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与流程

    技术2024-12-15  11


    本发明涉及土方施工,尤其是一种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1、就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城市迅速扩张,地面道路四通八达,且建筑物密集,对地下设施(包括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库等)存在有极大的需求,然而,在实际执行土方作业时,面临在地面受周边环境限制情形时,施工场地势必狭小,无法满足桩机等大型施工专用设备对操作空间的要求。为了应对上述难题,近些年来发展出大开挖法、沉井施工法,且逐渐成为业内流行施工法,具有造价低、灵活多变等优势,然而,在面临交通干道、且大区域作业情景时,上述施工法的诸多弊端暴露,难以适用,具体表现在:1)在交通干道区域,存在有大量的管线(包括电力电缆、电芯光缆、军用光缆、燃气管道、给水管道)、道路设施、工作井、接收井以及检查井等,因而采取常规的大开挖法或沉井施工法作业极为困难,加之一次开挖长度偏大,且受限于作业规范并不能做到及时回填,对周边环境影响极大且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2)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对其进行侧壁加强、挡土及防地下水渗漏处理,然而,即便如此,受限于成型坑道长度,其抗压、抗变形能力仍被大幅度削弱,且周边地层的稳定性亦一定程度地下降,坑道坍塌、或地下水渗漏现象时有发生;3)正式作业前需要临时封闭干道进行交通管制,进而影响正常道路交通。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故,本发明课题研发组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以及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经过课题研发组人员不断实验以及修改,最终导致该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的出现。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了一种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交通干道的两侧分别规划有第一地块建筑地下室、第二地块建筑地下室,且两者借助于地下室通道进行连通。

    3、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测量放线,

    5、依据地下室通道施工图纸划定地面施工区域;

    6、对地面施工区域进行人为划分,以分隔为多个首尾相邻的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第二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第三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第四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第n单体竖井预挖区域;

    7、s2、设施导改

    8、将占据于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和第二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的管线、道路设施导改至第三单体竖井预挖区域或/和第四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并对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和第二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实行临时交通管制;

    9、s3、第一单体竖井施工;

    10、按照先周边后中间的顺序土方作业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且随挖随施工倒挂井初衬结构,至井底后依序执行竖井封底、自下而上二衬结构施工操作,以形成第一单体竖井;

    11、在第一单体竖井内依序施工完成第一通道底板、第一通道顶板;

    12、s4、第二单体竖井施工;

    13、按照先周边后中间的顺序土方作业第二单体竖井预挖区域,且随挖随施工倒挂井初衬结构,至井底后依序执行竖井封底、自下而上二衬结构施工操作,以形成第二单体竖井;

    14、在第二单体竖井内依序施工完成第二通道底板、第二通道顶板;

    15、s5、贯通第一单体竖井和第二单体竖井;

    16、破除形成于第一单体竖井和第二单体竖井之间的中隔壁墙;

    17、施工以接通第一通道底板和第二通道底板以及第一通道顶板和第二通道顶板;

    18、s6、覆土;

    19、覆土第一单体竖井和第二单体竖井,以恢复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和第二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的地面交通;

    20、s7、设施导改

    21、将管线、道路设施重新导改至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或/和第二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并解除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和第二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的交通管制,并对第三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实行临时交通管制;

    22、s8、第三单体竖井施工;

    23、按照先周边后中间的顺序土方作业第三单体竖井预挖区域,且随挖随施工倒挂井初衬结构,至井底后依序执行竖井封底、自下而上二衬结构施工操作,以形成第三单体竖井;

    24、在第三单体竖井内依序施工完成第三通道底板、第三通道顶板;

    25、s9、贯通第二单体竖井和第三单体竖井;

    26、破除形成于第二单体竖井和第三单体竖井之间的中隔壁墙;

    27、施工以接通第二通道底板和第三通道底板以及第二通道顶板和第三通道顶板;

    28、s10、覆土;

    29、覆土第三单体竖井,以恢复第三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的地面交通;

    30、s11、多次参照步骤s8-s10,以依序完成第四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第n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的施工,地下室通道得以全线贯通。

    31、作为本发明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第二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第三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第四单体竖井预挖区域、……、所述第n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均等面积,且面积值不得大于20m2。

    32、作为本发明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中隔壁墙的宽度尺寸控制在60~80cm。

