置5和推拉隔板6的滑动更加流畅,同时可以通过限位槽22与限位卡头54的配合来防止将交流电装置5和推拉隔板6拉出仓外,有利于增加前维护过程的安全性。

    如图5所示,在交流电装置5框架前部两侧各设置一个拉手52,左右各设置一个拉手,一方面通过拉手可以稳定拉出交流电装置5,避免卡顿,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产品语义,提示操作人员在维护过程中应双手同时拉动交流电装置5,避免不规范操作。由于交流电装置5整体重量大,在交流电装置5框架前部设置定位角码53,通过定位角码53可以将交流电装置5固定在配电仓2内部,避免运输或晃动过程中交流电装置5滑动。

    上述实施例中,固定角码55和定位角码53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固定的方式安装在交流电装置5框架上,并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实现对交流电装置5和翻转板51的固定作用。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配电系统前维护式换电柜,柜体正面包括配电仓和底仓,其中配电仓内设置交流电装置,底仓内设置直流电装置,直流电装置电连接交流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电装置活动安装在配电仓内,向前拉动可将交流电装置整体拉出;交流电装置前部为翻转板,翻转板上安装直流电控制部件,后部为充电器,直流电控制部件电连接充电器,翻转板下部以可转动方式安装在交流电装置前部,且在交流电装置上设置对翻转板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所述底仓内设置推拉隔板,所述直流电装置安装在推拉隔板上,向前拉动可拉出推拉隔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系统前维护式换电柜,其特征在于:在配电仓和/或底仓内壁两侧设置滑轨,滑轨上设置限位槽,对应地,在交流电装置和/或推拉隔板的两侧设置与限位槽卡合的限位卡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配电系统前维护式换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电装置框架前部两侧各设置一个拉手。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配电系统前维护式换电柜,其特征在于:在交流电装置框架前部设置定位角码,通过定位角码可以将交流电装置固定在配电仓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电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系统前维护式换电柜,柜体正面包括配电仓和底仓,其中配电仓内设置交流电装置,底仓设置直流电装置。所述交流电装置活动安装在配电仓内,向前拉动可将交流电装置整体拉出;交流电装置前部为翻转板,翻转板上安装直流电控制部件,直流电控制部件电连接充电器,翻转板下部以可转动方式安装在交流电装置前部,且在交流电装置上设置对翻转板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所述底仓内设置推拉隔板,所述直流电装置安装在推拉隔板上。该换电柜的维修无需打开柜体后门,通过前面仓门即可看到各配电线路,同时可以将配电装置移除柜体,从而便于工人观察与维修,且维修过程更加简洁,且一人便可以完成整个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陈成;俞益君;董炎军;邱书科;方思敏;张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3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