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4-12-07  13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钢筋混凝土柱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1、超高层建筑中,下部楼层框架柱由于受力较大且尺寸受限于建筑功能常采用钢管混凝土柱,但上部楼层受力较小采用钢管混凝土柱经济性较差,此时往往在上部合适楼层将钢管混凝土柱转换为钢筋混凝土柱。由于钢筋混凝土柱较同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减小太多,上部采用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下部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进行过渡可大幅减少使用钢管混凝土柱的楼层数从而节省造价,且可避免由于承载力突变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但这种结构使用较少尚无可靠成熟做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解决上述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向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转换的问题。

    2、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一种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包括下层钢管混凝土柱和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柱截面大于下层钢管混凝土柱的柱截面;下层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顶标高超过将钢管混凝土柱转换为钢筋混凝土柱位置楼层的楼层结构标高,楼层结构标高以上的下层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外侧焊接连接有抗剪栓钉;下层钢管混凝土柱外壁焊接连接有托板和托板加劲肋,托板加劲肋位于托板下方并托板与焊接连接,托板位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底面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纵向钢筋焊接连接在托板上。

    3、本发明下层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顶标高为楼层结构标高以上2.5倍上层钢筋混凝土柱柱截面高度或上层钢筋混凝土柱柱直径,

    4、本发明要求托板材质同钢管,其各板件厚度不小于20mm。

    5、本发明要求托板加劲肋材质同钢管,其各板件厚度不小于16mm。

    6、本发明要求混凝土柱形心与下部钢管形心位置需应重合。

    7、本发明要求混凝土柱不限于矩形截面,但其外表面到钢管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200mm。

    8、本发明要求抗剪栓钉,应在钢管混凝土柱制作时在工厂焊接完成,不得现场焊接。

    9、本发明要求上部钢筋混凝土柱的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

    10、本发明通过下部钢管向上一楼层的延伸段与钢筋混凝土柱结合形成的过渡段将钢筋混凝土的内力可靠的向下传递,并避免在柱的塑型发展区形成薄弱点。通过托板加强混凝土柱底部连接的抗剪强度并避免柱底局部破坏,在施工可操作性和结构可靠性上优势明显,具有受力连接可靠,施工便捷等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是:包括下层钢管混凝土柱和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柱截面大于下层钢管混凝土柱的柱截面;下层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顶标高超过将钢管混凝土柱转换为钢筋混凝土柱位置楼层的楼层结构标高,所述楼层结构标高以上的下层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外侧焊接连接有抗剪栓钉;下层钢管混凝土柱外壁焊接连接有托板和托板加劲肋,托板加劲肋位于托板下方并与托板焊接连接,托板位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底面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纵向钢筋焊接连接在托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是:下层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顶标高为所述楼层结构标高以上2.5倍上层钢筋混凝土柱柱截面高度或上层钢筋混凝土柱柱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是:托板材质同下层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托板板件厚度不小于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是:托板加劲肋材质同下层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托板加劲肋板件厚度不小于16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是:上层钢筋混凝土柱形心与下层钢管混凝土柱形心位置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是:下层钢管混凝土柱外表面到钢管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200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是一种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柱与小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包括下层钢管混凝土柱和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下层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顶标高超过将钢管混凝土柱转换为钢筋混凝土柱位置楼层的楼层结构标高,楼层结构标高以上的下层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外侧焊接连接有抗剪栓钉;下层钢管混凝土柱外壁焊接连接有托板和托板加劲肋,托板加劲肋位于托板下方并与托板焊接连接,托板位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底面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纵向钢筋焊接连接在托板上。本实用性新型可以解决上部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大于下部钢管混凝土柱时连接节点复杂的问题;具有模块化制作,受力连接可靠,施工便捷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徐磊,李红萍,王世雄,田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2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23208.html

    最新回复(0)