    33、作为本发明所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3中,土方作业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前,在预挖区域布置锁口圈梁,且预留便于提拉井壁支护的竖向筋。

    34、作为本发明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井壁支护由钢格栅、定性钢模板和混凝土现浇体构成。钢格栅由多条钢筋编制而成,其中部分钢筋与竖向筋施焊,且编制完毕后安装定性钢模板,向着钢格栅空腔中灌注混凝土,凝固成型为混凝土现浇体。

    35、作为本发明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混凝土优选为c35混凝土,且借助于溜槽进行浇筑。

    36、作为本发明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混凝土采取分段分层浇筑方式以填充钢格栅,且一次性浇筑高度不超过60mm。

    37、作为本发明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制作所述锁口圈梁时所采用的模板由多条木模板组合而成,且正式执行混凝土浇注前,木模板的外侧采用上、中、下三道方木进行加固。

    38、作为本发明所公开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模板组合成型后,两相邻木模板之间的高低差不大于2mm。

    39、施工作业时,创新性的采用大断面分区分块开挖,将原有平面范围较大的明挖基坑分隔成多个小矩形或方形断面,单独施工每个单体小竖井,单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贯通以形成完整的地下室通道。

    40、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所公开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至少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有益技术效果,具体为:

    41、1)水平方向分段施工,且垂直方向分道施工,各单体竖井的施工长度相对有限,便于低施工难度、低成本投入对其执行侧壁加固、挡土及防地下水渗漏处理,如此,单体竖井的抗压、抗变形能力均得以保持,且周边地层的稳定性亦得以保证,从而有效地杜绝了单体竖井坍塌、或地下水渗漏现象的发生;

    42、2)单体竖井被开挖后,根据工艺规程,可及时地对其进行回填、覆土,不但可有效地降低对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物的影响,且始终保留部分车道的通行能力,无须对交通干道进行全封闭,利于降低城市干道的车辆通行压力;

    43、3)因施工区域局限于交通干道的部分车道,因而正式执行预开挖作业前,仅需对交通干道区域管线、道路设施执行小距离导改作业,而无须大距离导改、迁移,从而大幅度了降低了改迁工作量以及改迁费用。


    技术特征:

    1.一种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交通干道的两侧分别规划有第一地块建筑地下室、第二地块建筑地下室,且两者借助于地下室通道进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所述第二单体竖井预挖区域、所述第三单体竖井预挖区域、所述第四单体竖井预挖区域、……、所述第n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均等面积,且面积值不得大于20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壁墙的宽度尺寸控制在60~8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土方作业所述第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前,在预挖区域布置锁口圈梁,且预留便于提拉井壁支护的竖向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壁支护由钢格栅、定性钢模板和混凝土现浇体构成;所述钢格栅由多条钢筋编制而成,其中部分所述钢筋与所述竖向筋施焊,且编制完毕后安装所述定性钢模板,向着所述钢格栅空腔中灌注混凝土,凝固成型为所述混凝土现浇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为c35混凝土,且借助于溜槽进行浇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采取分段分层浇筑方式以填充所述钢格栅,且一次性浇筑高度不超过60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制作所述锁口圈梁时所采用的模板由多条木模板组合而成,且正式执行混凝土浇注前,所述木模板的外侧采用上、中、下三道方木进行加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组合成型后,两相邻所述木模板之间的高低差不大于2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土方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交通干道地下室通道建造方法。对地面施工区域进行人为划分,以分隔为多个单体竖井预挖区域;依次开挖两头部单体竖井预挖区域,以成形独立的单体竖井;贯通两头部单体竖井;对两头部单体竖井进行回填、覆土,以恢复交通;继续开挖下一单体竖井预挖区域以再次形成单体竖井,并及时进行贯通;再次实施回填、覆土作业;参照上述方法,依序完成剩余单体竖井预挖区域的土方作业。如此,一方面,各单体竖井的施工长度相对有限,便于低成本、低施工难度执行侧壁加固、挡土及防地下水渗漏处理;另一方面,单体竖井被开挖后,均可得到及时地回填、覆土,利于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且始终保留部分车道的通行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袁志刚,张旭,汤翔宇,周长轩,程燕,杨海,王卓宇,王盛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36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