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

    技术2024-12-18  44


    本发明涉及病毒性肺炎动物模型,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1、目前,缺乏适宜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人体的病程导致rsv疫苗和药物研制受到极大的限制。如何构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并明确其与临床症状的一致性成为目前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方向。

    2、现有的构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技术手段主要有:病毒鼠肺适应,筛选毒力更强的变异株;选用免疫缺陷动物造模。

    3、但是上述技术手段都存在局限性,病毒鼠肺适应过程中病毒变异具有不确定性,这导致了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目前没有毒力较强的稳定的鼠肺适应株;而免疫缺陷小鼠模型与人体状况差距过大,感染病毒后的病程不同,对于人临床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以上技术手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小鼠体内毒力弱的问题。

    4、本发明拟开发一种新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小鼠体内感染困难的问题,并利用该模型进行药物评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该构建方法使得小鼠更易感染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解决了近交系小鼠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半容纳性感染导致的常规balb/c小鼠模型不能重现人体的大部分病程和产生高滴度的病毒增殖,也未能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3、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对人源化igf1r转基因balb/c小鼠接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引发所述人源化igf1r转基因balb/c小鼠肺内细支气管和/或肺组织感染病变,得到所述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步骤。

    4、进一步地,所述接种采用鼻滴感染方式。

    5、进一步地,所述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连续接种两次。

    6、进一步地,两次接种之间间隔2天。

    7、进一步地,单次接种的病毒滴度为100个tcid50。

    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上述的构建方法构建得到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

    9、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在药物的药效评价中的应用。

    10、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11、本发明采用人源化igf1r转基因小鼠构建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使得小鼠更易感染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解决了近交系小鼠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半容纳性感染导致的常规balb/c小鼠模型不能重现人体的大部分病程和产生高滴度的病毒增殖,也未能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的问题。igf1r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关键受体,采用人源化igf1r转基因balb/c小鼠是构建适用于药物评价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重症肺炎模型的创新性举措。



    技术特征:

    1.一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人源化igf1r转基因balb/c小鼠接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引发所述人源化igf1r转基因balb/c小鼠肺内细支气管和/或肺组织感染病变,得到所述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采用鼻滴感染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连续接种两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两次接种之间间隔2天。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单次接种的病毒滴度为100个tcid50。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构建方法构建得到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在药物的药效评价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涉及病毒性肺炎动物模型技术领域。该构建方法包括对人源化IGF1R转基因BALB/c小鼠接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引发所述人源化IGF1R转基因BALB/c小鼠肺内细支气管和/或肺组织感染病变,得到所述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重症肺炎动物模型的步骤。该构建方法使得小鼠更易感染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解决了近交系小鼠对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半容纳性感染导致的常规BALB/c小鼠模型不能重现人体的大部分病程和产生高滴度的病毒增殖,也未能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郭姗姗,杨晓微,耿子涵,包蕾,张宇,刘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38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